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塑造集體人格?文化達及的目標是普及愛和善良?你同意嗎?

2020-12-15 永樂時代

什麼是文化?如果這個問題,問一百個人,會有一百個答案,如果問一萬個人,會有一萬個答案。美國人類學家羅威爾這樣感嘆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琢磨。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它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敘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的形狀。我們想用文字來定義它,這就像要把空氣抓在手裡,除了不在手裡,它無處不在。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在香港鳳凰衛視《秋雨時分》節目中給出了一個文化定義: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這裡面有幾個關鍵詞,精神價值、生活方式、生態共同體、集體人格,精神價值為虛,生活方式為實,虛實融合為生態共同題,共同創建集體人格。

老子

各國的經濟學者基本同意以下文化觀點:一個社會不管發達不發達,表面上看起來是經濟形態,實際上都是文化心態;經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文化;經濟發展在本質上是一個文化過程;經濟行為只要延伸到較遠的目標,就一定會碰到文化;賺錢,是以貨幣的方式達到非貨幣的目的;賺錢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衣食,而是為了榮譽、安全、自由、幸福,這一些都是文化命題。這些話都是大白話,也是大實話。

那麼文化的目標呢?文化將要到達何處呢?中國的儒家說:「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與人為善」、「止於至善」,墨家說:「兼愛非攻」,餘秋雨先生認同一個美國企業家的觀點,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歌德說:人類是聰明的,劃出了一條條界限,最後用愛,把它們全部推到。談到文化,浩浩5000餘年的華夏文明,諸子百家雲集,又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是唯一一個古文明延續者,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無一不是星光熠熠。很多西方哲學家尤為推崇老子,老子以其極少之語,蘊極深之義,使每個漢字重若千斤,不容外借,這讓中國語文,進入了一個幾乎空前絕後的聖哲高臺,有一段時間,德國人曾驕傲的說:「全世界的哲學都是用德文寫的。」當他們讀到老子就不說這種話了,據統計,現在幾乎每個德國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書,其普及度遠遠超過中國。

綿延數千年的中國文化,塑造了禮儀之道的社交模式、君子之道的自修模式、中庸之道的處世模式,號稱「禮儀之邦」的我們,從小是聽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長大的,「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更是耳熟能詳,佔據歷史主導地位的「中庸」、「中和」、「中道」更是為人處事的座右銘,每個中國人的身上都能看出這些「道」的影子,就是這樣的只能說但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形成了你我的人格,華夏民族的品格以及泱泱大國之風度,獨一無二。

相關焦點

  • 餘秋雨定義文化:精神價值、生活方式和集體人格
    現在的中國就像一個巨人突然出現在世界的鬧市區,周圍的人都知道他走過很遠的歷史長途,也看到了他驚人的體量和腰圍,卻不知道他的性格和脾氣,於是大家恐慌了。闡釋中國文化,就是闡釋巨人的性格和脾氣。如果我們自己的闡釋是錯亂的,怎麼能夠企望別人獲得正見?  有一個對比,我每次想起都心情沉重。你看,德國發動過兩次世界大戰,本來國際形象很不好。
  • 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的中國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給我們指出了2035年的文化發展目標——建成文化強國,這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重要步驟。   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臺階和砝碼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就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又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 君子人格的文化生成
    在道家莊子學派看來,就是「澤及萬世而不為仁」的價值觀念,而所謂「澤及萬世」,不正是永遠的「博施濟眾」嗎!表面上看去,道家否定了儒家的「仁」,而在實質上,卻是以揚棄的方式發揮了儒家希聖君子的人格理想和社會理想。
  •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其次,人格塑造是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性工作。比起中小學生來說,大學生生活、學習和交往的自主性、獨立性都比較強,這也要求他們承擔起比中小學階段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同時能夠不斷地自主調整主我與客我、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理想與現實、付出與收穫、堅持與放棄等之間的關係。大學生的人格正是在學習獨立自主地履行責任和義務的過程中,在體驗正確處理上述種種關係問題中得以培育和形成。
  • 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遺傳、文化、家庭、童年經驗、教育、自我等
    3.人格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二、社會文化因素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徵,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繫社會穩定的功能。
  • 企業文化可有可無?是塑造出來的?
    但是,絕不能因此懷疑企業文化的存在,更不能將其與企業分裂開來。實際上,不管什麼企業,不論企業大小,企業文化一直都在那兒。有企業就有文化,有組織就有文化的形成,工作中的裙帶關係是一種文化,員工普遍性的工作狀態是一種文化,企業反覆強調的規則與要求也是一種文化,不是你需不需要,而是它就在你身邊。
  • 「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塑造幼兒完美人格」的實驗研究
    幼兒在這段時間裡學習傳統文化,可為他以後的人生打下堅實基礎。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在幼兒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熱愛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種子,打下一個自己是中國人的文化烙印。縱觀我們的教學現狀,特別是農村幼兒園,把得到家長的稱讚作為最終的教育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學」的過程、忽略了孩子情操滋潤、潛能開發和完美人格塑造的過程。
  • 愛閱讀|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長薦書:傳統文化普及,不妨從閱讀經典開始
    如果你對文化普及類讀物有興趣,一定來看看他的推薦。薦書人:王旭斌(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長)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如何引導青少年朋友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一直是我們出版人思考的方向,我想我們可以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答案。
  • 重磅:從「人格三要素理論」看西方近現代文化與人格
    關於這一點,可舉奧古斯丁為典型:「主,請你俯聽我的祈禱,不要聽憑我的靈魂受不住你的約束而墮落,也不要聽憑我倦於歌頌你救我於迷途的慈力,請便我感受到你的甘甜勝過我沉醉於種種快樂時所感受的況味,使我堅決愛你,全心全意握住你的手,使我有生之餘從一切誘惑中獲得挽救。」(奧古斯丁:《懺悔錄》,周士良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 人類學|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流派之文化與人格學派
    他們認為,由於文化是一個社會共有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個人必須遵守這個文化的規範才能生活於社會中,因此可能會形成「群體個性」和「民族性格」。進而認為文化塑造了各民族的基本人格,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正是由於基本人格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基本人格決定著各民族的文化命運。
  • 餘秋雨:重建"君子之道"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
    在他看來,交朋友首先要了解人格、性格、脾氣,中國在海外比較被熟悉的京劇、雜技卻都是「術」,「就像巨人給你變了很多花招,展示了很多肌肉,從口袋裡拿出好多古董來,說我的爺爺很厲害,我爺爺的爺爺更厲害,但還是不能交到朋友。」  餘秋雨認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集體人格。有的民族追求的是先知,有的是巨人,有的是紳士,有的是牛仔,有的是浪人或者武士。
  • 人格理論之內隱人格理論和情境人格系統
    這種解釋把人們的行為與你對其歸因的特質聯繫在了一起,幫助我們預期他人的動機與行為,讓我們能夠順利的工作,生活,交友。內隱人格理論很大程度上不作用於意識層面,依賴於對特質與身體特徵的樸素假設和刻板印象。因此當人們的動機和感情影響了他們對他人人格的判斷,內隱動機理論就很有可能導致錯誤的預測。
  • 儒家文化的最大遺毒就是「習慣虛偽和集體無意識」
    我認為在今天,當代學者在考據之學上要想和古人比高低,除非新出土了久已失傳的原始文本,基本上是在做無用功。  而且儒家文化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並不是這些考據工夫所造成的,也根本不能從這方面去解釋。我們今天能夠做的是開拓視野,拉開距離,從地球那一邊的文化眼光來從整體上審視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才有可能把握儒家文化的大格局,以及它之所以成為我們的集體無意識的原委。
  • 俠文化心理研究:集體潛意識與俠的人格面具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的最偉大發現,也是最深奧費解和引起最大爭論的一個問題,就是關於集體潛意識的研究。集體潛意識是指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世代積累的人類祖先的經驗,是人類必須對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應的先天遺傳傾向。
  • 陳瑞琪:提升培養美育意識是塑造文化自信的前提條件
    現本人就關於美術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發表幾點拙見與認識,希望拋磚引玉,共同商和榷。  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新時代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的方向路徑、目標任務,也對新時代美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確要求。
  • Jock:美國校園文化裡的「鄙視鏈」
    你知道Nerd是什麼樣的人嗎?Jock呢?在美國校園文化裡,這兩個標籤經常被用來描述兩種截然相反的人。Nerd是那些可能對某一知識領域非常在行,但缺乏社交能力、內向害羞的「書呆子」。Jock則是擅長體育,外向而自大,憑著自己體格強壯或人緣好,喜歡欺負別人的「運動員」。
  • 從客家民性管窺客家文化特點
    研究客家文化,須了解客家民性,進而從客家民性中管窺客家文化的特點。走出圍龍:客家人人格發展的時代烙印客家文化傳承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化在客家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中,內化為一種文化心理和性格。為考察時代發展對客家人人格特質的影響,我們對700多個在客家地區生活的客家人進行開放性的問卷調查,要求採用人格特質詞描述不同年齡段的客家女性。
  • 借船出海,重新塑造聖誕節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
    聖誕節民間爭論兩種對抗觀點一、中國人不過洋節,意思是你是中國人嗎?站在民族高地責問過洋節的人,無視五一三八等等太多洋節,我就不認,你過聖誕節就是忘本就是崇洋媚外,我不過就是腰板硬,過洋節就是敗類洋奴漢奸忘本。
  • 塑造機關精神 打造機關文化
    塑造機關精神 打造機關文化 2020-05-17 0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努力塑造城市先進文化品格(圖)
    (資料圖片)  報告摘要  努力塑造城市先進文化品格。  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著力推進和諧文化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一步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新時期廣州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