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做怕的就是,孩子不願和自己說心裡話

2020-08-25 高分教練馬老師



有位朋友最近向我抱怨:

家裡的小孩什麼都好,就是不喜歡與她交流,在外面無論發生什麼,回家一個字也不說。有時她覺得孩子看起來不太正常,就會特別著急的逼問,結果孩子不但不說,還可能跟她吵起來!

從小到大,孩子們總是圍著他們的父母,總有說不完的話。看見就說,從不掩飾。

但是,有一天父母突然發現:為什麼周圍的孩子這麼安靜,為什麼他不願意跟我說話?

試著與孩子交流,問他出了什麼事,結果怎麼樣?小孩的回答通常是「不」。可以看出孩子的不快樂,卻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常來這裡,家長會覺得:孩子長大了,有了心事,不能管教。

事實上,在大多數孩子的心裡,父母仍然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即使在最容易叛逆的青少年時期。


有些學生給我們留言說:

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我也很愛他們,但是現在,即使在我孤單而脆弱的時候,我也不願和父母說話,我寧願和同學說,或者乾脆憋在心裡。

為什麼小孩懂得父母的愛,卻不願與父母分享心事?

有一個問題在知乎上被問到:為什麼不願意跟父母說心裡話?

最受關注的答案:那些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誰會願意和他溝通嗎?

與朋友們一起玩耍時:

媽媽,今天我跟朋友們出去玩了~

「什麼朋友?是男是女?分數高嗎?成績不好的同學少來往!」

當你想與家長分享課堂上有趣的事時:

爸爸,今天我們的英語老師在課堂上發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要告訴你。……

&34;我辛苦掙來的錢讓你上學,你不好好學習,就知道追不上別人!"

當孩子需要傾訴或幫助的時候,家長會忽視孩子的心理狀態,用自己的主觀思想代替現實,他們默認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有時甚至會以言語或肢體暴力來回應孩子。

一個孩子的內心慢慢地產生了一個感覺:

一旦我出了問題,爸爸媽媽就不會接受我,不僅不能提供幫助,還會被他們的父母斥責。

經過這種不適當的家庭教育方式長期積澱,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逐漸喪失。因為害怕,他們不敢說實話。

說白了就是成本太高,會被人罵,沒人愛,沒人理解。漸漸地,他們就不再說話了。

所以父母應該怎樣對待青少年兒童呢?


珍惜孩子們的每一個分享

在孩子第一次與父母分享他們在外面發生的事情時,如果父母忽略或不感興趣,將極大地降低孩子未來的積極性,積少成多,與父母溝通的想法也會逐漸消失。

在親子之間交流越來越少的情況下,父母越來越不理解孩子,孩子越來越不親近父母。而且這種親子之間的疏遠是悄悄的產生的,雖然表面看起來似乎正常,其實孩子的內心已經發生了變化。由於家長工作繁忙、人際交往不暢,在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出現時,孩子已經疏遠了父母。

因此,當孩子們在與你分享、訴說時,家長一定要重視,並積極回應。

傲慢地豎起大拇指,一句「你真厲害」,一個安慰的擁抱等等,都是積極有效的回應。運用自己的感受,幫助孩子強化正面情緒,化解負面情緒,會給孩子帶來良好的體驗。


學著贏得孩子信任

有的父母,遇事總是喜歡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對孩子缺乏基本的信任。就像孩子說他們在外面被欺負,他們會回答:「為什麼只欺負你?不要欺負別人?一定有什麼問題。」

有些父母經常說一套做一套,先是溫柔地對孩子說,什麼事都可以和我們說,無論發生什麼事,爸媽都不會責備你。但當孩子們真正告訴他們時,他們往往又會大發雷霆。態度反反覆覆會讓孩子感到害怕,不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索性悶在心裡。

有些家長不重視孩子的隱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小孩啊,有什麼隱私?」。為了隨時了解小孩的狀況,他們想方設法查看小孩的隱私。如果孩子反抗,他們會說:「我都是為了你!」但是,這種壓抑卻只會使孩子越來越想離開父母。

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信守承諾,是做好家長的基礎,也是贏得孩子信任的前提。

樹立與孩子的信任,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把他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以理性、耐心、包容的態度對待孩子。家長應該花時間陪孩子,花心思去了解孩子的思考方式,而不要想方設法檢查孩子的隱私。


學習適當批評孩子

有的父母對孩子很兇,在孩子遇到事的時候,先是斥責甚至打罵,然後就去替孩子解決問題。

在這樣的父母面前,孩子會戰戰兢兢的。而且這個小孩缺乏足夠的判斷力,不知道什麼事情發生了會不會給他帶來一頓責罵。面對這樣的心理恐懼,孩子們只能選擇不和父母說任何事情。

因此,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點,那就是無論怎樣教訓他,都不能破壞「你和他在一起」的底線。

碰到問題找自己,讓自己明白錯在哪裡,並告訴自己犯了錯並不代表就不算好孩子,只要知道改正,爸爸媽媽依然愛你。

與孩子交流時,關鍵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在於你表達的情感。交流是一門藝術,孩子要學,大人更要學。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不願和家長說心裡話?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很多孩子開始和父母產生距離感, 變得不再願意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以下案例可能有你家孩子的身影。其實到了青春期,孩子不再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意味著你家的孩子已經由幼稚走向成熟
  • 永遠不要和你的父母說心裡話
    「永遠不要和你的父母說心裡話,因為有時候他們的下一句話真的會讓你崩潰。」有網友私信我,她說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跟父母相處,有時候她想對父母講講心裡話,可父母非但不理解她,還會拿自以為是的大道理勸她,然後把自己的心裡話告訴親戚,讓自己成為親戚們的談資。這讓我不由想起這麼一件事,前段時間《小歡喜》熱播,我和母親一起看。
  • 孩子最想對家長說的話 做父母的你做到了嗎?
    家長會上,五一班班主任魏靜跟家長分享了孩子們最想對父母說的三句心裡話,同樣也將家長最想對孩子們說的心裡話跟全班同學進行了分享。最後,家長們驚訝地發現:他們所關心的,孩子們並不在乎;孩子們在乎的事情,他們卻沒有關心。
  • 初一學生寫日記吐槽父母:陪伴就是守著我做作業,自己玩手機?
    陪伴就是丟孩子一個人在一旁奮筆疾書,自己悠然自得地躺在床上玩手機,對孩子不管不顧嗎?那陪伴還有什麼用?「你們都該改改了,別好意思說我愛玩手機,我玩手機的總時間還不及你們一天,所以,你們戒掉之前,別逼孩子戒。」
  • 孩子不願上學怎麼辦?三句話教你搞定
    孩子不願上學怎麼辦?如何做心理疏導?你曾聽過孩子吐露心聲「我不想上學」嗎?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孩子說不想上學,不僅僅在表達字面意思,背後更可能隱藏著孩子對什麼!孩子不願上學三句話搞定第一句話應該對孩子表示同理心。
  • 人到中年,「夫妻生活」中最怕丈夫做什麼?3位過來人的心裡話
    我們不妨聽聽以下3位過來人的心裡話,不知其中有你嗎?40歲的張女士:全職太太,最怕丈夫工作出問題我和丈夫是同事轉愛人,原本都在大企業工作,收入穩定福利好。我們是典型的晚婚晚育,由於雙方父母年紀大,身體不好,所以寶寶出生後我就辭職做起了全職太太,丈夫成為家裡的唯一經濟來源。
  • 明智的父母,不會和孩子輕易做朋友
    聊起這件事的起因源於一個抖音視頻,內容大致是「父母是絕對不能和孩子做朋友的」。我們三對夫妻好友有一個微信群,2017年我們先後有了自己家的小雞寶寶,於是這個曾經聊遊戲、聊八卦、聊工作的侃天侃地群變成了一個聊育兒最多的群。前面說的那個視頻就是Y媽發的,結果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爭論。J媽:朋友一定要打罵麼?我們見面都打架麼?互相不尊重麼?這人太扯淡了!
  • 孩子膽小不是缺點 | 除了說「不用怕」,父母還可以這樣做
    不少父母擔心的是:孩子越膽小,那麼在社交和責任承擔方面的表現就越退縮,從而會影響TA的社交關係和心理健康。又或者,你總是擔心孩子受到傷害,給TA加上了很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告訴孩子「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希望得到媽媽的允許,不然就總是擔心自己做錯事了。
  • 讓孩子害怕的父母不是好父母,讓孩子講出心裡話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旁邊一位乘客看不下去了,對媽媽喊:你家孩子在哭。媽媽說:他不聽話,就讓他哭。乘客說:你還是管管吧,我這血壓高,鬧心的難受。別讓他哭了。媽媽說:你難受回家去,做什麼公交車啊?一流父母和一流人才都是很難得的。中國的父母,很多是介於一流父母和中流父母之間,還有一些是末流父母。一流父母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包容、鼓勵、支持孩子,讓孩子能夠隨心隨性安全的做喜歡的事情,且這些事情是不觸犯任何底線的。
  • 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多數是因為這個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孩子越長越大,可是和父母的話卻越來越少了。 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孩子與父母交流的更少了,孩子上初中和高中每個月回家一趟,按說孩子那麼長時間沒有見父母了,應該與父母有很多話說,可是孩子並沒有這麼做。
  • 孩子不願挑戰困難?這樣做才有效
    ,怕他受傷也希望他遵守規則,不放心孩子。生活中一定會發生各種情況,孩子要學習怎樣去面對各種困難。孩子們更需要自由和空間,而我們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在必要的情況保護和指導,而不是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我們是孩子的嚮導,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有勇氣去面對失敗,讓孩子從中學習到成長的經驗。所以我們該放手時就要放手,給孩子一片天空,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在孩子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我們再給予幫助。
  • 敞開心扉,和孩子講講自己的心裡話
    有什麼心事也不跟我們說,長大了,我們也管不了,哎……」「其實吧,孩子是渴望跟我們溝通和交流的,但我們大人卻擺在了長者的位置不肯下來,孩子無法感受到平等,自然也就不願意與我們交流了。」「那怎麼才能讓孩子開口呢?」張阿姨問。
  • 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怎麼辦?想要走進孩子的心扉,父母做法很關鍵
    聽了這幾個問題,小悅父母回想起以前女兒興衝衝地跑來和自己說話的時候,自己不是在忙著加班就是在忙著其他事情,的確看起來沒有很認真地在聽女兒傾訴。往往要女兒說上好幾遍,才知道女兒遇到了什麼問題或是開心事。而且女兒傾訴完畢之後,每次問爸爸媽媽自己應該怎麼辦的時候,自己給出的建議都是牛頭不對馬嘴,一看就十分敷衍。而在平時,自己還真沒有主動和孩子溝通過,如今想要重建溝通橋梁,怕是難上加難。
  • 孩子對父母的印象是什麼?父母應該怎樣做?
    作為父母,大人在聊天時的話題總繞不過孩子,有時聊到孩子的調皮搗蛋之處,不免互相交流一番,順便吐槽下自己的孩子,交換下育兒心得。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會不會什麼心理話也想對父母說?我們在孩子的心中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
  •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我們常說,什麼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實,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麥子紅了 「有的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卻給孩子講道理,要求做到。其實,老師不會的知識,是不可能教會學生的,同理,你做不到的事情,又怎麼可能教會孩子?」
  • 孩子不願做作業,怎麼辦?
    幾位媽媽關於孩子不願做作業的煩惱 有多位媽媽向我諮詢教育問題時都提到關於孩子不願意做作業的問題:有的是孩子做作業時一拖再拖,遲遲不動手,直到睡覺時作業仍舊沒有完成;有的是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出工不出力,時常分心的東摸西摸去做作業,一會上一下廁所等,就是不能專注的完成作業;還有的孩子乾脆徹底罷工不作;而此時此刻媽媽們想想盡千方百計
  • 孩子怕社交是這5種原因,聰明的父母這樣做,養出自信開朗的孩子
    導讀:孩子怕社交是這5種原因,聰明的父母這樣做,養出自信開朗的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怕社交是這5種原因,聰明的父母這樣做,養出自信開朗的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的面子,就是父母的體面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曾經看到一位網友的留言:我特別羨慕自信的孩子,因為他們就算是錯,也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因為我總是怕我真的錯了。
  •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學會放手,別做「控制型」父母
    有些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沒有做好一個合格父母應盡的義務與責任,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沒有把孩子當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把孩子視為自己的所有物。自己的話孩子必須聽,讓往東不準往西,否則就是挑戰父母的權威,會受到嚴重的批評與懲罰。
  • 中國式親子關係:孩子寧和網友聊整夜,也不和父母說半句心裡話
    聰明的孩子,會選擇用似是而非的態度聊一些毫無營養的話維持表面的和平,但真要涉及原則問題,對方大多會沉默不語,別說心裡話了,連個人觀點都不給你,這讓中國家長感到無可奈何,有時候,孩子的想法還要通過別人來了解。「寧和網友聊整夜,不與父母說三分」成了廣大親子關係裡的常見現象,人人都知道溝通的重要性,偏偏在中國式親子關係中寸步難行。是孩子們不對嗎?答案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