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11月4日文章,原題:澳大利亞被自己的反華政策燒痛了澳大利亞發現,成為自封的美國「副警長」要付出高昂代價。具體說來,是付出經濟代價。澳大利亞經濟30多年來首次陷入衰退。誠然,這主要與新冠疫情有關。但毫無疑問,中國對澳出口產品的限制令澳經濟雪上加霜。畢竟,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其最大留學生和遊客來源國。
中國購買了澳大利亞1/3的產品,並向澳大利亞的各所大學輸送了十幾萬留學生,加上大量的中國遊客,中國對澳經濟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過分。事實上,在與中國陷入貿易糾紛之際,澳大利亞的煤礦工人和農民苦苦掙扎,大學和依賴旅遊業的產業也面臨財務壓力。
除非中澳關係得到改善,否則最糟糕的狀況遠沒有到來。中國並不真正需要澳大利亞,它可以在其他國家找到澳大利亞產品的替代者。中國人可以從加拿大或美國購買龍蝦。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的鐵礦石、煤炭、天然氣和其他資源,在世界其他地區也隨處可見。
澳大利亞的情況卻截然相反。沒有其他國家有中國那樣的對澳產品購買力,能輸出如此多的學生和遊客。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中國預計是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並在2021年增長8.2%的國家。
疫情處理不當導致了第二波或第三波疫情暴發,迫使各國政府採取嚴厲的封鎖措施,如長期關閉企業。其他國家無法為澳大利亞提供太多幫助,中國是唯一能夠讓澳大利亞再次成為「幸運大陸」的國家。
可悲的是,澳大利亞選擇了玩火,選擇激怒中國,成為美國的盲目跟風者。鸚鵡學舌般重複美國指責中國的惡意謠言。火上澆油的是美國一些政客、媒體和智庫,他們藉助造謠和種族主義言論來宣傳「黃禍」。在這樣的背景下,反華政客、專家和媒體都在玩火,澳大利亞不應該對其引火燒身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