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的喧囂剛剛塵埃落定,新一屆布克獎又揭曉了。在中國,這個「最好看的文學獎」總是冷清許多:入選作品都還沒有中譯本,相關作家的介紹又極為稀缺。
諾獎關注的至少是20年前的創作,而布克獎卻聚焦於當下,聚焦於那些正在歌唱著的、鮮活的聲音。但,我們的視角已經習慣於被扭曲,所以,一代代中國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只能以過去時為模板,無可奈何地輸在起跑線上。
或者有那麼一天,當布克獎來臨之時,中國讀者已能手持中譯本指點江山。但現在看上去,這還是個太遙遠的夢。
不和布克比,不知道諾獎有多老
諾獎得主平均年齡64.47歲 布克獎獲得者平均年齡僅49歲
今年,82歲的愛麗絲·門羅終於拿到諾獎,這是過去10年中,第四位年齡超過80歲的優勝者。
從歷史上看,全部109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總年齡竟達7028歲,平均年齡64.47歲,而近10年,獲獎者平均年齡進一步增加,達到了驚人的70.5歲,比布克獎歷史上最年長的獲獎者威廉戈爾丁還大上不少。
相比之下,歷史上全部45位布克獎獲得者平均年齡僅49歲,近20年雖略有增加,也才50.05歲,比諾獎得主們小了20歲還多!
布克獎同樣有偏見,也會「看走眼」
當然,諾獎與布克獎也有相同之處,即強烈的向心性。諾獎得主中西歐作家佔48.5%,而布克獎得主中,英國本土作家達22名,佔50%,雙方在文化偏執程度上,旗鼓相當。
布克獎也常走眼,它錯過了多麗絲萊辛、沃萊索因卡、威廉特雷弗、科爾姆託賓等大師,連艾麗絲默多克這樣的巨匠,6次被提名也只成功了一次,而1970年獲勝者伯妮絲魯本斯的《獲選成員》和1972年獲勝者約翰伯格的《G》,今天看來,毫無疑問是「發錯人了」。
創作從比才華轉向比耐力,布克獎也在老齡化?
值得擔憂的是,隨著布克獎國際影響越來越大,它也沾染了一些重要文學獎的通病。
比如故意忽略著名作家,因為他們不需要得獎,得獎了,人們會覺得理所當然,而不得獎反而會成為話題,這有利於獎項的自我炒作。再比如刻意爆冷,比如2005年約翰邦維爾的《海》獲獎,2010年湯姆麥卡錫的《C》落選,都讓頗多專業作家深感不滿。
過去4年,布克獎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獲獎者平均年齡高達62.5歲。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過去3年,布克獎獲得者都超過了60歲,而在布克獎走過的43年中(共有45人/次獲獎),只有7人超過60歲!考慮到今年大熱吉姆克雷斯(67歲)和科爾姆託賓(58歲)均已不年輕,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布克獎是否也會變成老年獎?
老作家風生水起,客觀上說明讓人眼前一亮的新銳太少,創作從比才華轉向比耐力,誰堅持得久,誰就能德高望重,這樣的博傻遊戲,對於文學可不是什麼好事。今年布克獎頒給28歲的「黃金女孩」埃莉諾卡頓,不可否認代表了一種鼓勵和方向。
布克獎為什麼這麼「好看」?
不是少數學院派的私家花園,出版商也有話語權
在提名階段,出版商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按規定,所有評委都必須將列入提名名單的作品全部閱讀一遍,以今年為例,共有151部小說,其中不乏埃莉諾·卡頓寫的《發光體》這樣長達832頁的巨著。
評委對這種馬拉松式的閱讀深惡痛絕,他們咒罵「愚蠢的出版商」推薦了那麼多毫無文學價值的作品,完全是在折磨他們的精神,卻對此無可奈何。
遊戲規則保證了布克獎沒有成為少數學院派把持的私家花園,而出版商在選擇作品時,已充分考慮了市場因素,「好看」是他們的首選。當然,作家圈也會提名一些「嚴肅的」作品。
英國共有200多種文學獎,布克獎能獨步江湖,恰好說明,市場規則比小圈子的自律更靠譜。
商業化的獎項心胸更開闊,只認故事不認名家
規則不同,所以絕大多數布克獎入選作品在老老實實地講故事,很少炫技,許多獲獎作品後來被翻拍成電影,比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英國病人》、《辛德勒的名單》、《海》等。只要故事精彩,通俗小說作者同樣有機會獲獎。
2008年,來自印度的阿拉文德阿迪加的《白老虎》贏得布克獎,作者年僅34歲,該書是他的處女作。基蘭德賽和阿蘭達蒂獲獎時僅36歲,拉什迪獲獎時33歲,奈保爾獲獎時39歲,布克獎對他們一生產生了重要影響。
奈及利亞作家本奧科瑞獲獎時年僅32歲,商業化的獎項有如此開放的心胸,如此敏銳的反應能力,諾獎那樣由專家組成的官僚組織,只能望塵莫及。
中國作家何時能得到布克獎?
隨著布克獎日益國際化,只要使用英語寫作,就有得獎機會。
其實,馬來西亞華人作家歐大旭已兩次入圍長名單,另一名馬來西亞華人作家陳德黃也曾兩次被提名。如今,擅長英語寫作的中國作家有很多,哈金能贏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福克納獎,這也許意味著,我們離布克獎並不遙遠,只是我們還沒怎麼以它為目標。
在英國,讀者更重視布克獎,認為這才是主流,獲獎者的水平遠比諾獎得主更高,而我們往往將諾獎視為頂峰,過於追求永恆性的創作,忘掉了文學在出世之外,還有入世的一面,不深通世間法,則出世就可能變成欺世。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高度專業化的時代,誰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像文學這樣冷門的知識,並不需要人人成為專家。不論如何,文學獎是一個傳達信息的窗口,得獎與否當然不是唯一標準,但現實是也沒有更有效率的尺度,讓普通讀者也能迅速判斷文學作品的高下,真正的文學只能是小眾,但這個小眾不應脫離大眾。
在嘲笑文學獎的背後,既可能是天才的放誕,也可能是蠢才的自欺,遺憾的是,罵得特別精彩的,往往以後者居多。
28歲,832頁!
布克獎最年輕的獲獎者,寫出最長獲獎作品
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以82歲高齡斬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新聞正席捲各地,被稱為「最好看文學獎」的布克獎卻將今年的殊榮授予了一個28歲女孩。82歲的門羅與28歲的埃莉諾·卡頓,不知是否真如評論界所言「諾獎老矣,布克當興」,雖不及諾獎耀眼,布克獎又一次次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為世界文壇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正是布克獎的本意:呈現更為純粹、清新的文本和故事。更現實的意義是———給那些正在為頂尖文學獎努力的年輕作者以莫大的鼓舞。
這部長達832頁的《發光體》究竟是什麼打動了布克獎評委?羅伯特·麥克法蘭稱它「令人眼花繚亂」。「它有時令你感到悵然若失,害怕它成為大而無當的『怪物』,但事實證明它的結構猶如太陽系般精妙,龐大卻絕不枝蔓橫生。」
小說的背景設置在19世紀60年代紐西蘭的淘金潮時期,主人公穆迪無意闖入了12個男人的聚會中,他們正商討懸而未決的犯罪行為,穆迪也由此捲入一場場迷案之中。小說中12個男人每人對應著一個星座,小說也有12章節,卡頓認為此種設計可以讓小說獲得一種螺旋的結構和宿命感,人物的命運就像夜空中的星象一樣複雜又精確。她認為這反映出了淘金潮時期的思想,即人物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卻也早已註定。(據騰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