紅網時刻通訊員 胡靈芝 記者 李豔華 湘西瀘溪報導
對於瀘溪人來講,一天中最初的期待,就是吃上一碗瀘溪齋粉。
凌晨四點,莫氏齋粉店的老闆娘就來到了店裡。生火,熬一鍋「六味胡椒湯」。老闆則忙著取出筒粉、洗粉、擂辣椒。當晨光微曦、香氣瀰漫到空氣裡的時候,第一個食客準會踏著露珠而來。
一碗瀘溪齋粉,粉細、湯鮮、熱辣、清香。粉絲纖細清爽而千迴百轉,湯味清香撲鼻而回味無窮。植物油花生米點綴其中,綠蔥花、紅辣椒相互映襯。視之,素雅動人;聞之,香氣撲鼻;食之酣暢淋漓,好一碗讓人回味無窮的特色小吃。
一碗瀘溪齋粉即讓人身心素潔,又使人慾罷不能。舌尖上的中國曾評價瀘溪齋粉是瀘溪飲食文化的全部底蘊,更是真、善、美少數民族日常生活的幸福源泉。
瀘溪是屈原楚辭中的神巫之地,是中原文化與盤瓠文化交融之地,釋、道、儒思想匯集。清代時期,人們為紀念觀世音菩薩生日和出家、得道之日,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家家戶戶都要吃齋以表敬意。而做素食的人就別具心裁地做出了齋粉。這一吃法流傳到了民間,就受到了人們寧可百日食無肉,不可一日無齋粉的歡迎。
瀘溪齋粉好吃,選米、做粉是關鍵。瀘溪齋粉傳承人石長生介紹,只有選用優質秈米存放上一年以上,才有資格製作瀘溪齋粉,這樣的米才能保證齋粉既米香濃鬱又柔韌有勁。從一粒米到晶瑩勁道、細如龍鬚的一根齋粉,需要粉匠經過浸泡、淘洗、磨漿、煮餈、榨粉、清洗等環環相連、一環失誤則全盤皆廢的多道工序,以及時間的成全才能成功。
瀘溪齋粉的回味無窮,其秘訣在一鍋湯裡。山泉為引,開水煮沸,加入胡椒、八角、花椒、桂皮、橘皮、香葉等中藥材料,秘制配方為魂,柴火慢煨成湯。這一番調配,屬於不足為外人道的絕技。在瀘溪,只有莫氏、唐氏齋粉掌勺人才能掌控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