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重建"君子之道"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

2020-12-15 中國文明網

  久未在上海公開露面的文化學者、作家餘秋雨,19日攜新書《君子之道》現身上海書展,暢談他眼中的「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之於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於歐洲。」在餘秋雨看來,一直以來,中國人沒有成功地在國際社會面前描述清楚自己。中國從未發動侵略戰爭,有著悠久的文化,但在世界其他國家民眾眼裡,中國的好感度排位很低,反倒是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印象分非常高。

  餘秋雨風趣地說,近三十年迅速崛起的中國就像「一個巨人突然出現在街市」,大家知道它體量很大、個子很大、壽命很長,知道他走了很遠很遠的路來,但不知道這個巨人的性格脾氣,所以產生了一種陌生感,由陌生感上升到恐懼。在他看來,交朋友首先要了解人格、性格、脾氣,中國在海外比較被熟悉的京劇、雜技卻都是「術」,「就像巨人給你變了很多花招,展示了很多肌肉,從口袋裡拿出好多古董來,說我的爺爺很厲害,我爺爺的爺爺更厲害,但還是不能交到朋友。」

  餘秋雨認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集體人格。有的民族追求的是先知,有的是巨人,有的是紳士,有的是牛仔,有的是浪人或者武士。而中華民族追求的集體人格就是「君子」,這一點還沒有像德意志民族的集體人格那樣,讓世界了解和接受。

  餘秋雨又幽默地表示,中國的古文就是老祖宗的「遺囑」,告訴後人應有什麼樣人格和處事方式,君子就是其中的模範。隨後他從「君子坦蕩蕩」、「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不器」、「君子懷德」、「君子有禮」、「君子成人之美」、「中庸之道」等方面講授了如何成為一名君子的要領。他認為,君子之道存在於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細節。

  餘秋雨也認為,過去的「君子之道」有一定的弱點,如缺乏公共意識、實證意識、互衛意識,過於潔身自好,這些弱點使得「君子之道」衰落了。他希望中國人能用新的國際觀,新的時代觀重建「君子之道」,提升中國在世界文化上的地位。(記者 鄒瑞玥)

部分章節
  四、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應該是什麼樣的呢?這個問題,既帶有歷史性、現實性,又帶有理想性。
  顯然,這種集體人格必然與其他民族很不一樣。 我可以再借一個外國人來說明這個問題。 這個人我說過多次,就是那位十六世紀到中國來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他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數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經一點兒也不差於中國文化人,但我們讀完長長的《利瑪竇中國札記 》(China in Sixteenth Century:The Journals of Mathew Ricci)就會發現,最後還是在人格上差了關鍵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 「聖徒人格」 和 「紳士人格」。
  與 「聖徒」 和 「紳士」 不同,中國文化的集體人格模式,是 「君子」。中國文化的人格模式還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廣、重疊最多、滲透最密的,莫過於 「君子」。這也可以說是一個龐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 「最大公約數」。
  「君子」,終於成了中國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世界上的其他民 族,在集體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標識。除了利瑪竇的 「聖徒人格」 和「紳士人格」 外,還有 「騎士人格」、「靈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 等等。這些標識性的集體人格,互相之間有著巨大的區別, 很難通過學習和模仿全然融合。這是因為,所有的集體人格皆如 榮格所說,各有自己的「故鄉」。從神話開始,埋藏著一個遙遠而深沉的夢,積澱成了一種潛意識、無意識的「原型」。
  「君子」 作為一種集體人格的雛形古已有之,卻又經過儒家的選擇、闡釋、提升,結果就成了一種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謙恭地維護了「君子」 的人格原型,然後又鮮明地輸入了自己的人格設計。 這種在原型和設計之間的平衡,貼合了多數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選擇,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 「獨尊」 的地位。
  不少中國現代作家和學者喜歡用激烈的語氣抨擊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揭示醜惡的「國民性」。看似深刻,但與儒家一比,層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師如林,哪裡會看不見集體人格的毛病?但是,從第一代儒學大師開始,就在淤泥中構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設計。
  這種理想設計一旦產生,中國文化的許許多多亮點都向那裡 滑動、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 兩字包羅萬象,非同小可。儒家學說的最簡捷概括,即可稱之為 「君子之道」。甚至,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那裡。
  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麼都有了;沒有君子,什麼都徒勞。這也就是說,人格在文化上收納一切,沉澱一切,預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對後代的遺囑。最好的遺囑,莫過於理想的預示。後代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中國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個君子。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的延續,是君子人格的延續;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健;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如果說,文化的最初蹤影,是人的痕跡,那麼,文化的最後結晶,是人的歸屬。
  五、「小人」的出現
  儒家在對 「君子」 進行闡述的時候,採取了一種極為高明的理論技巧。那就是,不直接定義 「君子」,只是反覆描繪它的對立面。
  「君子」 的對立面,就是 「小人」。用一系列的否定,來完成一種肯定。這種理論技巧,也可稱之為 「邊緣裁切法」,或曰 「劃界確認法」。這種方法,在邏輯學上, 是通過確認外延,來包圍內涵。
  因此,「小人」 的出現,對 「君子」 特別重要。其實不僅在理 論概念上是這樣,即使在生活實際中也是這樣。如果沒有小人,君子就缺少了對比,顯現不出來了。
  「小人」,在古代未必是貶義,而是指向著一些低微的社會地位和生態群落。誠如俞樾在《群經平議》中所說:「古書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言,漢世說如此。後儒專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義也。」
  但是,生態積澱人品。終於,這組對比變成了人品對比。我認為,「後儒」 的這種轉變,亦合 「古儒」 之意。
  君子和小人的劃分,使君子這一人格理想更堅硬了。在漢語中,「人格」 之 「格」,是由一系列拒絕、擺脫、否決來實現的。在君子邊上緊緊貼著一個小人,就是提醒君子必須時時行使推拒權、 切割權,這使君子有了自立的框範。
  君子和小人的劃分,並不一定出現在不同人群之間。同一群 人,甚至同一個人,也會有君子成分和小人成分的較量。我說過, 連我們自己身上,也潛伏著不少君子和小人的暗鬥。這也就構成 了我們自己的近距離選擇。唐代吳兢在《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 王》中說:
  君子、小人本無常。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
  《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這就說得很清楚了,其間的區分不在於兩個穩定的族群,而在於我們內心的一念之差,我們行為的一步進退。我覺得這種思想,與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存在主義哲學中有關「由選擇決定人的本質」 的論述頗為相近,卻又早了薩特那麼多年。 儒家讓君子和小人相鄰咫尺,其實也為人們提供了自我修煉 長途中的一個個岔道,讓大家在岔道口一次次選擇。然後,才說得上誰是君子。君子,是選擇的結果。小人,是儒家故意設定的錯誤答案。設定錯誤答案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你選錯,而是為了讓你選對。
  六、有效遺囑
  儒家對後世的遺囑——做君子,不做小人,有沒有傳下來呢? 傳下來了。而且,傳得眾人皆知。只要是中國人,即使不通文墨,也樂於被人稱為君子,而絕不願意被人看作小人。如此普及千年,如此深入人心,實在是一種文化奇蹟。 
  由此,儒家的遺囑,也就變成了整個中國文化的主要遺囑。 這一現象傳達了一個奧秘,那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遺囑,總是與做人有關。 
  回想一下,孔子本來是有完整的計劃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一輩子下來,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不僅自己沒有達到, 而且講給別人聽也等於對牛彈琴。十餘年辛苦奔波於一個個政治集團之間,都沒有效果。回來一看,親人的離世使 「齊家」 也成了一種自嘲。最後,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也就是讓自己 做個什麼樣的人。因此,他真正實踐了的結論,可讓別人信賴的結論,也只有這一條。「修身」 本是他計劃的起點,沒想到,起點 變成了終點。
  不錯,做人,是永恆的起點,也是永恆的終點。 
  因為與人人有關,所以能夠代代感應,成為有效遺囑。 一定有人不贊成,認為君子之道流傳那麼久,產生真正完美君子的比例並不高。因此,不能認為 「有效」。這種觀點,把理想人格的設計和引導當作了 「應時配方」。其實,人類歷史上任何民族的理想人格設計,都不具備 「即時打造、 批量生產」 的功能。君子之道也一樣,這是一種永不止息的人格動員,使多數社會成員經常發覺自己與君子的差距,然後產生 「見賢思齊」、「景行行止」 的嚮往,而不是在當下急著搭建一個所謂 「君子國」。過程比終點重要,鍛鑄人格的過程不應該中斷,而一個匆促搭建的 「君子國」,肯定名不副實。

相關焦點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中庸·第二十五章》)君子把真誠看作是最高貴的品德。子思又曰:"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三章》)君子在未行動之前就懷有恭敬之心,在沒說話之前就先有誠信之心。總之,誠信是君子的本色,誠信是君子的旗幟,誠信是君子的基本人格。三、君子守禮守禮是一種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子思曰:「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什麼是君子之道中庸,講的是道德修為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君子之道。全篇出現「君子」34次,其中有「君子之道」7次,可以概括為兩大方面,從表徵和內涵,來解釋君子之道。第一方面,是描述君子之道的表徵。雖然沒有直接定義君子,但是通過這些描述,我們可以管窺君子之道的威力,上及天地,下至百姓,化育萬物。
  • 文化塑造集體人格?文化達及的目標是普及愛和善良?你同意嗎?
    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在香港鳳凰衛視《秋雨時分》節目中給出了一個文化定義: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這裡面有幾個關鍵詞,精神價值、生活方式、生態共同體、集體人格,精神價值為虛,生活方式為實,虛實融合為生態共同題,共同創建集體人格。
  • 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暢談「讀書明理之君子」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0日訊(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易彬)今天,2020年度思賢講壇收官之作「讀書明理之君子」主題講座在長沙圖書館舉行,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3位學者再次齊聚。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為君子?如何成為君子?
  • 鬼腳七:談談君子之道
    最近在聽餘秋雨老師講中國文化的課程,我覺得餘秋雨老師關於「君子之道」的七條原則,很有指導價值:1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與人為惡。成人之美就是幫助別人越來越好,別人遇到困難,也會幫人解決困難,與人為善。而小人呢,見不得別人好,總是想害人,做些惡事。
  • 孔子論君子人格
    敬業守位也是位意識的基本理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孔子完成了君子由先秦貴族、官僚的通稱向理想人格的學術轉換。在中國教育史和思想史上,孔子第一次明確君子作為教育目標,「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君子成為理想人格的代稱,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晚期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與變革的時代要求。
  • 君子人格的文化生成
    站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文化自信基礎上,從關注道德衰微的生活現實出發,應當確認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導傾向是道德主義,而這一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實踐理性精神的道德主義,應樹立人格理想以引導世道人心。  重塑以孔子為標誌的「君子」人格典範,凸現其「躬行」的現實屬性和實踐特徵,既是中華傳統文化價值闡釋的題內應有之義,也是建設現代道德文明的時代課題。
  • 思賢講壇:三明(民)會講·讀書明理之君子
    諸如此類的問題,大多數人在思索和探求解決之道。2020年度思賢講壇收官之作於12月20日在長沙圖書館舉行,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三位學者齊聚思賢講壇,再開「三明(民)會講」,以「讀書明理之君子」為主題,結合他們多年讀書、治學的經歷,以及對人生、社會的獨特見解,縱論古今,答疑解惑,分享智慧。嶽麓書院教授李兵擔任嘉賓主持。
  • 讀書明理之君子,三明(民)會講再登思賢講壇
    講壇伊始,三位老師就「讀書明理之君子」各自發表了觀點。唐浩明認為,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一個人生目標。《論語》是中國文化中最權威、最經典的一部書。這部書在談到聖人時只提了三種,在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在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地超過了聖賢的數量。君子是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
  • 長沙銀行思賢講壇:三明(民)會講·讀書明理之君子
    講壇伊始,三位老師就「讀書明理之君子」各自發表了觀點。唐浩明認為,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一個人生目標。《論語》是中國文化中最權威、最經典的一部書。這部書在談到聖人時只提了三種,在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在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地超過了聖賢的數量。君子是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
  • 餘秋雨悲劇是否體現知識分子的墮落 - 隨筆雜談 - 華聲評論 - 華聲...
    至於黑寶集團官網上其題詞的照片,及該企業黑熊膽之事,餘秋雨更為不解:「這個黑寶藥業在哪兒?取熊膽這些我完全不知道。」  然而,事實大於雄辯!證據俱在,有照片及餘秋雨的落款,加上有黑寶集團官網上的證據以及黑寶集團人員的證實。顯然,在事實面前,餘秋雨選擇的不是認錯,而是採用常用的手段:死不承認。
  • 涵養君子人格 培育大國工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面對新徵程,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如何不負時代、不辱使命?怎樣敢於擔當、勇於作為?這一直是院黨委深入思考努力破解的教育命題。讓人高興的是,學院在創新性探索與實踐中,不但成功破題而且碩果纍纍,以更高戰略、更寬視野、更強擔當,將發展重心轉移到質量提升與內涵發展上,走出一條立德樹人、培育具有君子人格和新時代大國工匠特色的育人新路。
  • 餘秋雨!餘秋雨?餘秋雨……你懂了嗎?
    當初李紅不顧一切嫁給身無分文的餘秋雨,而他卻有了新歡馬蘭。最終兩人離婚,李紅帶著孩子終生未嫁,於是他成了一個妥妥的負心漢。1992年,餘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瞬間火爆,成為當時的「網紅書」,暢銷全國,各大中學語文老師爭相推薦。
  • 行大學之道 成君子之風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使學生成為人格健全、個性和諧的人,而不是『專家』,應始終成為學校的目標。」他還認為,「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中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在清華,你們將接受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學會做人,學會洞悉自然、人生和社會,為成就美好的未來做好準備。
  • 君子為人處世之道
    老子《道德經》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君子天下無敵,不是誰都打得過,是跟誰都不打,埋頭做自己的事,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誰跟誰爭呢?根本就不在一條賽道上。 本章中的「群而不黨」的「群」,是合群。
  • 立足優秀傳統文化 培育現代君子風範
    中華民族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以和諧為主調的君子人格。兩千多年來,君子人格已成為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它既具有人們日常生活實踐所固有的現實性,又具有對理想無限追求的超越精神。在當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高校立足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汲取營養,獲取力量,結合時代精神,幫助青年學生養成君子風範,造就理想人格,是構建中國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文明大國形象的基礎。
  • 人學:中華民族與典型的「官場」人格
    人們活動的習慣方式決定了人們的人格特徵。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或者說中國人共同的人格特徵決定於中國傳統社會是個大官場的基本特徵。前面我們曾論到人性官場的特徵。中國人的命運與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成為一二而,二而一的東西。或者說中國人的命運即是中國人的性格。而中國人的性格即是一代一代中國人兩千多年來在大官場社會中活動的漫長的歷史過程的產物。中華民族具體有哪些特別的性格呢?目睹中國近代的歷史災難,不少人痛心疾首,對中華民族的麻木不仁痛下針砭。
  • 學論語做君子,孔子論君子之道40大金句!
    君子,所謂君之子,就是國君的兒子。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賦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義,在孔子的眼裡,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擁有美好的德性的人。君子人格是中國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好玩的國學君從論語中精選了40句關於君子之道的論述,希望在這個喧囂的世界,為您帶來一絲心靈上的慰藉。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武聖關公為中華民族樹立正氣正義的人格標杆
    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的關公信仰,是中華民族全體民眾共同創造出來的文化符號、精神符號,是正氣正義的象徵,是傳統道德精神踐行的典範,也是華夏文明集體智慧的具體體現。因此關公信仰具有獨具特質的民族性和普適性。這是關公信仰得以流傳廣泛、楷模萬世的群眾基礎。
  • 28年前馬蘭插足餘秋雨婚姻,重建家庭後,如今終於懂了原配的痛
    28年前馬蘭插足餘秋雨婚姻,重建家庭後,如今終於懂了原配的痛苦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憂傷,正如我藏不住愛你的喜悅,藏不住分離時的彷徨。我就是這樣坦然,你捨得,就傷.關於餘秋雨,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等等,他的文學細胞可以說是從小就有的,不管是小學還是長大後,出色的文採一直都是餘秋雨錦上添花的榮耀。但是才華橫溢的餘秋雨,作為公眾人物的他,飽受爭議,其中最受爭議的便是餘秋雨和馬蘭之間的老少戀,兩個人相差了16歲,卻總有說不完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