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自由意志主義和政治運動

2021-02-08 RADL

本來近期都沒有打算更新,昨天早上醒來在媒體上看到香港陷入變本加厲的混亂,心中憤懣,心血來潮想寫幾句發洩一下不滿,於是就有了昨天那篇《反自由主義的街頭運動》。臨時起意,沒有好好構思(實際上那篇推送最初的名字就是「幾句牢騷」),文章寫得有失嚴謹,也不夠細緻,但大體上表達出了我關於自由的基本理念。雖不滿意,也懶得改了。

 

自由意志主義者常常要面臨一個尷尬:人們習慣了劃分左右陣營,用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來判斷你是盟友還是敵人。於是當我編輯《簡讀<社會主義>》時,收穫了一批熱愛民主的讀者;而當我批評民主運動時,又令這些讀者大失所望,甚至被懷疑是五毛。

 

不過在昨天的文章評論中,有一位朋友Gavin的留言很有意義,值得分享:

最後一張圖中的留言可能因為某些詞語觸犯了天條,無法在評論區顯示。


在第二條留言中,Gavin提到了黑市主義(Agorism),以及羅斯巴德對黑市主義的開創者科金三世(Samuel Edward Konkin III)的批評。

 

科金是羅斯巴德之後的一位自由意志主義活動家,他年輕時參加過晚年米塞斯在紐約的研討班,並深受羅斯巴德的影響。他在1980年出版了代表作《為了新的自由意志主義》(For a New Libertarianism),提出了黑市主義的理論,倡導在政府所能觸及的範圍之外通過黑市建立獨立的自由社會,並對和羅斯巴德一起創辦加圖研究所的查爾斯·科赫(Charles Koch)提出批評,認為科赫的一家獨大對於自由意志主義運動來說不是好事。

 

羅斯巴德對科金的理論提出了批評,認為科金的理論不切實際,黑市也許能夠解決一些生產過程簡單的日用品,但無法提供像汽車、建築之類的複雜工業產品,同時為科赫提出辯護,認為科赫作為出資者,當然有權利過問自己的資金如何使用。

 

上面留言中Gavin引用的那句話就出自那篇文章:

「實際上,恐怕只有一種辦法能夠消除這可怕的預扣稅。我鬥膽說出它的名字——政治行動。」 

之後科金也對羅斯巴德的批評做出了回應,他認為黑市的能量比羅斯巴德所想像的要強大得多,同時批評羅斯巴德的邏輯不一致:羅斯巴德認為暴力革命不可能達成自由意志主義的目標,同時又不認可黑市主義,難道要等統治者和平地乖乖下臺嗎?他還指出,由科赫控制的自由意志黨從本質上無法免疫於政黨攫取權力的本性,而羅斯巴德將會率先見證這一腐化的過程。

 

沒過多久,科金的預言成為了現實,羅斯巴德遭到科赫與愛德華·克蘭(Edward Crane)的排擠,被掃地出門。加圖研究所也轉而反對金本位、支持央行,甚至曾經請印鈔大師、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在其25周年典禮上致辭。

 

後來科金根據他與羅斯巴德相互討論的結果,重新整理了《為了新的自由意志主義》,在1983年出版了第二版。這一版的正文前面加上了羅斯巴德寫的評語:

「科金的作品應當受到歡迎,因為我們在運動中需要更多的多元中心論,因為他撼動了容易陷入輕率自滿的黨派主義,更因為他珍視自由,能夠閱讀與寫作——這些品質在自由意志主義運動中似乎有些過時了。」

幸運的是,盧·羅克韋爾在1982年創立了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所。在各種運動中到處尋找盟友的羅斯巴德終於安定了下來,在餘生中堅守自己最純粹的自由理念。而科赫基金會和加圖研究所則視米塞斯研究所為大敵,想盡辦法加以阻撓。

 

據賈斯汀·雷蒙德的《羅斯巴德傳》稱,1979~1983年間,在加圖研究所與克蘭的鬥爭對羅斯巴德的健康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並患上了心絞痛。1995年初,不滿69歲的羅斯巴德因心臟病而去世。

 

我們沒法假設,如果羅斯巴德沒有將那麼多的精力耗費在加圖研究所或自由意志黨,他是否能給後世帶來更為豐碩的精神財富,至少好整以暇地完成《在自由中孕育》的第五卷。我們也沒法假設,羅恩·保羅如果沒有投身政壇,是否還能取得今天這麼大的影響力。

 

活在現實世界中,自由主義者理應想盡一切辦法為爭取自由而奮鬥。可能我們的確無法避免使用政治手段,但至少該對它保持警惕,不要迷失在為了鬥爭而鬥爭的困局之中。

相關焦點

  • 羅斯巴德:自由意志主義的道德十字軍
    作者=柳展雄 冷戰左右之爭 穆瑞·羅斯巴德是20世紀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派別的宗師,自由意志哲學在經濟領域的體現為取消政府管制,資本不受束縛,而自由資本主義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等同於贏家通吃、唯利是圖
  • 華爾德 | 政治社會學和社會運動
    這些理論中的關鍵機制是心理上的挫折,它滋生了攻擊性,使個人很可能成為極端主義運動的新兵。對戴維斯和古爾來說,抗議和激進政治被認為是政治暴力,與更多平靜的常規政治形式形成對比。然而,這些描述只是為主要事件提供了一個歷史背景:分析群體動員和運動發展的手段。該理論關注的是動員的過程,而不是政治取向的形成。謎題不在於一個被動員的團體為什麼會採取這樣的政治取向(那大概是歷史環境所賦予的)而是它如何能夠成功地動員和出現。我們最終得到了一個子領域,旨在解釋一個運動(任何類型的運動)能夠成長和成功的條件,但我們已經無法解釋一個運動的實質內容(它所代表的政治類型)的變化。
  • 自由意志主義者的養成
    我反對沒收式的稅收,極權性質的集體主義以及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要死亡這種觀念。基於以上原因,我依然稱自己為一個「自由意志主義者」。但是我必須坦白,過去的二十年裡在如何實現這些目標的問題上我已經徹底的改變了看法。最重要的是,我不再相信自由和民主是相容的。通過審視自己這種思想上的轉變,我希望表達出古典自由主義者所面臨的挑戰。
  • 什麼是「左派」和「右派」(左翼和右翼)
    自由意志主義學者羅伯特·諾齊克便是強調區分「歷史過程」和「最後結果」兩者的20世紀知名理論家之一。但另一方面,現代自由主義的支持者如約翰·羅爾斯則主張左翼的政策也是使用以過程為根基的推論,而一些新保守主義者傾向使用軍事手段建立民主才是屬於最後結果。
  • 自由落體運動和豎直拋體運動
    自由落體運動和豎直向上或向下拋體運動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相同,為重力加速度g。不同點是:自由落體運動沒有初速度,而豎直上拋或下拋運動,它們分別具有向上或向下的初速度。  [練習1]雜技演員每隔相等時間向上拋出一個小球,若每個小球上升的高度都是1.25米,他一共有4個小球,要想使節目連續不斷地表演下去,在他的手中總要有一個小球停著,則每個小球在手中停留的時間應是___秒。
  • 美國特色: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隨後的事大家可能都知道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暴力和反種族歧視的抗議浪潮席捲了全美。這場運動讓一位企業家不幸「躺槍」,他就是Facebook(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扎克伯格倒不是種族主義者,只不過他認為,臉書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應該崇尚言論自由,不管你是一名極端愛國者,還是一名強姦犯,任何人都有權利在臉書上發表自己的觀點。
  • 政治哲學何以產生現代政治
    在古典政治哲學語境中,哲學是最高的理論技藝,它關涉對超驗範疇的真善美的終極追求,具有超驗性、普遍性、終極性、批判性等思想品格;政治是最高的實踐技藝,它歸屬於變動不居的意見或偏見領域,具有經驗性、特殊性、當下性、辯護性等現實取向。據此,哲學與政治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緊張關係,要麼政治壓制哲學,要麼哲學駕馭政治。
  • 政治 | 史綱之戊戌維新運動
    19世紀90年代以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掙脫壓迫和束縛,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開闢道路。向皇帝上書,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的經驗教訓,辦學會、學堂、報紙宣揚維新思想,並圍繞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與守舊派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論戰。
  • 美國大覺醒運動:宗教信仰自由的鬥爭
    這場運動使得北美人民的思想突破了宗主國帶來的重重枷鎖,讓十三個殖民地逐漸走向了統一,與此同時,統一的地域和統一的思想造就了統一的美利堅民族,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在這種政治環境中,殖民地的人民為了爭取自己的信仰自由和政治民主,同官方的宗教壓迫展開了長期的鬥爭。殖民地的管理者被迫緩和了宗教壓迫以期望能夠穩定當時的社會局勢,這使得越來越多的移民從歐洲前往北美,帶來更多的新思想,比如當時的歐洲大陸正在盛行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就隨著移民的到來開始傳播。
  • 進擊的巨人:牆、政治和自由
    為了保護自身安全,最後的人類築起三座高牆:瑪莉亞、露絲和希娜。人類迎來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和平歲月,卻也讓自己成為圈養在籠中的鳥兒,屈辱地失去自由。845年,高達60米的超大型巨人和鎧之巨人登場, 摧毀了最外層的瑪莉亞之壁,也驚醒了人類似乎永遠不會甦醒的長夢。在此事件中,不願蜷縮在牆內的少年艾倫·耶格爾親眼目睹母親遇害,由此更堅定了他加入調查兵團的決心。
  • 政治正確正在毀了創作自由
    如果你不懂法語,可以看看下面這個由谷歌和FB共同翻譯,我略懂法語的同學校對出來的翻譯稿:這些天,我們聽到很多關於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事情。這其實是來自美國的運動,但說實話,我不認為它適合我們。真正令人擔憂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恐懼. 他們被迫自我審查, 因為害怕在公共場合被侮辱和譴責.教師被要求刪除我們一些偉大的作家的作品, 比如安妮·赫伯特, 雷讓·杜卡梅, 丹尼·拉弗裡埃爾或皮埃爾·瓦利埃爾. 這太荒謬了. 這違背了大學的初衷。當然,這場運動也不僅限於校園中,我自己也親身經歷過。
  • 「三月革命前時期」德意志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自由民主運動
    此後,儘管梅特涅主導下的邦聯議會通過多項決議,對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運動進行打壓,竭力維護其以穩定和秩序為目標的復闢政策,但隨著德意志地區工業化和關稅一體化的進展,民眾的民族意識和自由主義傾向越來越強烈,相關強制性鎮壓政策已經無法完全壓制自由和進步的聲音。德意志進入了革命前的政治和社會危機之中這種危機表現為保守勢力和進步因素之間的不兼容性日益突出。
  • 汪暉:「五四」文化運動的政治
    在早期的文章裡,要處理新文化運動是怎麼解體的,就必須處理這個運動的「同一性」及其內部的複雜要素,因此,「同一性」問題是動態的,是運動的同一性,而不是結構的同一性。今天的問題是「五四」為新的政治提供了那些前提?在這個文化運動中誕生的政治的新意究竟何在?要討論這個問題,就必須討論五四文化運動所批判和拒絕的舊政治是什麼政治這一問題。
  • 古希臘的商品經濟,其政治文化意義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古希臘人的精神世界和政治文化有重要影響,商品經濟結構和富裕的經濟生活對階級關係、國家制度和政治文化有積極的作用。工商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造就了希臘社會民眾商品經濟意識,這種意識孕育了古希臘人的自由精神、開拓精神和快樂生活的精神。這些精神促發了古希臘政治文化的原初觀念,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價值交換意識、遵守契約與法規的觀念和進取開放的改革精神。
  • 寧為「自由」殉道,不被政治收買
    接受了作協提供的豐厚待遇,就得專心生產「政治正確」的文學作品——隨著名氣越來越大,馬爾科夫發現,這條規矩逐漸成為自由創作的障礙。他的許多心血之作,因觸犯政治禁忌而無法出版,新作《天花板》更是因「含有貶低列寧的內容」,而在印刷中途被叫停。
  • 考研雜談丨運動是個好東西,希望考研的你也有一個
    ,違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寫在前面的話 /考研雜談,考研過來人和你聊考研。本期考研雜談和你聊聊考研備考期間的「運動」。考研期間是否要運動,這是每個考研人都繞不開的話題。那考研期間是否要堅持運動?答案是肯定的。
  • 臺灣環境運動與政治轉型
    環境抗爭的出現,顯示出在獨裁政權下確實存在不滿,環境問題所招致的民怨很容易就會引發「對當局嚴加苛求的公民社會」(demanding civil society),以致於在政治轉型過程中獲得廣泛的迴響。其次,在眾多先進民主國家和地區中,生態議題佔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沒有辦法輕易地被放置在左翼或右翼的意識形態光譜上。
  • 偵破「自由中國運動」間諜案
    殊料,在漢城附近遭遇激烈炮火,3名同夥和所有特務器材全部丟失。郭長升、吳文蘅抱頭鼠竄,逃出朝鮮,不敢回臺灣,亦無法向保密局(後改為「國防部軍事情報局」)交差,只好混入香港,躑躅街頭,一貧如洗,落魄至極。 沒別的謀生手段,只有橫下一條心去幹老本行。郭長升帶著吳文蘅,投到美國扶植起來的反共組織「自由中國運動」麾下,效犬馬之勞。
  • 列寧:政治鼓動和「階級觀點」
    《火星報》第12號上的一封信的作者們就有這樣的毛病,他們指責我們缺乏「階級觀點」,原因是我們在自己的報紙上竭力不放過自由派的不滿和抗議的一切表現;《無產階級鬥爭》文集的作者們和《社會民主主義叢書》[144]的某些小冊子的作者們也有這樣的毛病,他們以為我們的專制制度就是資產階級的專制統治;還有馬爾丁諾夫之流,他們號召我們脫離反對專制制度的全面揭露運動(也就是脫離最廣泛的政治鼓動),而主要進行爭取經濟改良的鬥爭
  • 教學設計|《自由落體運動》
    環節二:新課講授(一)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1.演示實驗:拿一個長約1.5m的玻璃筒,一端封閉,一端有開口,把形狀不同的物體,如金屬片,羽毛,小軟木塞,小玻璃球等,放在玻璃筒裡,把玻璃筒倒置,觀察這些物體的下落情況.然後再把玻璃裡的空氣抽出去,再把玻璃筒倒置過來,再次觀察物體的下落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