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正方形旋轉過程中動點形成的軌跡(八年級數學)
旋轉變換與平移、軸對稱一道,被稱為初中平面幾何三大變換,在八年級數學下冊學習正方形之後,結合旋轉變換,對學生審題看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其中動點的運動路徑,也稱軌跡,它的探尋也是八年級數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仍然需要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有深刻的認知。
題目
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點M是AF的中點,連接BM、GM,將正方形CEFG繞著點C旋轉.
(1)如圖1,當點F在BC上,點C在AC上,請判斷BM和GM的關係,並說明理由;
(2)如圖2,當點F在AC上,點E在BC上,點G在CD上時,(1)中結論是不依然成立?請證明你的結論;
(3)若AB=3,CE=1,在正方形CEFG繞著點C旋轉的過程中,請直接寫出GM長度的取值範圍.
解析:
(1)當點F在BC上,點G在AC上時,說明∠ABF=90°,∠AGF=90°,注意點M的特殊位置,它在AF中點,同時AF分別是Rt△ABF和Rt△AGF的公共斜邊,因此BM=GM=AM,於是∠BMF=2∠BAF,∠GMF=2∠FAG,因此∠BMG=2∠BAG=90°,所以BM⊥GM;
(2)當點F在AC上,點E在BC上,點G在CD上時,又是一種特殊位置,當然可以「秒殺」了,如下圖:
連接EM,作MN⊥BC,來看看怎麼「秒殺」吧!AC是正方形ABCD對稱軸,因此EM=GM,點M是AF中點,而MN經過梯形ABEF一腰中點且和兩底平行,所以MN是梯形中位線,得到N是BE中點,因此MN是BE的垂直平分線,然後EM=BM,是不是秒殺掉了?
只不過梯形中位線定理超出了八年級數學目前的範圍,因此這樣的秒殺毫無意義,我們還是回歸正常的思維過程來。
在上一個位置中,我們證明了BM=GM且BM⊥GM,當然也可以看作BM繞點M逆時針旋轉了90°,因此我們抓住這個旋轉變換,現在變換了位置,這個旋轉依然存在嗎?
答案是肯定的,觀察△GMF,它就有可能是由另一個三角形旋轉而來,如下圖:
延長GF交AB於點H,連接HM,因為GH⊥AB,因此對於Rt△AHF來講,HM是其斜邊上的中線,所以HM=FM,再加上△AHF是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由三線合一可得∠MHA=45°,所以∠MHB=135°,同樣∠AFH=45°,所以∠MFG=135°,我們還能證明矩形BEFH,將BH轉換到EF,再由正方形轉換至FG,得BH=GF,至此全等的三個條件全部具備,得△MHB≌△MFG,所以BM=GM,∠HMB=∠FMG,而∠HMB+∠BMF=90°,所以∠FMG+∠BMF=90°即∠BMG=90°,所以再次完成了BM⊥GM的證明,和(1)中結論完全相同;
(3)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講,這是個難點問題,很多學生不明所以,實質上點M的運動軌跡是個圓,圓心就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但這個結論並不需要讓學生證明,甚至也不需要知道,沒學過圓,就別用圓的知識來解決,我們先來探索GM的長度變化。
我們已經證明過GM=BM,所以留意BM的變換即可,畢竟點B是定點,那麼點M究竟是如何運動的呢?連接AC並取中點O,在△ACF中,OM始終是△AOC的中位線,等於CF的一半,而CF作為正方形CEFG的對角線,長度也是確定的,如下圖:
好了,點B、點O是定點,點M是動點,於是當這三點共線時,分別對應兩種最值,如下圖:
BM最短時為√2,最長是2√2,因此GM的變化範圍是√2≤GM≤2√2.
解題反思
中間那個「秒殺」的答案是我在網上搜索出來的,可能對於搜題類app,並不太會注重題目的適用範圍,只要能解出來,就收錄進來了,對於它的功能來講,是完全正常的,但對於教學來講,是不正常的,一旦學生拿這個秒殺法子當法寶,我不知道是該如何應對,說你用了超納內容,你回答說你是天才,是不是真的,只能等潮水退走,再看有沒穿褲子吧!
旋轉類的問題,需要從全等角度去思考,即構造出合適的全等三角形,才是解決八年級此類問題的核心,而動點軌跡問題,其實就是考察學生對動點運動過程中,不變量的確定,在運動中尋找不變量,即使在九年級,也是一項必修技。
在正方形中,有幾種特殊的位置,容易得到特殊圖形,例如等腰直角三角形,矩形等,這要求對它們的性質與判定非常熟悉,才能在思維過程中如魚得水,否則一處掉鏈子,整個思路就會斷掉,例如在第3問過程中,就有學生始終不明白中位線是怎麼來的,連接正方形對角線,交點就是對角線中心,這個認知來源於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如果遺忘或不熟練,這個坎硬是過不來。
所以,要想在解題中高效,請先在課堂上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