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你別看我現在是個新媒體作者,一天到晚在網上寫文章瞎叨叨。
但是在學生時代,我的作文從來就沒得過高分。
寫日記、寫作文時的那個糾結,甚至一度讓我對究竟是大腦指揮手指,還是手指指揮大腦產生了疑問。
那段經歷對我的衝擊,不亞於原生家庭的影響。
所以,歷年的高考滿分作文,無論你文筆如何華麗,思想如何深刻,就算你是拿甲骨文寫的,我都一概不看…
不過,聽說今年高考的滿分作文有點異於常人。
尤其是網友那句「通篇不說人話」的評語,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
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我當然是有「尊嚴」的。
你成績比我好可以,特長比我多可以,但是你寫的東西我看不懂,那絕對不行。
我趕緊上網搜了一下全文。
看完之後,我覺得寫得挺好的,頓時心生敬意。
不過也產生了兩個疑問:
一、為什麼作文可以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二、為什麼文字可以傳達不了信息。
讓我「說人話」的話,就是我一開始也沒看懂…
我就這麼說吧。
我英語水平只有四級半。
但是如果你把這篇文章給翻譯成英文的話,我保證比理解原文要省事得多。
客觀地說,寫這篇作文的考生從立意到文筆都不錯。
別看有那麼多生僻的詞句,但要是一個詞一個詞去掰開了揉碎了地看的話,人家用得還真沒啥問題。
知識儲備相當豐富。
所表達的「要仰望天空,但也要腳踏實地」的主題,也足夠深刻。
但是我不明白的是,像這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的作文,出現在形同肯綮的高考中,真的適合嗎。
然而,閱卷老師的點評卻給了我當頭一棒。
說這是「文字的表達學術化」、「文字的老到與晦澀同在」…
別問,問就是寫的好。
文章的本身,我是點評不了的。
但是從閱卷老師的評語中,我似乎發現了「神秘財富密碼」——不能「好好說話」。
作文的本身,是思想的傳遞和交流,要表達的是真情實感。
也就是說作文首先應該是給人讀的,不是給人評分的。
晦澀的辭藻,多數都有多種延伸含義,用來表達當代的情感,也未必貼切。
通過晦澀和生僻來炫技,贏得高分,與其說是知識儲備的功底顯露,不如說是劍走偏鋒的戰術正確。
這樣的作文,給高分是沒問題的。
但是給滿分,可能欠妥。
因為一篇滿分作文的意義,除了包含了高分的標準之外,還是一種標杆式的導向。
雖然閱卷組長後來表示,不希望其他考生效仿這種作文形式。
但是這樣的標準,已經讓我說不太清「炫技」和「老到」是否對立,更不明白「學術化」和「晦澀」是否統一了。
如果把「難懂」代表「高深」,把「晦澀」近似於「文化修養」,把「矯情」代表「玄妙」,把「哲學」歸為「思想」,那麼明年高考的高分作文,可能反而更容易寫了。
只不過在考試之前,你得從《莊子》到《老子》,從《形上學》到《尼各馬可倫理學》,從馮友蘭到王陽明,從海德格爾到卡爾維諾,統統背一遍。
這些年學生越來越累,負擔越來越重。
其實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這種意義不大的劇場效應。
誠然,寫出這篇作文的學生,可能是因為興趣愛好而閱讀廣泛、知識淵博。
既然是考評,也確實需要讓特長出眾的才子嶄露頭角。
但是如果一種導向,背後是一種框架下的時間和精力的額外投入,也許這種模式化,非但不見得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反而會平添更多的「為賦新詞強說愁」。
這些年,我們總在說「減負」。
但是教材精簡了,學習時間縮短了,難度降低了,生活條件還更好了。
「負」從何來?
或許,當我們總是在討論該如何「減負」的時候,似乎也該想想,如何才能不「增負」吧。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歡迎關注『誠言呈語』
公號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