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最近向我抱怨:
家裡的小孩什麼都好,就是不喜歡與她交流,在外面無論發生什麼,回家一個字也不說。有時她覺得孩子看起來不太正常,就會特別著急的逼問,結果孩子不但不說,還可能跟她吵起來!
從小到大,孩子們總是圍著他們的父母,總有說不完的話。看見就說,從不掩飾。
但是,有一天父母突然發現:為什麼周圍的孩子這麼安靜,為什麼他不願意跟我說話?
試著與孩子交流,問他出了什麼事,結果怎麼樣?小孩的回答通常是「不」。可以看出孩子的不快樂,卻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常來這裡,家長會覺得:孩子長大了,有了心事,不能管教。
事實上,在大多數孩子的心裡,父母仍然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即使在最容易叛逆的青少年時期。
有些學生給我們留言說:
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我也很愛他們,但是現在,即使在我孤單而脆弱的時候,我也不願和父母說話,我寧願和同學說,或者乾脆憋在心裡。
為什麼小孩懂得父母的愛,卻不願與父母分享心事?
有一個問題在知乎上被問到:為什麼不願意跟父母說心裡話?
最受關注的答案:那些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誰會願意和他溝通嗎?
與朋友們一起玩耍時:
媽媽,今天我跟朋友們出去玩了~
「什麼朋友?是男是女?分數高嗎?成績不好的同學少來往!」
當你想與家長分享課堂上有趣的事時:
爸爸,今天我們的英語老師在課堂上發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要告訴你。……
&34;我辛苦掙來的錢讓你上學,你不好好學習,就知道追不上別人!"
當孩子需要傾訴或幫助的時候,家長會忽視孩子的心理狀態,用自己的主觀思想代替現實,他們默認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有時甚至會以言語或肢體暴力來回應孩子。
一個孩子的內心慢慢地產生了一個感覺:
一旦我出了問題,爸爸媽媽就不會接受我,不僅不能提供幫助,還會被他們的父母斥責。
經過這種不適當的家庭教育方式長期積澱,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逐漸喪失。因為害怕,他們不敢說實話。
說白了就是成本太高,會被人罵,沒人愛,沒人理解。漸漸地,他們就不再說話了。
所以父母應該怎樣對待青少年兒童呢?
珍惜孩子們的每一個分享
在孩子第一次與父母分享他們在外面發生的事情時,如果父母忽略或不感興趣,將極大地降低孩子未來的積極性,積少成多,與父母溝通的想法也會逐漸消失。
在親子之間交流越來越少的情況下,父母越來越不理解孩子,孩子越來越不親近父母。而且這種親子之間的疏遠是悄悄的產生的,雖然表面看起來似乎正常,其實孩子的內心已經發生了變化。由於家長工作繁忙、人際交往不暢,在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出現時,孩子已經疏遠了父母。
因此,當孩子們在與你分享、訴說時,家長一定要重視,並積極回應。
傲慢地豎起大拇指,一句「你真厲害」,一個安慰的擁抱等等,都是積極有效的回應。運用自己的感受,幫助孩子強化正面情緒,化解負面情緒,會給孩子帶來良好的體驗。
學著贏得孩子信任
有的父母,遇事總是喜歡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對孩子缺乏基本的信任。就像孩子說他們在外面被欺負,他們會回答:「為什麼只欺負你?不要欺負別人?一定有什麼問題。」
有些父母經常說一套做一套,先是溫柔地對孩子說,什麼事都可以和我們說,無論發生什麼事,爸媽都不會責備你。但當孩子們真正告訴他們時,他們往往又會大發雷霆。態度反反覆覆會讓孩子感到害怕,不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索性悶在心裡。
有些家長不重視孩子的隱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小孩啊,有什麼隱私?」。為了隨時了解小孩的狀況,他們想方設法查看小孩的隱私。如果孩子反抗,他們會說:「我都是為了你!」但是,這種壓抑卻只會使孩子越來越想離開父母。
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信守承諾,是做好家長的基礎,也是贏得孩子信任的前提。
樹立與孩子的信任,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把他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以理性、耐心、包容的態度對待孩子。家長應該花時間陪孩子,花心思去了解孩子的思考方式,而不要想方設法檢查孩子的隱私。
學習適當批評孩子
有的父母對孩子很兇,在孩子遇到事的時候,先是斥責甚至打罵,然後就去替孩子解決問題。
在這樣的父母面前,孩子會戰戰兢兢的。而且這個小孩缺乏足夠的判斷力,不知道什麼事情發生了會不會給他帶來一頓責罵。面對這樣的心理恐懼,孩子們只能選擇不和父母說任何事情。
因此,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點,那就是無論怎樣教訓他,都不能破壞「你和他在一起」的底線。
碰到問題找自己,讓自己明白錯在哪裡,並告訴自己犯了錯並不代表就不算好孩子,只要知道改正,爸爸媽媽依然愛你。
與孩子交流時,關鍵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在於你表達的情感。交流是一門藝術,孩子要學,大人更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