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2020-08-06 新周刊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今年浙江高考的一篇滿分作文,突然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全民做閱讀理解、檢驗智商的熱潮。


作文題目如下: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小新同學也慕名拜讀了這篇作品。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

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很慚愧,剛進入文章的第一段,在這85個中文漢字裡,小新同學就被「嚆」、「翮」兩個生字、「嚆矢」、「濫觴」、「振翮」三個生詞絆著了。


三句話連在一起讀,眼前的母語也漸漸變得陌生起來.....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寫的這麼華麗這麼好,

看不懂一定是我的問題」


為了攻克這八九百字,有閱讀群眾集思廣益,為文章注音解義。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還有人肩負起翻譯大任,在線將該作文轉譯成日常語句模式。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在熱心網友們的幫助下,經過集中精力、仔細投入的默讀,小新同學大概明白了這篇作文想表達什麼:


我們渴望成為獨立自由的人,對未來有自己的期許,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人本身具有「社會性」,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離不開家庭、社會對他的影響。


你可以選擇「生活在樹上」,但要記得「始終熱愛大地」——一個人既要有理想,也要做到腳踏實地。


按理說,從思考上看,這篇作文回應了考題中所設問的,對「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的看法,可以拿下點題分。


不僅如此,短短一篇考場作文裡,一氣呵成提及了海德格爾、卡爾維諾、尼採、切斯瓦夫米沃什、維根斯坦等多位名家及其作品。


這背後所需要的閱讀量、知識面,的確不難讓他在千篇一律的「感動中國好人好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之類的寫作模板中脫穎而出。


爭議主要落在了文字表達方式上。


作文裡並不算複雜、也說不上新穎的立意,必須要用晦澀難啃的語言表達出來?


看似有深度的引經據典是否都用對了地方,用得合適?


比如,再讀一讀文章的第二段:


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然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不屑於古舊坐標的約束,鍾情於在別處的芬芳。

但當這種期望流於對過去觀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虛無與達達主義時,便值得警惕了。

與秩序的落差、錯位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

而縱然我們已有翔實的藍圖,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巔立下了自己的沉錨。


簡化後,小新同學大概悟出這段話說的是,在如今社會存在更多選擇、人的發展能擁有更多可能性情況下,人們開始不假思索地批判過去,這也造成當下人們難有自己堅定信奉的行為準則。


有人說,讀這篇作文,讀出了英語閱讀考試的感覺。


明明大部分單字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卻不明白作者要表達什麼意思。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很多吃瓜群眾對這篇作文的吐槽是「讀不懂」,有人批評其過於晦澀,難以達成交流的目的。


也有人形容它「唬人」和「賣弄」,很可能會讓普通人產生一種「寫的這麼華麗這麼好看不懂,一定是我的問題」的錯覺。


也有人吐槽上述的吐槽,因為自己讀不懂而批評作品,也不合理。


但歸根結底,如果一篇文章詞不達意,基本的交流溝通意義又難尋,它也不能稱得上合格。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我給這篇作文滿分,

但請大家不要輕易模仿」


其實,《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早在評分時就存在爭議。


8月2日,據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的文章稱,在評定作文的過程中,第一位閱卷老師打了39分,但後面兩位評分老師均給出了55分的高分。


最終,作文審查組給出的判定是滿分。


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大副教授陳建新點評這篇文章:


「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點評的最後,閱卷組長也提醒大家,「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學界對這篇滿分作文的肯定,並非只有孤例。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慶祥在接受@梨視頻文化採訪時提到,閱卷老師經過覆審和複評之後給學生滿分,這一舉動值得肯定。


楊教授也表示,「這並不是說鼓勵考試都去寫像《生活在樹上》一樣的作文,而是鼓勵大家按照自己的興趣,按照自己的個性,寫出有個性化的,不是千篇一律的這種作文。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首先,就陳建新副教授的點評而言,「給作文評定滿分」與「不鼓勵其他學生模仿這篇滿分作文」這兩件事,本身就存在矛盾。


滿分的評定,不可避免地會對其他考生造成一種導向


這篇文章是範文,像這樣寫考場作文能拿高分。


畢竟,閱卷組的評判代表的是官方意見,對學生而言,在應試競爭的環境下,向高分看齊,也約等於向這樣的寫作方式看齊了。


有網友調侃道,照這麼下去,預計明年高考,一眾高考生都要在作文裡寫上「布迪厄場域」,畢竟任一考題都能套得上這個概念。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人大楊慶祥教授鼓勵學生寫出個性化的文章,出發點當然也是好的,希望學生不被所謂的作文模板束縛,不要只想著寫好「考場八股文」。


「個性化」又是一個彈性極大、也非常模糊的概念。


什麼樣的表達能稱作有個性?「個性化」又有哪些評判標準?


曾有個性考生曾用文言文寫考場作文,活用古字,有文採也有思想,最終另闢蹊徑收到了名校的橄欖枝。


但如果是為了吸引眼球而標新立異、追求個性,這樣的做法就劍走偏鋒了。高考考場也不是不曾出現過這類例子。


2009年高考,四川一位考生用一般人基本不太了解的似甲骨文、青銅銘文、大篆等古文字,寫了一篇考場作文。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不像今年的這篇滿分作文,懂的人能讚賞其深意,四川考生的古文字一登場,閱卷老師可能都要懵了:


這文字,看都看不懂啊。


為了評分,閱卷組先是請專家將該作文的文字翻譯成簡體字,然後再對文章的水平進行評定。


最終,這篇文章的結局也不像《生活在樹上》,由於文不對題,該名考生的分數「大概就只有幾分」。


四川省社科院一位社會學專家曾向媒體表示,如果這位學生是表現過頭,可能就存在惡搞的嫌疑。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一篇好文章,和一篇優秀的應試作文,

可能不是一回事


被吐槽堆砌高深辭藻、學術詞彙的《生活在樹上》走紅之後,2007年江蘇卷的一篇考場作文也被重提。


有人說,好的文章應該像這樣平實簡單、質樸但有力。


文字不需故弄玄虛、強行炫技,言語之間也能讓人感受到真摯的情感。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這篇《懷想天空》到底是不是一篇好文章,當然也是見仁見智。


但在當年高考的考評中,它一度被認為不是一篇好的高考應試作文。


第一位閱卷老師先打了36分,剛及格;二評老師則給了42分,一個位於全體學生中遊的分數;再根據一二評的分差,加上第三位老師的判定39分,這篇作文拿下了37分。


直到複查階段,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教授發現了這篇文章,最終給它評了54分。


如果沒有後來的修改,它在大多數閱卷老師評判標準裡,最多是一篇剛剛越過及格線的考場作文。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這樣的反差或許是在表示,一篇好的文章,和一篇優秀的應試作文,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一回事。


畢竟,於寫出一篇高分作文而言,一個人早從的中小學階段,就被設置了一定的寫作培養路徑,其考核也被限定在了一定的框內。


空間有限也不是沒有好處,它意味著成為所謂「優秀」,更有模式可循。


比如,你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在很短的閱卷時間內脫穎而出,吸引評卷人的注意。


正如微博網友@雲中上師所說,假如說這名滿分作文考生真有什麼迎合,那麼可能那種矯飾性的遣詞造句正是目前從中學開始提倡的文風的結果,差別只是這位考生用了較為冷僻或者看起來更「好看」一點的詞彙和更「高級」一點的引用而已,本質上仍然是這種文風的升級版。


從某種程度上說,看起來很不一樣的《在樹上生活》,恰好完美地契合了拿高分的要素。


寫作課就是這麼教的,考評也是這麼定的。


既然如此,這篇滿分作文到底是不是好文章,還重要嗎?


【歡迎留言討論】

你怎麼看待,

浙江高考這篇滿分作文?

原文首發於《新周刊》旗下公眾號「有間大學」

撰稿 | 小新同學

編輯 | 秋褲

排版 | 慄殼

* 未標註來源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今年浙江高考的一篇滿分作文,突然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全民做閱讀理解、檢驗智商的熱潮。 2009年高考,四川一位考生用一般人基本不太了解的似甲骨文、青銅銘文、大篆等古文字,寫了一篇考場作文。
  • 滿紙套路,就是不說人話,中學生作文要去向何方?
    高考過去沒幾天,媒體上就出現不少滿分作文。一些培訓機構也緊跟,開設所謂「2021高考作文高分套路」課程。套路作文已經漸漸成了一股潮流。中學階段,面臨高考,學業緊張,學生的閱讀量無法提升,寫作基礎不牢,作文只能靠套路。而老師在有限的語文課時中為求速成,也不乏套路的傳授。
  • 高考滿分作文就是不說人話?
    但在門檻之外,還有很大一個原因,那就是:寫作者壓根不說人話。寫文章不說人話,這種事情其實古已有之,而且是各民族皆然。原因也很簡單,書面語確實不是說話——它是另一套表達體系。歐洲中世紀用拉丁語寫文章,但口語用的是英語德語法語日德蘭語,中國古代也是文言文寫作,口語則用白話交流;日本韓國朝鮮早先也都用漢字書寫,口語則是本國語言。
  • 高考滿分作文被舉報!孩子說「不說人話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這個媽媽說,她把作文發給孩子看,覺得這篇作文不說人話,結果上初二的孩子回了句:不說人話的作文才能得高分。給這樣的作文滿分,簡直是在制度化地鼓勵學生不說人話!在我看來,這種不說人話的作文得滿分,某種程度上危害程度甚至會超過高考頂替,因為它涉及的人數更多,潛在的危害更廣。兒子:高考得滿分的作文應該很少吧,為什麼說它涉及的人數更多?
  • 高考滿分作文到底啥樣的?浙江卷滿分作文引爭議,網友:不說人話
    很多網友看了這個作文後都說:晦澀難懂,不說人話!還有網友覺得,這位考生文學功底深厚,此篇作文為佳作。這篇作文被評為滿分,還是不值得宣揚和效仿的。原因有以下:1、通篇晦澀難懂,用一個梗來形容,就是不說「人話」。
  • 叮咚快評 | 晦澀的浙江滿分作文,不說人話也能得滿分?
    以上語句出自題目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首先要說的是,滿分作文到底長什麼樣,官方予以公開很有必要,不能因為害怕爭議就不公開。市面上各種打著滿分作文幌子的書籍,大多都是瞎編,騙了家長們的錢,還把孩子們帶進了溝裡。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說人話,不適合當成範文吹噓
    畢竟高考閱卷老師批閱一篇高考語文作文的時間不過一分鐘,不會花上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時間慢慢讀懂這篇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 但是,你又不能否認,《生活在樹上》是一篇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的作文,文章的思想性也超出了一般高中生的水平,完全符合高考作文對考生文字表達、邏輯能力、思想性等方面的考察。
  • 不說人話的作文給滿分,此風不可長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罵慘了。晦澀、生僻詞、翻譯腔……一言以蔽之,叫「不說人話」。高考作文文體不限,如果寫的是古文,另當別論。但是這篇作文寫的是白話文,卻故意弄出那麼多古怪來:嚆矢、振翮、婞直、薄脊、孜孜矻矻、一覘、玉墀……這都是什麼鬼?《新華字典》裡沒有,可能要查《康熙字典》吧。這叫死文字,叫不說人話。
  • 「滿分作文」因何被諷「不說人話」?
    這是2020浙江高考一考生的滿分「習作」,原文一經曝光,即刻引發熱議,「看不懂,看不下去」此等評論充斥其後,標題「不說人話」並非筆者「妄言」,也是取自網友熱評。浙江媒體正式披露此文時還附帶著文後評語,按說當初評卷人認定此文可獲滿分自然有它的道理,問題是大眾的反應因何與評卷人的評分認可反差如此巨大?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有作家評論「不說人話」,有老師說「有亮點有特色」
    「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浙江省高考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時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網友對此點評卻並不買帳,不少人認為,通篇堆砌,如此難懂的文章,當不得「滿分」二字。
  • 「不說人話」?對於一篇高考滿分作文,我們真的有必要如此牴觸嗎
    一篇被閱卷老師評為滿分的高考作文在網上發酵,短時間內就衝上了各平臺的熱搜榜,並且還有大神立馬將滿分作文用大白話給翻譯了出來。,明顯就是在「炫技」;甚至還有人批滿分作文就是八股文,「不說人話」等等。對於一個人、一件事,又或者一篇作文,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與觀點,這本無可厚非,也是正常之事。但是,對於自己不那麼認同的事物,真的沒有必要去詆毀它,「不說人話」真的是有點過火了。
  • 談論「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些什麼?
    支持者認為這篇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度與穩當具備」,遠遠超出了一般高三作文的水平,得滿分實至名歸。反對者則認為,這篇文章故弄玄虛、不說人話,是偏門名人名言和艱澀難懂詞藻的堆砌。更有激烈者甚至認為,這篇作文「得滿分是對語文的侮辱」。筆者將題目與原文附上,供各位看官品一品。
  • 嚆矢、振翮,這篇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我連字都認不全……
    如果說在高考之後,學生們最緊張的是分數,那麼緊接其後的,可能還有高考作文的得分。我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高考作文題的解讀,雖然是以娛樂為主,但絕對值得一讀。而隨著上個月高考查分的解禁,這段時間終於開始流傳出一篇篇高考滿分作文,比如下圖這篇浙江某考生的作品。
  • 不說人話的《生活在樹上》如何依靠踩點得分成為高考滿分作文
    這段時間,浙江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高考滿分作文被廣泛議論。先是被作為標榜公開表揚,語文評卷組作文組組長陳建新老師對媒體盛讚該文思想深刻。後被廣大網友一邊倒地抨擊,認為這篇文章不應該拿滿分。甚至有認為該文「不說人話」,應判為零分作文。
  • 滿分作文「不說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全篇充滿了各種生僻字詞和外國名人名言,讓許多網友高呼看不懂,甚至有人對考生進行網絡暴力。但考生想通過這種方式博出位,有什麼錯呢?而且誰年輕的時候還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了。衝他的閱讀量和清晰的邏輯,給高分沒問題,但該不該給滿分呢?滿分作文多少有示範效應,給一篇「不說人話」的文章滿分,是在告訴其他考生,晦澀很高級?那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樣的人才呢?
  • 浙江滿分作文被批「不說人話」官方緊急刪文
    近日,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因出現大量晦澀難懂的冷門名人名言與生僻詞語,在網絡引發爭議。,首名閱卷人只給這篇作文打了39分,第二和第三名閱卷人卻給了55分的高分。「滿分作文,更應該有文字和思想的通透性,是那種讓人一口氣讀完產生觸電感的深度好文
  • 詰屈聱牙,以怪為美,不說人話?2020高考滿分作文遭遇「打假」!
    近日,浙江省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讀完第一句話,就感覺到了「智商侮辱」,「 只認識『矢』字,『嚆矢』兩個字加一起就不認識了。作文不怎麼說人話呀。」也有閱卷專家認為,「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試想,這篇考場文抱得滿分歸,對於浙江乃至全國未來十年行將應考學生的文風導向性,會帶來怎樣摧毀性的誤導。
  • 高考滿分作文「不說人話」?北大教授陸揚:晦澀不等於混亂
    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開篇便給讀者們來了個下馬威。「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此文於8月1日在公眾號「教學月刊」上發布,公眾號信息稱,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這篇作文39分,後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閱卷組組長、浙江大學陳建新教授評論:「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要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而非背誦幾條名人名言就行的。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多處生避詞,網友:典型的不說人話!
    最近關於浙江省的2020年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在網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作文題目是《生活在樹上》,在具體看這篇作文之前,我們先看一下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題目是什麼。文中要求是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產生,對此有什麼樣的思考和體驗。要求不少於800字。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被指「不說人話」,熊丙奇:「晦澀」一下又如何?
    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作文原文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文章稱,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網友們對這篇滿分作文的評價呈現了兩極分化的態勢。「 只認識『矢』字,『嚆矢』兩個字加一起就不認識了。作文不怎麼說人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