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推行網課期間,孩子們需要通過手機或電腦上課,出現了不少藉機打遊戲,甚至用家長的帳戶給遊戲平臺大額充值的事件。
在網際網路和電子產品不斷普及的今天,未成年人觸網比例顯著提升。伴隨網路遊戲業的迅速發展,出現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齡兒童沉溺網路遊戲、過度消費的現象,已成為社會高度關切的問題。作為家長,我們似乎越來越難避免孩子們過早接觸網路遊戲。
據統計,有超過80%的未成年人玩網路遊戲,60.8%的少年兒童平均每天使用網絡時間超過30分鐘。因網路遊戲時間不限、內容分級不細等原因,60%以上的未成年網遊玩家視力下降,30%以上的未成年人在網遊中接觸到暴力、賭博、色情等違法不良信息。
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習慣和綜合能力的養成關鍵期。我們特別擔心孩子過早接觸網路遊戲,影響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更害怕孩子一旦上癮網路遊戲,很難戒除。一些有意識的家長,也做過一些防止孩子沉迷網絡的舉措,但存在漏洞,防不勝防,發現問題往往為時過晚,錢都花了,打也補救不了。最難的是,孩子的叛逆期提前到來,我們明顯感到孩子拒絕溝通,逃避抗拒自己的管控,有點管不了他們了。
感覺很難讓孩子戒除網癮,其實是因為我們把勁用錯了方向,方法不當還適得其反。
孩子為什麼不受管束,只想玩遊戲
孩子自身成長特點年齡特點:學齡期兒童的身心發育尚未成熟,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自控能力和辨別能力不強,往往容易分心,把注意力轉移到其它感興趣的事情上去。
性格特點:小學階段的集體教育和同伴交往,會讓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不斷增強,逐步形成自己的個性和主見,這也讓我們逐漸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權。
環境特點:小學生主要的生活環境還是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兩點一線」,較少接觸社會,而社會大環境的新異事物,對孩子來說都可能產生強大吸引力。網路遊戲營造的虛擬環境,充滿想像和刺激,為人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成人尚且深陷其中,更何況是孩子們。
我們過去的教育習慣累加結果網絡平臺、遊戲行業監管不細不實,政策制度缺乏有效的強制力,固然是問題的關鍵,但沒有監護人的有效監督約束和陪伴陪護,有關舉措的落實必然也會大打折扣。家庭教育欠缺,監護人缺乏有效監管手段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大部分上班族不得不把孩子丟給家裡的老人看顧,平時疏於管教,待孩子犯了錯,就對他們指責懲戒。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簡單粗暴教育方式,忽略了對孩子的親情陪伴和理解溝通。這也難怪孩子們想要逃離現實世界,更渴望到虛擬世界中尋找自由和慰藉。
信息安全教育的缺失雖然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對網路遊戲的類別、認證、時長、充值等方面建立分級制度,例如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出的《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從帳號實名註冊、控制遊戲時段時長、規範付費服務、加強行業監管、適齡提示制度、呼籲社會各界履行監護責任等六方面提出舉措。
然而其中一個很大的漏洞是:如果我們自身沒有信息安全意識,無意中洩露了個人信息,孩子用此成功註冊帳號,遊戲中所有針對未成年人身份的限制將形同虛設。而如果缺乏對孩子的網絡安全教育,孩子將難以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假對錯,也無法意識到洩露個人信息的巨大隱患。
防止孩子沉迷網遊,3步有效控制
用防範代替懲戒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和網路遊戲,已經不大可能,與其通過懲罰降低遊戲行為的發生概率,不如加強防範,讓孩子在可控範圍內適度遊戲。
(1)我們要有防微杜漸意識
專家建議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間:平時每日不超過1.5小時,法定節假日不超過3小時。如果需要讓孩子使用電子設備,應該設置好使用的時間。大部分電視機、智慧型手機、遊戲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都可以設置定時退出或關機。
為了防止孩子過度上網或被誘導消費,我們還要了解設備的隱私設置和密碼保護功能,設置好下載應用的密碼、聯網密碼、支付密碼等,對遊戲設備的使用權限進行有效控制。
(2)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遊戲產品
在遊戲官網或者評級搜索軟體中,可以查詢遊戲關於年齡分級和內容介紹的信息;在正規的應用商店,也可以查看年齡限制、遊戲介紹、評論信息,包括截圖、視頻、用戶評價等。購買或下載遊戲前,我們應該在對遊戲內容有全面把握的基礎上,判斷和選擇適合孩子的遊戲類型。
站在孩子的角度進行疏導很多時候,我們並不了解孩子的喜好,也不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常常用成人的優越感來壓制孩子。其實,平等參與才是最好的方式。
(1)參與孩子的遊戲過程
關注孩子在玩什麼遊戲產品,嘗試親身參與體驗,直觀了解遊戲內容是否健康,是否有年齡限制,是否有誘導消費,多人遊戲的對象都有誰等等。在跟孩子定下遊戲規則和條件的時候,更有發言權,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和孩子一起玩遊戲
我們可以通過孩子的遊戲行為理解孩子,以遊戲夥伴的身份了解孩子的遊戲動機。在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共同討論遊戲中的主角特點、操作技能、思維攻略等話題,引導孩子關注遊戲中積極正面的信息,並注意避免在遊戲過程中以教育者的身份進行說教。
(3)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孩子被動服從
遊戲的魅力之一,在於每個玩家都是自由平等的。我們可以耐心與孩子進行溝通,向其說明過度遊戲會對身心健康和行為習慣造成哪些影響,嘗試與孩子協調共建規則。還要讓孩子清楚哪些遊戲是可以玩的,每天可以花多少時間在網路遊戲上,在遊戲中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應該如何處理。關鍵就是要尊重孩子,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並願意向父母反饋,以達到主動配合的效果。
用陪伴代替說教更多時候我們在家的常態,不是對著電腦對著手機,要想勸阻孩子遠離電子產品,真的沒有什麼說服力。我們為什麼不能在有空的時候,陪伴孩子度過一些有質量的親子時光呢?
(1)豐富孩子的興趣
我們可以帶孩子出門遊玩,可以和孩子共讀好書,還可以讓孩子參與公益活動,以此代替虛擬世界的遊戲,讓孩子接觸更廣闊的現實世界,拓寬視野,發現更多有趣的事情,如此一來,孩子對遊戲的迷戀就會有所轉移。
(2)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加強親子陪伴,更重要的是,多帶孩子體驗有計劃、有組織、有意義的活動,在現實世界中滿足孩子尋求挑戰和取得成功的渴望,才能引導孩子關注現實世界,熱愛自然、社會和生活,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結語
對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國家、企業、學校應盡到應盡的責任,同時,作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重要指引作用的父母,應該為孩子把好第一關。
幫助孩子從虛擬的遊戲世界走出來,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做好家庭教育的功課,重在防範而非懲戒,重在反思而非指責,重在疏導而非專制,重在陪伴而非說教。不要忘記,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