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二空涼麵在網絡上頗有名氣。(圖/涼老爹與富爸爸)
眷村裡長大的孩子自嘲,兒時隔壁家罵小孩,自己也怕;眷村戶與戶間,隔著薄薄的牆,棟與棟間,隔著窄窄的巷,這種由環境造成的緊密感,也形成心理上的親密感,傍晚時分,總能嗅出右邊山東王大叔在包餃子,左鄰四川張大媽拌著麻辣麵、後頭雲南李家妹子在調辣醬……一個村子是大江南北的縮影,彼此用食物分享著鄉愁,不同省份的特色美食,豐富了臺灣的飲食文化,即使眷村因改建凋零,但隱身都會巷弄裡的眷村菜,自有懂吃的饕客口耳相傳。
臺南二空新村涼麵並不在臺南,而是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的一處小街,才開張一年多(2010年4月6日起),已有不少名人帶路、媒體報導。店裡一面牆上,用藍圈白字寫著「安全第一,衛生第一,服務第一,味道第一」,美食評論家梁幼祥在旁邊籤名畫贊,這位空眷子弟曾說臺灣的涼麵好吃過四川,而且吃完還不冒汗,他尤其鍾情老家二空眷村的涼麵。
▲一面很有眷村味的牆上,有美食評論家梁幼祥的塗鴉。(圖/林小非攝影)
二空眷村位於臺南仁德、空軍基地東邊,1949年起,空軍所屬空軍供應司令部第二供應處在此落戶生根,光是賣涼麵就有四、五家。清早天未亮,店家早已把水煮滾下面,邊煮邊撈、邊添冷水,煮好的麵攤在大門板上,用電風扇吹涼、再不斷撈得高高的、抖落,好增加麵條的彈性;醬汁也很講究,醬油、糖水、醋、檸檬水、酒水、蒜水、香油、芝麻粉、芝麻醬、花生粉……,敢吃辣的再拌紅油辣渣,嚼勁和風味絕非一般工廠制式麵條與簡單調味能比。
臺南二空新村涼麵將這份承襲自眷村的原味,滿足臺北人的味蕾,也滿足老鄉早起的口腹之慾,一大早7點就營業開賣。最近天熱,買涼麵當早餐的上班族也多,「調味不會過重、油膩,即使平常不習慣早上吃涼麵,也很容易入口。」一位頭一次來的饕客驚豔;正午日頭赤炎炎,店裡店外十張桌子更是座無虛席,來拿外帶的也川流不止,像這樣一路忙到下午2點,休息3個半小時,準5點30分再度高朋滿座,直到8點半才打烊。
內外場忙進忙出的全是趙家人,他們是大姊趙靜蓉、大哥趙萬城、二哥趙萬裡、七哥趙萬春,還有來幫忙的兒子媳婦和孫子女。最初是趙二哥感慨老家二空改建,不舍美好的眷村文化成追憶,住在新店的趙大姊一聲號令,弟妹們出錢出力,複製出一個由味覺引出來的眷村味──這兒裝潢樸實低調,卻有濃濃人情,熟客都愛一早來串門子、喝茶聊天。
「我們大姊很慈悲!」趙大哥舉起大拇指頻頻點頭,因為有她,全家才能凝聚。趙家父母生了五男三女,當年一家十口住在十來坪的眷舍,日子清苦也甘美。趙大姊回憶,軍人父親管教子女採學長制,八個子女大的管小的,小的管更小的,長姊如母一直是她的自我要求,即使早在民國50年就到臺北求學、結婚定居,這些年八個姊弟也陸續從職場退休,但半個世紀以來,弟妹們似乎只要膩在她身邊,就能獲得安全感,趙家的臺南老鄰居也很訝異,從沒看過這麼團結的一家人,即使趙老先生、老太太過世逾20年,趙家第二代、第三代……枝開葉散仍常團聚吃喝遊玩;趙大姊也很感激弟妹的陪伴,前幾年我的丈夫過世,我一直走不出傷痛,全靠他們陪著熬過來。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