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就是不說人話?

2020-08-05 騷客文藝
高考滿分作文就是不說人話?


我上大學的時候去圖書館,總喜歡在架子上找哲學史上的大部頭,無他,可以裝逼爾。畢竟中文系的逼格都體現在可以熟練念出來的外國人名上。當年這般,如今的大學嘛,依舊這般。

弗洛伊德、尼採、羅蘭·巴特算起步,叔本華、加繆、榮格是進階,最高level無疑是薩特、海德格爾和克爾凱郭爾。不過外國人名雖然記得住,內容到底跟食堂的飯菜一起進了肚子,至於排到哪裡已經不得而知。

薩特那本《存在與虛無》我大概翻了200頁,實在是不得其門而入。用概念闡釋概念,用看不懂的名詞解讀另一些看不懂的名詞。所有的字兒都認識,擱一塊硬是不知道說的是啥。估摸著不是我一個人懵逼,因為我特地看了借書卡,那本書進了圖書館十多年,一共20來個人借閱,50頁以後嶄新嶄新的。老話怎麼說的?若新發於硎。

高考滿分作文就是不說人話?

拋除個人閱讀理解能力的差異,對於純粹書面語的接受,其實門檻還是挺高的。但在門檻之外,還有很大一個原因,那就是:寫作者壓根不說人話。

寫文章不說人話,這種事情其實古已有之,而且是各民族皆然。

原因也很簡單,書面語確實不是說話——它是另一套表達體系。歐洲中世紀用拉丁語寫文章,但口語用的是英語德語法語日德蘭語,中國古代也是文言文寫作,口語則用白話交流;日本韓國朝鮮早先也都用漢字書寫,口語則是本國語言。

在這些國家近代化的過程中——從16世紀的歐洲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東方——基本都經歷過「言文一致」的過程,也就是實現口頭語言和書寫語言的統一。事實五四白話文運動的本質,就是要達成「言文一致」。從清末的「切音字」和簡字運動,到民初注音字母的制定和推廣,再到五四後的國語羅馬字運動,這些關於語言文字的改革運動,目標也都是「言文一致」。

書面語在人類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屬於特權階層的禁臠。教士、婆羅門、官吏、貴族、武士等階層才有學習文字書寫的權利,被統治者雖然有語言,但是無法書寫——文字和語言並不一致,有的甚至是兩個系統。

行文至此,回過頭來說說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為什麼這個滿分作文會備受爭議?主要是對於好文章的判定標準不同——高考閱卷組判定好作文的標準就是不說人話。

高考滿分作文就是不說人話?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上下滑動查看

圖源:公眾號「教育月刊」

下面跟我來看看高考作文評分標準——

基礎等級是合格標準,題意、中心、內容、思想、感情五個向度,每個向度分為四個等級;發展等級是高分標準,要求豐富、深刻、文採、創新。

在實操中,這些評分標準的具體化就未免有些皮裡陽秋了:豐富就是收集不常見材料;深刻就是引用長長的外國人名;文採就是使用不常見詞彙,文言文再加排比句,創新就是主題強行升華。

我看見過一個高考評卷教師的PPT,其對文採的理解舉例是這樣的:

如「有個小銀元落在地上」,這個句子不夠好,應該寫成「有個小銀元從桌上滾了下來,在地上叮叮噹噹地跳著。」

估計周作人、海明威、巴別爾等人看到這裡,當有一句MMP。

高考作文歷來少見佳作,畢竟只是一個考試能力測試中的急就章而已。應試文章從來就沒有什麼好文章,這也是常態。中國科舉搞了那麼多年,流傳到今天的文章又有幾篇?不客氣地說,一篇都沒有。


高考滿分作文就是不說人話?


是因為考試者的寫作水平太差嗎?肯定不是,唐宋以來很多文章大家,但是寫得好的是考試文章之外的自由創作。制藝文章嘛,也就那麼回事兒,肯定是爛文章。蒲松齡一部《聊齋》文採斐然,但是一輩子就是個秀才,連舉人也沒考上。蒲松齡外文章大家,寫不好八股考不上功名的車載鬥量。

這是為什麼?因為考試本身考的是寫文章是否符合考試目的,而不是考人的作文水平。八股是有固定格式的,起承轉合,不能獨出心裁不能自由表達不能寫行書草書。而出題又不能脫於四書五經之外,有的考題甚至就狗屁不通。

陳獨秀參加院試,考題是「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這題目為什麼狗屁不通呢?因為這是兩個半截話搭一塊了。原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題目都不通,這文章怎麼做?陳獨秀把《康熙字典》上所有鳥獸草木的生僻字和《文選》上荒謬的古文,不管三七二十一,驢頭不對馬嘴,上文不接下文地混搭起來,造了一篇誰也看不懂的文章交上去。結果呢?院試第一。

這就是我們寫文章越來越不說人話的根源。


高考滿分作文就是不說人話?

高考滿分作文就是不說人話?

相關焦點

  • 高考滿分作文被舉報!孩子說「不說人話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這個媽媽說,她把作文發給孩子看,覺得這篇作文不說人話,結果上初二的孩子回了句:不說人話的作文才能得高分。給這樣的作文滿分,簡直是在制度化地鼓勵學生不說人話!在我看來,這種不說人話的作文得滿分,某種程度上危害程度甚至會超過高考頂替,因為它涉及的人數更多,潛在的危害更廣。兒子:高考得滿分的作文應該很少吧,為什麼說它涉及的人數更多?
  • 高考滿分作文到底啥樣的?浙江卷滿分作文引爭議,網友:不說人話
    很多網友看了這個作文後都說:晦澀難懂,不說人話!還有網友覺得,這位考生文學功底深厚,此篇作文為佳作。這篇作文被評為滿分,還是不值得宣揚和效仿的。原因有以下:1、通篇晦澀難懂,用一個梗來形容,就是不說「人話」。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說人話,不適合當成範文吹噓
    這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僅引用了很多生僻的名人名言和典故,而且使用了不少生僻字,文風確實比較晦澀,說白了就是一篇不說人話的文章 不過,我比較寬容,在我看來,優秀作文、優秀高考作文並沒有統一的文風標準,我們也不該以一套文風標準要求千萬考生的高考作文,優秀高考作文、高考滿分作文的文風很晦澀、不說人話未嘗不可。 還有網友說,這孩子就是一個掉書袋,純粹是賣弄學問。
  • 不說人話的作文給滿分,此風不可長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罵慘了。晦澀、生僻詞、翻譯腔……一言以蔽之,叫「不說人話」。高考作文文體不限,如果寫的是古文,另當別論。但是這篇作文寫的是白話文,卻故意弄出那麼多古怪來:嚆矢、振翮、婞直、薄脊、孜孜矻矻、一覘、玉墀……這都是什麼鬼?《新華字典》裡沒有,可能要查《康熙字典》吧。這叫死文字,叫不說人話。
  • 「滿分作文」因何被諷「不說人話」?
    這是2020浙江高考一考生的滿分「習作」,原文一經曝光,即刻引發熱議,「看不懂,看不下去」此等評論充斥其後,標題「不說人話」並非筆者「妄言」,也是取自網友熱評。浙江媒體正式披露此文時還附帶著文後評語,按說當初評卷人認定此文可獲滿分自然有它的道理,問題是大眾的反應因何與評卷人的評分認可反差如此巨大?
  • 叮咚快評 | 晦澀的浙江滿分作文,不說人話也能得滿分?
    以上語句出自題目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首先要說的是,滿分作文到底長什麼樣,官方予以公開很有必要,不能因為害怕爭議就不公開。市面上各種打著滿分作文幌子的書籍,大多都是瞎編,騙了家長們的錢,還把孩子們帶進了溝裡。
  • 「不說人話」?對於一篇高考滿分作文,我們真的有必要如此牴觸嗎
    一篇被閱卷老師評為滿分的高考作文在網上發酵,短時間內就衝上了各平臺的熱搜榜,並且還有大神立馬將滿分作文用大白話給翻譯了出來。,明顯就是在「炫技」;甚至還有人批滿分作文就是八股文,「不說人話」等等。對於一個人、一件事,又或者一篇作文,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與觀點,這本無可厚非,也是正常之事。但是,對於自己不那麼認同的事物,真的沒有必要去詆毀它,「不說人話」真的是有點過火了。
  •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今年浙江高考的一篇滿分作文,突然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全民做閱讀理解、檢驗智商的熱潮。 2009年高考,四川一位考生用一般人基本不太了解的似甲骨文、青銅銘文、大篆等古文字,寫了一篇考場作文。
  • 高考滿分作文,滿紙的不說人話
    三句話連在一起讀,眼前的母語也漸漸變得陌生起來.....」與「不鼓勵其他學生模仿這篇滿分作文」這兩件事,本身就存在矛盾。2009年高考,四川一位考生用一般人基本不太了解的似甲骨文、青銅銘文、大篆等古文字,寫了一篇考場作文。
  • 嚆矢、振翮,這篇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我連字都認不全……
    如果說在高考之後,學生們最緊張的是分數,那麼緊接其後的,可能還有高考作文的得分。我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高考作文題的解讀,雖然是以娛樂為主,但絕對值得一讀。而隨著上個月高考查分的解禁,這段時間終於開始流傳出一篇篇高考滿分作文,比如下圖這篇浙江某考生的作品。
  • 不說人話的《生活在樹上》如何依靠踩點得分成為高考滿分作文
    這段時間,浙江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高考滿分作文被廣泛議論。先是被作為標榜公開表揚,語文評卷組作文組組長陳建新老師對媒體盛讚該文思想深刻。後被廣大網友一邊倒地抨擊,認為這篇文章不應該拿滿分。甚至有認為該文「不說人話」,應判為零分作文。
  • 滿分作文「不說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全篇充滿了各種生僻字詞和外國名人名言,讓許多網友高呼看不懂,甚至有人對考生進行網絡暴力。但考生想通過這種方式博出位,有什麼錯呢?而且誰年輕的時候還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了。衝他的閱讀量和清晰的邏輯,給高分沒問題,但該不該給滿分呢?滿分作文多少有示範效應,給一篇「不說人話」的文章滿分,是在告訴其他考生,晦澀很高級?那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樣的人才呢?
  • 談論「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些什麼?
    支持者認為這篇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度與穩當具備」,遠遠超出了一般高三作文的水平,得滿分實至名歸。反對者則認為,這篇文章故弄玄虛、不說人話,是偏門名人名言和艱澀難懂詞藻的堆砌。更有激烈者甚至認為,這篇作文「得滿分是對語文的侮辱」。筆者將題目與原文附上,供各位看官品一品。
  • 浙江滿分作文被批「不說人話」官方緊急刪文
    近日,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因出現大量晦澀難懂的冷門名人名言與生僻詞語,在網絡引發爭議。,首名閱卷人只給這篇作文打了39分,第二和第三名閱卷人卻給了55分的高分。傳媒人曹林發文質疑,「可這堆佶屈聱牙、讓人痛苦地讀幾遍也不知道說什麼的東西,憑什麼滿分呢?憑閱卷老師也沒讀懂?」「這樣不說人話的文章拿滿分,傳遞了一種什麼樣的寫作方法論和價值觀,讓那些按常識寫作要求教學生寫作文的語文老師們情何以堪?又讓那些在考場上好好寫人話的考生們情何以堪?」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多處生避詞,網友:典型的不說人話!
    最近關於浙江省的2020年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在網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作文題目是《生活在樹上》,在具體看這篇作文之前,我們先看一下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題目是什麼。文中要求是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產生,對此有什麼樣的思考和體驗。要求不少於800字。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被指「不說人話」,熊丙奇:「晦澀」一下又如何?
    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作文原文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文章稱,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網友們對這篇滿分作文的評價呈現了兩極分化的態勢。「 只認識『矢』字,『嚆矢』兩個字加一起就不認識了。作文不怎麼說人話呀。」
  • 詰屈聱牙,以怪為美,不說人話?2020高考滿分作文遭遇「打假」!
    近日,浙江省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讀完第一句話,就感覺到了「智商侮辱」,「 只認識『矢』字,『嚆矢』兩個字加一起就不認識了。作文不怎麼說人話呀。」也有閱卷專家認為,「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試想,這篇考場文抱得滿分歸,對於浙江乃至全國未來十年行將應考學生的文風導向性,會帶來怎樣摧毀性的誤導。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有作家評論「不說人話」,有老師說「有亮點有特色」
    「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浙江省高考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時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網友對此點評卻並不買帳,不少人認為,通篇堆砌,如此難懂的文章,當不得「滿分」二字。
  • 高考滿分作文「不說人話」?北大教授陸揚:晦澀不等於混亂
    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開篇便給讀者們來了個下馬威。「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此文於8月1日在公眾號「教學月刊」上發布,公眾號信息稱,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這篇作文39分,後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閱卷組組長、浙江大學陳建新教授評論:「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要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而非背誦幾條名人名言就行的。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被指「不說人話」?資深高考作文閱卷專家:最美的花應有許多朵
    8月2日,浙江省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讀完第一句話,就感覺到了「智商侮辱」,「 只認識『矢』字,『嚆矢』兩個字加一起就不認識了。作文不怎麼說人話呀。」也有閱卷專家認為,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對此,記者採訪了有著多年高考作文閱卷經驗的專家。專家表示,評價高考作文的標準不應當千篇一律,「最美的花應有許多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