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的工具傳達著意願

2020-12-17 工品匯

木匠的工具是審美的物化,它像一條通道,連結物和人之間的關係,=國五行之中,木屬陽,寓意生發。良禽擇木而棲。因而,木製品是一種具有靈性與氣韻的存在,是一種生命形態的終結,又是另一種生命形態的延續。

在亞洲很多地區都很重視木工教育。在國內,很多城市都有木工坊,專門教授有興趣學習木工的學員。

木工在歐美也廣泛流傳,同中國不同,很多歐美的私立學校都有木工這一課程。

我們偶然間得到了一批工具,以刨為主,詫異它的不經意美,甚至驚詫使用者的精湛把控能力,傳統工藝的失落也許可以借著這些工具本身去追溯。

左腿在前彎如弓形,右腿在後繃直,用力蹬住地,支持推刨時的反作用力。

雙手握刨時,用大拇指和食指按壓刨子,手臂伸直,手腕儘量向下壓,身體傾斜往前推刨。

刨是木工最常見的手工具之一,隨著每個時代的進步,也隨之帶來一些特殊的工藝。

相關焦點

  • 木工和木匠,難道區別只是手上的工具嗎
    三百六十行裡有一個職業叫做「木匠」,他們運用他們的手藝,簡易的工具,獨特的技巧,以及孜孜不倦的精神,製作出許許多多美好又實用的家庭用品或藝術品。有人說:木匠和木工的區別完全在於他們手上的工具。拿著射釘槍和電鋸的只能稱為木工,根本沒有資格稱為木匠,他們製作的東西都是按照圖紙要求,或者以自己意願為主,進行加固和組裝,這樣的量產產品根本沒有靈魂。木匠區別於木工的根本應該說他們能夠運用簡單的工具配合繁雜的手藝,來完成精美的物件。比如家家戶戶都必備的桌子,早些年間幾乎每家都有的「八仙桌」。
  • 傳統木匠工具都有哪些
    傳統木匠工具現在一般都很少見了,大部分都已經使用機械工具。對於一些傳統木匠工具現在人已經很少人認識了。簡閣家居收集到了一些傳統木匠所用的基本幾個工具。第一角尺:在木工中角尺主要是做家居的劃線及測量,種類有三角尺、直角尺、活動角、雨傘尺等。
  • 舊時的木匠都有哪些禁忌,為什麼木匠的工具要用紅布包起來?
    舊時木匠的工具包括斧子、鋸、鑿、墨斗和曲尺等等,木匠對於自己的工具都有特殊的感情,他們的斧頭在每次使用過後,都要用紅布包起來,所以在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師傅斧,恰惜某」,意思是珍惜工具的程度,要大過愛護自己的妻子,所以他們的工具別人更是碰不得。
  • 祖上留下來一套木匠工具,200元賣掉吃虧了嗎?
    在農村老家發現了一套木匠的工具,這肯定是有年月的,因為時間太長,現在用的人也很少了,有的木匠工具已經被淘汰,沒有了實用價值,於是有人出200元將農村老家這套木匠工具買走了,到底是吃虧還是佔便宜?200元放在過去也許很有價值,但是現在的200元,真的是值不了多少錢,如果這套木匠工具是我家裡的,或者說是我祖先留下來的一套木工家具,200元我肯定是不會賣的,因為這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回憶,就是對先祖的一種思念,時刻告訴著我,我的祖先是靠木匠養家餬口的,相信這套木匠工具也陪伴自己留下了一個難以忘懷的童年。
  • 只有「大木匠」才用得著的木匠工具,你認識不?漲知識!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木工的另一個常用工具——錛子。可能很多玩小型木工DIY的人都不知道,因為這個工具只有「大木匠」用的比較多。我們要知道過去木工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大木匠,也叫外作木匠,主要搞房屋建築。因為其加工的基本都是大型木材,所以叫大木匠。另一種是細木匠,主要從事家具製作,也叫內作木匠。
  • 木匠人生(四):木匠出師後的應活及木匠行業的「二把刀」
    那時木匠也少,周遭若干村落只有幾個木匠,太多了社會供養不起,所以木匠的活動範圍也大,有時要背挎著工具步行幾十裡去僱主家。不要怕辛苦,怕跑路,不要把一個村裡的活都集中幹完了再去另一個村子,總要留個尾巴等回來再收拾。不然離開的時間長了,人們會把你淡忘後,去找別的木匠。解放後,尤其到了七、八十年代,蓋新房的相當多,零活也相應的增多。木匠的人數也逐漸多起來,幾乎村村都有,有的村多達十幾個。
  • 老木匠俗話:"大木匠的斧,小木匠的鋸"啥意思?大小木匠的區別
    中國的木匠在人們的記憶中一直是一個神奇的職業,他們可以將木頭製作成各種巧妙美觀的樣式,可以把普通的木頭雕刻成不普通的樣子。更神奇的是他們可以不用一根釘子就將木頭的各個部分連起來。在中國更有句老話說:用釘子的木匠不是好木匠。
  • 小木匠的鋸子,大木匠的斧子,其實只要是木匠,基本功必須要掌握
    小木匠主要是指搞家具製作和室內裝修的木工,也稱細木工;大木匠主要指搞木結構和模板工程的木工,也稱粗木工。這句諺語精闢地說明了木工操作的關鍵所在,也指出了小木匠和大木匠最重要的基本功之鋸子是木工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工具之一。
  • 《你是園丁,還是木匠》————讀《園丁與木匠》有感
    讀了此書後,我們應該深深地思考一下,在教養孩子上,你是園丁還是木匠?園丁與木匠本質上的區別就是:木匠在製作家具時,事先設計好了家具的式樣,只需精心製作成成品就行了,整個過程,體現的是木匠的技術,具有可預測性。
  • 農村老人說,木匠的工具,有兩樣不能隨意碰,你知道是哪兩樣嗎?
    有的人可能聽過這樣的說法:在修建房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去得罪木匠和泥瓦匠,不然在修建房屋的時候隨便動點東西就夠人受的。這是什麼意思呢?據說當時木匠的祖師爺魯班就深諳某種學術,很多木匠都是得到了先輩真傳,具有常人所沒有的能力。由於木匠和泥瓦匠接觸的機會更多,有的泥瓦匠也學了一些。真的是這樣嗎?木匠的底線還是有的。
  • 組圖:60年前的木匠,用什麼工具幹活兒?
    前段時間機緣巧合,連續收了兩套木工工具。這是相對比較精緻的一套。你以為這裡的「套」是隨便裝到包裡,拎起來就走的那種嗎?實際上這裡的一套整整三箱,重達一百多斤,累個半死才搬上二樓工房。簡單翻出幾件就擺了滿滿一桌,仔細查驗,發現都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名牌。據此,圈內有前輩判斷,這個老木匠應該是三四十年代生人。
  • 19類中國傳統木匠工具!
    木工的出現及木工工具的不斷改進,對中國家具及建築的輝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妙匠用妙具,妙具出絕品,往復不休,真正構建出了中國輝煌的木建築世界。 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見識下中國傳統木匠所用的一些工具及其用法。
  • 木匠課堂:木工入門課之各種各樣劃線工具初體驗!
    無論你是資深老木匠還是一名新入坑的木友,都知道木匠行業有一句俗語「三分劃線七分做」!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劃線對於一名木工是多麼的重要。想做好一件木工活,一定先學會劃線,線劃的不好,後面做的再好,也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 汝州市:木匠工藝傳承人
    因此木匠在古代是一向比較重要的職業,由於木工沒有三到五年是學不成的,所以大家對木匠比較尊重,往往在稱呼後面加上個「師傅」二字。在木藝界,流行這麼一句話:三年學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師傅。所以在過去,學木匠手藝一般是「三年零一節」出師,所謂「三年零一節」就是滿三年之後,再逢到一個年節日,這手藝就算學成了。
  • 木匠造句和解釋_木匠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出自: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5、魯濱遜漂流記(節選))木匠參考例句:1、挨著鐵匠會打釘,挨著木匠會拉鋸。2、木匠師傅把損壞的桌椅都修理好了。3、木匠把木板挨邊放整齊。4、此木製品由細工木匠手工完成。5、螺絲起子和鋸子都是木匠的工具。6、木匠用細砂紙將桌面磨光。7、他們請了一個木匠來修理桌椅。8、但是木匠把這棵樹做成了餵動物的食器。
  • 學木工當木匠
    看到這些我對明朝皇帝有了興趣,知道了第十六位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位專注於刀鋸斧鑿,丹青髹漆之類的木匠皇帝,從此以後我開始對木匠情有獨鍾。第二年寒假過後,我毅然決定學木工當木匠。當赤腳醫生、會幹木匠活在當時農村是最吃香活計,受人尊敬,不被欺負,既掌握了一門手藝,又有了生活保障,從此便開始了半學半工的學藝生涯。我的師傅是我的髮小,初中時就拜師學藝了。
  • 以前木匠幹到老,學到老,現在看看視頻,選好工具就能當木工
    「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學木匠拜了師,這只是跨進了行業門檻,至於能學到多少本領,全靠自己的用心和努力。木匠傳藝,主要通過直觀的實際操作演示和實物展示,並輔以口授。學藝者應能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模仿,領悟到技藝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學會了做方凳,就應能試著做方桌,就應能做其他方形物件。
  • 處理魚肉得用木匠工具?硬到沒法兒直接下嘴,深入日本百姓家
    處理魚肉得用木匠工具?不光是生魚片,他們其實也會用別的方法處理海鮮,比如對於鰹魚的處理,就很有趣,鰹魚鰹魚,聽名字應該就跟強度有關吧,日本人確實是這樣做了,他們把鰹魚處理成了非常堅硬的狀態,硬到沒有辦法直接下嘴,想要進行食用前的處理的話,還需要用到木匠們常用的工具。
  • 在農村,為啥沒人敢「得罪」木匠?30年老木匠道出真相!
    比如說木匠,打鐵匠,石匠,瓦匠,木匠等等,這些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手藝,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手藝也是文化的傳承。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這些還堅持著一門手只做一件事的匠人們,他們也是越來越吃香。不過在這些眾多的各種技藝中,大多數人最追捧和關注的卻是木匠,如果用一個從詞來概括木匠的話,那就是「神來之筆」!確實,一塊廢料到了木匠的手裡面,就能變出各種東西。
  • 老木匠五十年前的工具,太奇特了,你能猜出是幹啥的?
    已退休多年的七十歲的張大爺年輕時是位能工巧匠,常年在外不是掌斧上梁,便是打制花床,所用的工具真是奇特。現在的年輕木匠估計也見得少了,這不張大爺向後輩講述這些工具的具體作用。別看這些工具現在灰不溜舊的,在那年月曾和主人一起走南闖北,去過邊遠的農村旮旯,去過激情豪邁的部隊,去過繁華的都市,將各種木材打造成結實、實用、美觀的家具或工具,既為自己創造了美好生活,也為祖國建設添了磚加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