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個孩子也有不一樣的脾氣。有的孩子脾氣很好,性格溫順,從不會大吵大鬧;有的孩子則人小脾氣大,稍微有點不滿就會生氣,甚至還會摔東西、甚至打人來宣洩不滿。那麼,當你的孩子屬於後一種,家長該如何管教呢?
雖說性格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當發現孩子動不動就愛發脾氣,家長決不能坐視不管。因為,孩子脾氣暴躁是個大問題,小時候不糾正,大了就會容易成為暴躁型人格。孩子發脾氣一般是受到壞情緒的幹擾,是一種本能反應,而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首先,家長要自我檢討,是否有教育不當的地方。比如強迫孩子做不願意做的事情,經常對著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做不好時批評不當導致孩子受傷等等。
其次,家長要找到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對症下藥方能奏效。一般來說,孩子發脾氣主要有如下五個原因導致:
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都是人小鬼大,很善於觀察的。如果家長過於溺愛孩子,捨不得拒絕孩子,孩子發現只要通過哭鬧,家長就會做出讓步和遷就,那孩子的脾氣無形中就被家長助長起來了。安全感缺失。有的家長因為工作生活壓力都比較大,一有空閒就想刷手機放鬆,很難靜下心來專心陪伴孩子。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與陪伴,只感受到被忽視,安全感缺失也會愛發脾氣。不被家長理解。孩子最渴望的就是父母能夠平等對待自己,能夠懂自己。但很多時候,孩子已經說了很多次,並且有意識在強調了,家長還是不以為意,孩子就會忍不住爆發了。模仿家長發脾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愛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如果家長自己就是暴脾氣,並且在孩子面前也毫不掩飾,那孩子很會在耳濡目染中把家長的壞脾氣也學進去了。身體不適導致。孩子自身抵抗力較差,遇到季節轉換、天氣變化很容易中招。孩子生病時候會導致身體不適,但年幼的孩子又不懂得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就很容易將不適轉換為發脾氣。
再次,家長除了針對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進行對症下藥,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得到薰陶,切忌不能以暴制暴。請一定記住: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當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就先成為那樣的人。
最後,家長們要達成統一戰線。育兒的路上,往往不只有年輕父母,還有老一輩在幫忙帶娃。如果同一件事情家長的處理方式相反,有的批評,有的遷就,那勢必會造成孩子的思維混亂,進而導致孩子「長脾氣」。
美國人泰曼·詹森曾說:「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孩子的脾氣好壞、性格養成跟家長的引導和教育有著莫大的關係。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心平氣和,正視孩子存在的問題,積極地應對,而不是當「殭屍家長」,想當然地以為孩子等長大了就自然而然會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