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不知道,原來我們國家從2006年就設立為「文化遺產日」,時間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
從2017年起,國務院把它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國家文物局每年都會在這一天選取一座城市,舉辦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
有形的遺產能夠眼觀手摸感受,無形的遺產靠的是口授心傳。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餐桌禮儀,雖然不見得能上升到文化遺產之列,但是於最日常處顯真知,這也是民以食為天的民族作為禮儀之邦給出的第一印象。
很多年輕人都對座次沒有概念,哪個位置涼快,哪個位置看電視、看表演方便,先到先得。
其實這裡面包含著長幼尊卑的大講究。
從小聽廣播說書,裡面就有「分賓主入座」的說法。
「室中以東向為尊」,次之是南邊,再次之是北邊,坐在西邊的是最不重要的位置。
鴻門宴的座次是這樣安排的:「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項羽是主人家設的宴,項伯是他的叔叔,所以他們一起坐在最尊貴的位置,坐東向西。
劉邦是客,坐西向東,面向主人家。
現代的房屋建築已經沒有古代那麼講究都是坐北向南,也沒有一定的東西長、南北短的採光避風需求,因地制宜的坐法讓圓桌從民國開始盛行。
圓桌沒有方桌嚴明的等級界限,但是依然沿襲傳統的主次、長幼、賓主規則,同樣有章可循的。
面門為上座,左高右低。
面對門口的是最為重要的位置,一覽來人,有掌握全局之勢。
入座時要先請長輩,領導,主人,重要的客人坐在這些位置上。
相反,背對門口的位置很多時候需要避讓上菜,添拿東西,這是年輕晚輩的位置。
在上座的左手邊,是第一次要的位置,右手邊是第二次要的位置。
入席順序應該要等上座的先坐下,其它人才能入座。
《紅樓夢》裡林黛玉初進賈府時,「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賈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們不在這裡吃飯。你是客,原應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賈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個告了座方上來.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
黛玉的推讓就是深諳坐席的長幼尊卑倫理,小心翼翼地先觀察而後行事。
如果搞亂了這些規矩,不但她個人被恥笑,是林如海疏於管教,是整個林家家風都受損。
每上一道菜時,都要先放在上座面前,請他們先品嘗,以示尊敬。
長輩或客人要先動筷,其餘的人才可以動。
菜品的擺放儘量圍成團,一字排開是不吉利的,因為那是祭祀的擺法。
夾菜的時候不可以翻來揀去,一盤菜裡也不能夾別人面前的區域,只能夾自己面前的那一角。
在別人正在夾菜的時候,切記不可以在上面跨過去夾。
即使在實行分食制的外國餐桌上,你想要拿別人面前的胡椒,鹽,蕃茄醬等,也不能自己伸手去夠,而應該和別人提出,讓對方遞給你。
用餐過程中還要隨時觀察酒水的情況,添酒加茶的分量以「酒滿敬人,茶滿欺人」為原則,茶只能倒7~8分滿,白酒一般用小杯品嘗,滿上以示好客和尊敬。如果是紅酒,那就不能超過高腳杯的1/3。
別人給你添茶,應當食指中指併攏,在茶杯旁的上輕叩三下,以示感謝。
在家裡給長輩、客人添飯加湯後要雙手奉上。
吃喝的動作要儘量安靜,不管是多麼美味的食物,也不要發出大聲響。
其它的還有,筷子不可以插在米飯或者任何食物上,不能拿著筷子揮舞,嘴裡有食物時不要說話,轉轉盤的時候先看看有沒有人正在夾菜,保持自己的區域乾淨,左一飯粒,前一湯汁,右一菜葉,就給人邋遢、丟三落四的感覺。
吃飯也要觀察節奏,配合長輩,客人的速度,不可以早早吃飽晾在一邊或者離座,也不可以慢悠悠大家都結束了你還在吃。
不小心掉筷子了,以「筷落筷落(快樂)」圓場,摔碎了碗或湯匙,一句「落地開花,富貴榮華」就可以避免尷尬。
茹毛飲血是生存的需要,餐桌禮儀彰顯的是文化涵養。
這樣的文化遺產體現在中國人的日常餐桌中,流淌在中國人的精神血脈裡。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