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是指人掌握同類客觀事物或現象共同本質特徵或屬性及其內在聯繫的過程。概念掌握的操作定義是一個人學會了按照一定規則對同類客觀事物進行正確的分類。例如,向小學生呈現各種各樣的兩條直線間的相互關係,告訴他們哪些垂直,哪些不垂直,當他們能夠正確區分垂直(肯定)和非垂直情況(否定)時,就掌握了關於「垂直」的概念。發現學習是概念形成的典型方式。
概念形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例如,古時候,人們認為地球是扁平的,後來認識到它是球形的;過去把原子看做物質的最小單位,現在認識到還可以把原子分為更微觀的結構。不僅已有概念會日益完善,「燃素」、「以太」等虛假概念會被淘汰,而且隨著新物質的不斷被發現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還產生了許多的新概念。
概念形成一般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抽象化。概念形成首先是要了解客觀事物的屬性或特徵,因此必須對具體事物各種特徵與屬性進行抽象。如果某人缺乏這種抽象能力,概念便無法脫離具體事物本身,並也不能去概括其他同類具體事物。
第二個階段:類化。人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及其特徵進行歸類。概念的掌握,除了要從具體事物中抽取共同屬性或特徵以外,還需將類似的屬性或特徵加以歸類。在進行類化時,必須歸類客觀事物某些屬性或特徵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而忽略事物之間非本質特徵或屬性的差異性。
第三個階段:辨別。個體對客觀事物進行分辨是概念掌握的重要一步。辨別滲透在概念掌握全過程中,從發現客觀事物的屬性或特徵(抽象化),到對這些屬性或特徵的認同(類化),然後過渡到對客觀事物屬性或特徵之間差異的認識(辨別)。
(二)概念同化
學生獲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同化。所謂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念,以定義的方式直接給學習者提示概念的關鍵特徵,從而使學習者獲得概念的方式。接受學習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
【例題呈現】
1.學習者可以對同類事物的各種實例進行分析,對比與其他事物的區別,從而發現這類事物的共同關鍵特徵。這種方式叫作( )。
A.概念學習 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 D.概念獲得
【答案】B。解析:概念形成是指人掌握同類客觀事物或現象共同本質特徵或屬性及其內在聯繫的過程,題幹為概念形成的定義。
2.學生根據爬行動物的關鍵特徵,來判斷某些動物是不是爬行動物的過程是( )。
A.抽象化 B.概括化
C.歸納化 D.分化
【答案】B。解析:概括化理論是指對已有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對另一個情境的遷移。題幹中學生根據爬行動物的關鍵特徵來完成判斷某些動物是否是爬行動物,正是概括化理論。B項正確。A項:抽象化是將幾個有區別的物體的共同性質或特性形象地抽取出來或孤立地進行考慮的行動或過程。與題幹不符,排除。C項:歸納化是許多個別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則或結論的思維方法。與題幹不符,排除。D項:分化指的是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與題幹不符,排除。故正確答案為B。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