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篇「不講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後,我發現了高分「秘笈」

2020-08-27 誠言呈語

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你別看我現在是個新媒體作者,一天到晚在網上寫文章瞎叨叨。

但是在學生時代,我的作文從來就沒得過高分。

寫日記、寫作文時的那個糾結,甚至一度讓我對究竟是大腦指揮手指,還是手指指揮大腦產生了疑問。

那段經歷對我的衝擊,不亞於原生家庭的影響。

所以,歷年的高考滿分作文,無論你文筆如何華麗,思想如何深刻,就算你是拿甲骨文寫的,我都一概不看…

不過,聽說今年高考的滿分作文有點異於常人。

尤其是網友那句「通篇不說人話」的評語,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

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我當然是有「尊嚴」的。

你成績比我好可以,特長比我多可以,但是你寫的東西我看不懂,那絕對不行。

我趕緊上網搜了一下全文。

看完之後,我覺得寫得挺好的,頓時心生敬意。

不過也產生了兩個疑問:

一、為什麼作文可以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二、為什麼文字可以傳達不了信息。

讓我「說人話」的話,就是我一開始也沒看懂…

我就這麼說吧。

我英語水平只有四級半。

但是如果你把這篇文章給翻譯成英文的話,我保證比理解原文要省事得多。

客觀地說,寫這篇作文的考生從立意到文筆都不錯。

別看有那麼多生僻的詞句,但要是一個詞一個詞去掰開了揉碎了地看的話,人家用得還真沒啥問題。

知識儲備相當豐富。

所表達的「要仰望天空,但也要腳踏實地」的主題,也足夠深刻。

但是我不明白的是,像這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的作文,出現在形同的高考中真的適合嗎。

然而,閱卷老師的點評卻給了我當頭一棒。

說這是「文字的表達學術化」、「文字的老到與晦澀同在」…

別問,問就是寫的好。

文章的本身,我是點評不了的。

但是從閱卷老師的評語中,我似乎發現了「神秘財富密碼」——不能「好好說話」。

作文的本身,是思想的傳遞和交流,要表達的是真情實感。

也就是說作文首先應該是給人讀的,不是給人評分的。

晦澀的辭藻,多數都有多種延伸含義,用來表達當代的情感,也未必貼切。

通過晦澀和生僻來炫技,贏得高分,與其說是知識儲備的功底顯露,不如說是劍走偏鋒的戰術正確。

這樣的作文,給高分是沒問題的。

但是給滿分,可能欠妥。

因為一篇滿分作文的意義,除了包含了高分的標準之外,還是一種標杆式的導向。

雖然閱卷組長後來表示,不希望其他考生效仿這種作文形式。

但是這樣的標準,已經讓我說不太清「炫技」和「老到」是否對立,更不明白「學術化」和「晦澀」是否統一了。

如果把「難懂」代表「高深」,把「晦澀」近似於「文化修養」,把「矯情」代表「玄妙」,把「哲學」歸為「思想」,那麼明年高考的高分作文,可能反而更容易寫了。

只不過在考試之前,你得從《莊子》到《老子》,從《形上學》到《尼各馬可倫理學》,從馮友蘭到王陽明,從海德格爾到卡爾維諾,統統背一遍。

這些年學生越來越累,負擔越來越重。

其實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這種意義不大的劇場效應。

誠然,寫出這篇作文的學生,可能是因為興趣愛好而閱讀廣泛、知識淵博。

既然是考評,也確實需要讓特長出眾的才子嶄露頭角。

但是如果一種導向,背後是一種框架下的時間和精力的額外投入,也許這種模式化,非但不見得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反而會平添更多的「為賦新詞強說愁」。

這些年,我們總在說「減負」。

但是教材精簡了,學習時間縮短了,難度降低了,生活條件還更好了。

「負」從何來?

或許,當我們總是在討論該如何「減負」的時候,似乎也該想想,如何才能不「增負」吧。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歡迎關注『誠言呈語』

公號同名。

相關焦點

  • 那篇「不講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你能讀懂幾句?
    所以,歷年的高考滿分作文,無論你文筆如何華麗,思想如何深刻,就算你是拿甲骨文寫的,我都一概不看…不過,聽說今年高考的滿分作文有點異於常人尤其是網友那句「通篇不說人話」的評語,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我當然是有「尊嚴」的。你成績比我好可以,特長比我多可以,但是你寫的東西我看不懂,那絕對不行。
  • 「不講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一般人字都認不全,你能讀懂幾句?
    「不講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一般人連字都認不全而這位考生以《生活在樹上》為題,洋洋灑灑寫了一篇作文。小編在看過這篇文章後,第一感覺就是寫的真好,只怪自己才疏學淺,不配讀這篇文章。,網友們認為這位考生寫的作文「通篇不講人話」。
  • 這篇「不講人話」的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讀得下去...
    但最後大家的關注點都不在點評,而在這篇「不講人話」的作文本身。大家都看不懂在說什麼的作文居然還滿分了?! 真的,我看著文本查都查了好一會兒的。這在高考作文中,就算是全文有點不知所云,這「掉書袋」也算是掉出一定水平了吧!如果不是真的閱讀積累這麼深,那考前背誦也背得很辛苦吧... 大概也是因為套太多典故名言了,有網友認為這篇作文有「宿構」的嫌疑
  • 高考滿分作文被舉報!孩子說「不說人話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這個媽媽說,她把作文發給孩子看,覺得這篇作文不說人話,結果上初二的孩子回了句:不說人話的作文才能得高分。兒子:網友還扒出去年浙江省的一篇滿分作文,跟今年這篇風格非常相似。我都懷疑這兩個考生是不是都買了閱卷老師出的教材、聽了他的講座呀。那對其他考生來說也太不公平了。
  • 那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作文秘訣》
    2020年高考,浙江考生那篇《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就讓我產生了這種荒謬的感覺。這位考生和魯迅都是浙江人,不知是不是紹興老鄉?考生為了博高分而投機炫技,其實可以理解。但糟糕的是浙江作文閱卷組的最終判斷。起初,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這篇作文打了39分,這是正常人的反應。然而,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後,閱卷組組長陳建新教授一錘定音,滿分!這是一種怎樣的示範引導?
  • 嚆矢、振翮,這篇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我連字都認不全……
    如果說在高考之後,學生們最緊張的是分數,那麼緊接其後的,可能還有高考作文的得分。我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高考作文題的解讀,雖然是以娛樂為主,但絕對值得一讀。而隨著上個月高考查分的解禁,這段時間終於開始流傳出一篇篇高考滿分作文,比如下圖這篇浙江某考生的作品。
  •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簡化後,小新同學大概悟出這段話說的是,在如今社會存在更多選擇、人的發展能擁有更多可能性情況下,人們開始不假思索地批判過去,這也造成當下人們難有自己堅定信奉的行為準則。 有人說,讀這篇作文,讀出了英語閱讀考試的感覺。 明明大部分單字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卻不明白作者要表達什麼意思。
  •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簡化後,小新同學大概悟出這段話說的是,在如今社會存在更多選擇、人的發展能擁有更多可能性情況下,人們開始不假思索地批判過去,這也造成當下人們難有自己堅定信奉的行為準則。有人說,讀這篇作文,讀出了英語閱讀考試的感覺。
  • 滿分高考作文可以讓網民讀不懂嗎?
    日前,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出爐。這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作文得滿分到底值不值?輿論褒貶不一。時評作者舒聖祥撰文認為,「不說人話等於高分,這篇滿分作文是個壞榜樣」。 舒聖祥的評論也許尖銳了些,但如果要我說的話,這麼一篇「掉書袋」的晦澀難懂的作文,給個及格分數足矣。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說人話,不適合當成範文吹噓
    如果讀者不是學富五車的才子,跟我一樣是個學渣的話,想通篇順利讀下這篇文章存在不小難度,要想完全讀懂和理解這篇文章,更是難上加難,這大概是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39分的主要原因。畢竟高考閱卷老師批閱一篇高考語文作文的時間不過一分鐘,不會花上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時間慢慢讀懂這篇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
  • 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火了,網友卻直呼:全篇英式中文,看不懂
    尤其是作文,高考語文試卷的滿分是150分,而作文的滿分是60分,接近總分數的二分之一了。學習好一點的學生作文分數在40-45分之間,學霸的作文可能會更高,達到50-58分左右,很少有滿分的作文出現。「不講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一般人連字都認不全,你能讀懂幾句?
  • 談論「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些什麼?
    支持者認為這篇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度與穩當具備」,遠遠超出了一般高三作文的水平,得滿分實至名歸。反對者則認為,這篇文章故弄玄虛、不說人話,是偏門名人名言和艱澀難懂詞藻的堆砌。更有激烈者甚至認為,這篇作文「得滿分是對語文的侮辱」。筆者將題目與原文附上,供各位看官品一品。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爭議:不說人話的晦澀難懂,值不值得滿分?
    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成為了微博熱搜榜上的"釘子戶"。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文章《高考作文閱卷組長評高考滿分作文》系列文章第一篇,這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卷滿分作文成為了被評述的對象。
  • 浙江滿分作文引發大討論:讀不懂的就是好,高考作文到底考什麼?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曉安說教育要說今年高考最火的作文,就要數浙江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難讀指數滿級,生僻字多,非常不好讀。但是同時,它用的詞句又都在合適的位置。所以說引發了大討論,有人認為再好的作文,都應該好讀。也有人認為,難讀不代表不好,文採這麼好,給滿分沒毛病。
  • 對不起,原諒我讀不懂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浙江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衝上了熱搜。關於它的爭議很多。有人認為此篇作文晦澀難懂不知所云,純屬炫技,也有人認為它深奧有哲理,文學素養高。看第一遍,感覺不像是一個高三學生寫的考場作文,然而,細讀後你會發現,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而本屆高考,用這樣的方式引證各種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
  • 我掌握了高考作文滿分的秘密,但那是一個畸形的規則
    想在高考作文中拿滿分麼?你知道怎樣才能寫出一篇滿分作文麼?你也許覺得很難,那是因為你沒有悟透規則。按自己的意思想寫啥就寫啥,那是不行的,你得按閱卷老師的意思來寫。閱卷老師喜歡哪些類型的文章?誰掌握了這個秘密,誰就找到了高考作文滿分的鑰匙。
  • 不說人話的《生活在樹上》如何依靠踩點得分成為高考滿分作文
    這段時間,浙江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高考滿分作文被廣泛議論。先是被作為標榜公開表揚,語文評卷組作文組組長陳建新老師對媒體盛讚該文思想深刻。後被廣大網友一邊倒地抨擊,認為這篇文章不應該拿滿分。甚至有認為該文「不說人話」,應判為零分作文。
  • 有多少人給這篇高考作文打滿分,就有多少人正用「劣幣驅逐良幣」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01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第一次看到這篇浙江省2020年的高考滿分作文時,一臉蒙圈。裡面讓人費解的典故隱喻、複雜冗長的遣詞造句、製造閱讀障礙的歐化語言、讓人讀不明白的生僻字,看完第一段你就已經看不下去了。「嚆矢」是什麼?「濫觴」是什麼?「振翮」又是什麼?
  • 有多少人給這篇高考作文打滿分,就有多少人正用「劣幣驅逐良幣」
    這個意義上,給滿分,我也不反對。但我和他不同的點在於,如果因為這篇作文「罕見、應該鼓勵」就給滿分,那我是不能苟同的。就像另一位作家馬伯庸評論的一樣:讓人驚訝的是,這些生僻詞、生僻典故和生僻表達都用對了地方。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滿分背後的教育並未及格
    然而,你細讀此文,就會發現一些「公式化」的痕跡:文中引用諸多西方哲學家的名言,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懷疑這是平時老師要求「背名言」的傑作!當然,我這樣講,必定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然而,真正要明了和透析這些西方哲學家的觀點,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得。且不論作者在作文當中引用得是否恰當,單說他在高中如此緊張的課業壓力下,是否還有時間去學習、研究和領悟這些連專業性學者都感到頭痛的哲學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