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你會不顧場合的責罵孩子嗎?
記得去年一起發生在杭州的火災。
13歲小女孩,凌晨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的房間冒出了煙,由於害怕父母責備,關上房間的門,跑到客廳繼續休息。
這事傳到網絡上,很多納悶,為什麼孩子遇到危難的時候想到的不是父母,而是關上房門換到客廳繼續睡覺。
當父母聞到味道的時候,火勢已經大起來了。
網友紛紛表示:
網友1:經過這次火災,看出了親子關係的惡劣。
網友2:又是一個為無情打壓的孩子。
不僅如此,還讓很多網友產生了共鳴,想起的過去的自己:
網友:我小時候不小心掉入冬天的池塘,全身溼透,身體凍成冰棍也不敢回家,就是怕被父母打殘。
還有的長大後會重蹈覆轍的網友:
小時候被父母這樣對待的長大的,現在為人父母也這樣對待孩子。過去一直在反抗,一直被打壓。面對孩子,想的不是將錯誤終止,而是重複父母對待我的方式,直到孩子承受不住。
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很多父母就會下意識的指責謾罵。孩子在人格發展的時期,負能量高於正能量的話,本來犯錯的孩子,是懷有愧疚之心的,久而久之,就被消磨了。
如果再犯錯,孩子就會通過規避撒謊來面對問題,即使需要自己承擔難以承擔的後果。
相信很多父母也不想孩子這樣。
6歲女孩被鋼釘穿入胸膛,僅僅離心臟26毫米,卻不敢告訴父母,自己受傷了。
了解後才知道,孩子在爸爸的作業的工地玩耍,不小心碰到了氣釘槍,被一鋼釘中傷,小女孩忍痛回到家,什麼都不敢說,直到晚上痛到不行了才告訴父母。
幸好來得還算及時,鋼釘還未射到心臟。被問到為什麼不告訴父母時,孩子說,是不敢。
孩子為什麼不敢?
知名教育專家尹建莉給出了答案:
「孩子寧願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生活中,孩子總是被教育「你怎麼這麼笨?」,「這都不會,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女兒?」,「叫你不要亂吃零食,拉肚子了吧」,「吃個飯都不會吃嗎,還掉地上"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無形中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因為誰也不想被無情的打擊,不斷的被否定,甚至有的媽媽當著外人的面,也毫無顧忌。
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景,都為那個孩子捏把汗,長時間被打壓,受傷的內心,會在潛意識告訴孩子他就是無能,攻擊自己的同時,還有可能會學著父母反擊。
古人曾說,「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呻吟語》。
孩子小都會都犯錯的時候,何況我們也會時不時犯錯,不合時宜的責罵,會適得其反。
第一、對眾不責
就像平時被領導當眾罵了一頓一樣,一天的心情都沒有了,在同事面前也是很沒有面子。
第二、愧悔不責
孩子在犯錯之後後悔慚愧了,就不要再在傷口撒撒鹽。孩子在愧疚的時候就已經傷肝氣,如果被愧疚感經常持續會影響孩子的胃口。
第三、暮夜不責
睡眠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很重要,睡前被罵了一頓,夢裡全是負面情緒,可能還會讓孩子失眠,進而影響發育。
第四、正飲食不責
我的母親就一直有這樣的習慣,所以很能理解人要吃飯的時候,一直處於被打壓的狀態,本來很想吃飯的,已經被罵飽了。
經常如此的家庭,還會影響孩子的消化系統。
第五、正歡慶不責
不知道有多孩子會在過年或者節假日被罵的,我的朋友小美家就是這樣,大概是父母的年紀比較大,那個年代的人,與孩子溝通,即便是過年,都會忍不住罵的,所以,家裡的節日氛圍會比較差。
第六、正悲憂不責
難過的時候,誰想被罵?
悲傷的時候責備,無疑是雪上加霜,心理壓力會更加沉重,可能還會讓孩子想不開。
第七、疾病不責
孩子在生病的時候,身心都比較脆弱,此時的責備打壓讓人窒息。父母的安慰,家庭的溫暖,更能幫助孩子恢復。
責備少一點,溝通多一些,家庭關係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