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修第一站感悟】
最美是閱讀
——第五屆全國中學語文批判性思維教學現場會之學習收穫
廣東省鄒天順名師工作室 清遠市清新區第一中學
黎 駿
7月的深圳,名家匯集,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來學習取經。7月13日至7月14日,第五屆全國中學語文批判性思維教學現場會暨「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與思辨讀寫實踐研究」課題年會在深圳市育才中學舉行。
我們「廣東省鄒天順名師工作室」團隊中的4人參加了這次語文盛會。
這次會議兩天時間,可內容豐富。
第一天上午有上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餘黨緒老師介紹課題研究進展情況、批判性思維專家董毓教授作主題報告;下午有特級老師吳泓、餘黨緒等五位老師的專題展示課。
第二天上午有深圳教科院陳霞老師、葛福安老師,特級老師茹清平老師的評課;下午由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潘新和作寫作主題報告。
13日下午聽了5節課,除了吳泓老師的課是課前導之外,其他四節都是課後導。課前導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課後導是學生閱讀後的歸納整合提升。課後導的課型我們並不陌生,分析人物形象,小結故事情節,歸納主題等。整本書閱讀是個大型活動,成果要在一節課40分鐘內展示出來,著實是高難度。前提還要學生對整本書內容非常熟悉,如果不熟悉,就是特級老師餘黨緒老師也沒辦法啊,提出的問題不會,就只有自己回答了。哪有批判性思維火花的碰撞?所以,在整本書閱讀後的歸納提升反思之前,我更多的是關注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也許,吳泓老師的課便有這樣的舉一反三的作用。吳老師展示的是魯迅小說集《吶喊》專題學習起始課。吳老師的導入很溫和,讓人輕鬆而愉悅,常態得來又睿智。和學生一起回憶了魯迅的小說集與散文集,並讓學生談談對魯迅小說的感覺,對魯迅的感覺。學生大多用的詞是「難懂」「犀利」「批判」「諷刺」「深刻」,感覺魯迅先生和我們的距離很遠,很冷。「其實,他對朋友很溫柔的」,有個學生說道。「你怎麼知道的?」吳老師問。學生說,自己曾看過蕭紅寫的《回憶魯迅先生》。發現這樣的閱讀苗子,吳老師很高興,「你還知道《野草》」,你讀過《故事新編》,非常不錯,很好」。「是的,魯迅先生其實很生活,很真實,情感豐富,他還寫愛情小說呢?他的《傷逝》就是愛情小說」。現代文學著名作家茅盾說: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君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裡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作者以極大的影響。短短的時間內,吳泓老師就充分調動了我們去讀《吶喊》、去走近魯迅的興趣,我想學生也莫不是如此。
如何讀呢,往哪方面思考?深圳教科院陳霞老師說吳老師給學生的閱讀搭建了「支架」。支架,這個詞用得很恰切。有些支架就是指收集最經典的評價,認真讀,吸取其精華,注意時間、地點,然後推導這些文字後面的信息。如毛澤東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注意這個節選的時間是1940年,地點是延安。再來思考毛主席的話就很好理解了。而鬱達夫的評價節選時間是1936年11月,《懷魯迅》,可以推測這時的魯迅先生已經去世,而魯迅先生生於1881年9月25日,卒於1936年10月18日。可見這是悼念的文字。再看看當代著名研究魯迅專家王富仁的評價,找找特點,發現多次出現「骨骼」「骨節」字眼,看看節選的篇目是《中國文化的骨骼》,時間是2000年,為什麼這個時間要發表這樣的文章呢,這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諸如此類,根據這些細微處來激發我們的思考,引起我們的閱讀興趣和促進我們思考深度的挖掘。包括文本內容,也包括外圍環境。
這樣深究細節魔力無窮。深圳教科院葛福安老師也這麼主張,他在閱讀教學《老人與海》時,就讓學生模仿一下老人的睡姿。海明威為什麼要這樣寫?「……進了窩棚,他把桅杆靠在牆上,他摸黑找到一隻水瓶,喝了一口水。然後他躺到了床上,他拉起毯子蓋住兩膀,然後裹住背脊和雙腿,臉朝下趴在報紙上,兩臂直伸,掌心向上。」暗示老人作為一個基督徒,正在開始另一次苦難的歷程。穿越問題的叢林,為什麼是40天+44天+3天?上海特級教師餘黨緒老師也喜歡這樣深究:對於徐州與益州,劉備有無佔領動機?謝絕理由是什麼?真實意圖又是什麼?
當然能夠深究的前提是,老師的閱讀能力也要非常厲害。關於這一點,早已走在整本書閱讀前列的吳泓老師早就說到:首先,老師要讀進去,讀明白,真正地熱愛它,把這種情緒傳給學生,讓學生探究其中的奧妙。正如特級教師茹清平老師說的,教師自己愛讀書,有書卷氣,是對學生最好的指導。再次,老師要設計一系列閱讀的步驟。該老師講的時候就講,覺得學生邁不過去就要講,要少講,不要大量地講。並強調在整本書閱讀中,梳理與探究的重要性。
每次聽了吳老師的課,就覺得閱讀的興致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就覺得,字裡行間裡都有玄機,有意思,願意一睹為快,深究為趣。《論語》裡孔老師對子路真是特別啊,常常直呼其名,而其他人是「求,爾何如;點,爾何如?」「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哈哈,孔老師對待子路同學很難心平氣和啊,分析一下,這是為什麼呢?
很遺憾,短短的40分鐘,根本不夠用,不管是吳泓老師,還是餘黨緒老師,他們的智慧,我們只見到了冰山一角。非常期待有再次向他們學習的機會。
新時代下 ,要做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都不容易啊。語文老師的原有的知識儲備越發不夠用,要奮起直追,要靜心鑽研,要廣泛學習名師的成功做法。關鍵還要大膽去做,去實踐,根據實際總結經驗。自信努力,與時俱進,不懼未來。而在整本書閱讀中,我們要注重培養開放理性精神和探究實證能力,注意引導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最後開展各項專題寫作訓練,以小論文的形式,歸納整合提升。有條件的還可邀請專家一起探討。
匆匆兩天,接觸到很多名師,受益良多。整本書閱讀很多東西還在摸索中。如何在應試教育的今天,落實大量的閱讀,大家都在思考探索。
對於名著閱讀,我們才剛剛開始。
2019年7月15日晚
探討語文教藝,關注教育問題
傳播知識 普及常識 爭辯事實 增長見識
教育讓我們富有,文學讓我們高貴
【歡迎您關注本公眾號,每天搶先欣賞美文】
長按以上圖案,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點擊「關注」
如果您認為是好文章,歡迎點讚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