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侯天卉)8月3日,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衝上微博熱搜。「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首句讀完,大多數網友就「卡住了」,全文因大量生僻字和晦澀典故引發網絡爭議。
△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根據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8月2日發布的文章,這篇滿分作文在閱卷階段就已引起內部討論。「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
浙江省高考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時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網友對此點評卻並不買帳,不少人認為,通篇堆砌,如此難懂的文章,當不得「滿分」二字。
正方:高考是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遴選,滿分是對才子的珍惜
浙江省高考閱卷專家點評時曾說,從文中可以體會到考生閱讀量極大,駕馭文字的能力也遠超於一般高中生,但不建議同學們模仿其中的晦澀。
「如果我是閱卷老師,我會給滿分!」著名詩人、小說家黃梵也認為,該學生對事物的看法不單一、幼稚,很有思考力。高考如果只用單一的考核標準去遴選,必會令擅長其它文體的才子落選或委曲求全。高考是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遴選,滿分是對這個學生思考力和表達能力的褒獎,傳遞的是老師對才子的珍惜。
一名文學博士在微博留言,「看了三遍,沒看懂。文章本質是給人閱讀的,如果不知所云,就是失敗的。」
針對這一觀點,黃梵也有著自己的看法。「文章的主題應當是多重的,不然歷代學者對經典的詮釋就沒有意義,所有詮釋其實都構成經典的一部分。我們主要已被單一主題的寫作教學帶偏了,所以,面對文章的多重主題和多重真實,就很不適應,會以晦澀難懂來掩飾我們自己的閱讀惰性。」
反方:辭不配位,生僻表達雖用對了地方,但沒有必要
「撇開引用不談,沒有一句話是好好說的。」懸疑小說家、《萌芽》主編趙長天之子那多在微博中坦言,「文章需要準確傳達作者的情和意,很罕見的時候,我可以理解寫作者在當代漢語裡找不到合用的詞,必須往生僻裡找,但我個人寫作生涯裡從未碰到此類情況。這篇滿分作文裡每一句話都有普通讀者不熟悉的詞彙,這是迫不得已?」
△那多點評 微博截圖
在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得主馬伯庸看來,這篇作文很難用「滿分好作文」或者「爛作文」來簡單評價。最奪人眼球的部分,是大量的生僻詞、生僻典故和生僻表達,說明考生知識面和閱讀量都遠超同儕。雖然用對了地方,但沒有必要,正如網評所說,「不說人話」,辭不配位。
△馬伯庸點評 微博截圖
「這篇文章的文風,很像最近十年來學術界頗為流行的那種不說人話的行文方式,充斥著怪異、造作的翻譯腔與不分場合的屬於濫用,沉迷在不可名狀的『高級感』中。」馬伯庸說,高考是個極端環境,所有的一切,都圍繞著「分數」展開,所以真正的問題,出在閱卷老師身上。「這篇文章成色如何且不論,至少奪人眼球是做到了,戰術運用得當、今後這種可以用晦澀的辭藻堆砌出來的作文還會出現的。」
專家:表達要有思想和張力,鼓勵百花齊放
其實這樣的滿分作文並不少見,在江蘇2010年高考中,在命題作文《綠色生活》中,一名考生通篇以駢體古文的方式完成,閱卷老師在讀到此文時,視作「懷疑卷」提交給專家組。古典文獻學專家在看完此文後,僅對文字的注釋就記滿了4頁紙,最終也被判為滿分作文。
「這篇作文雖然存在拽詞的成分,但總體來說寫得不錯,表面的表達和內在表達之間,要形成一種張力,如果像白開水一樣就沒意思了。」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駱冬青解釋說,在閱卷過程中,閱卷人停留在每位考生試卷上的時間有限,更鼓勵學生在考場上百花齊放,寫出有亮點、有特色的文字。
「李商隱的文字也很晦澀難懂,但並不影響他的文字流傳千古。」駱冬青認為,不應當以單一標準來衡量中文、評判文學,只要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就是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