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同化政策下的怪物!應運而生的「羅馬毀滅者」,哥特人的迷局

2020-12-14 皓哥的歷史英雄譚

羅馬帝國,在歷史上一向有著寬容的名聲,而羅馬文明自建立以來,也一直都很善於同化自己的盟友以及敵人,但是,隨著羅馬文明漸漸走入末路,原本強大的羅馬帝國也走向了衰落,而過去的同化政策,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這一問題不僅導致帝國不能汲取周邊民族的力量,反而促使一些潛在的助力紛紛淪為敵人,而這些敵人中的佼佼者,無疑是在羅馬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哥特人。

哥特人原本居住在黑海的西北部,這裡缺乏強敵,同時羅馬帝國本身也對這裡不感興趣,按道理來說,哥特人是沒有遷徙的必要的。然而,在公元4世紀末,自東方而來的遊牧民族-匈人,卻將遷徙的腳步邁向了哥特人的土地。哥特人此時尚沒有接受過足夠高的文明教化,面對匈人的攻勢,哥特人很快便被擊敗。當地的哥特人於是朝著西方輾轉遷徙逃命,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又用武器驅趕了西面的同胞,西面的哥特人於是只得向南方的大國求助,而這個大國,就是羅馬帝國。

這便是東哥特人以及西哥特人第一次出現在羅馬歷史上的面貌。

西哥特人向羅馬帝國要求的求助,並不是希望後者出兵擊退東哥特人或者匈人,而是希望能夠來到羅馬帝國多瑙河南岸邊境區生活,在當地耕種土地,同時讓年輕的哥特人參加羅馬帝國的軍隊。對於西哥特人的請求,羅馬帝國東部皇帝瓦倫斯的意見是允許,實際上,西哥特人的請求對於羅馬帝國本身是有利的,因為多瑙河地區確實由於帝國長期的內戰而土地荒蕪,而邊境軍隊也同樣因為戰爭而兵力薄弱,如果能夠利用哥特人來填補,那自然對哥特人以及羅馬帝國都有利。

然而,這卻最終演變成了哥特人與羅馬帝國的全面戰爭,並給羅馬帝國帶來了重創。遷徙而來的西哥特人,一開始確實試圖準守約定,但是,羅馬帝國一方不僅沒有為一無所有的西哥特難民提供約定中的糧食,多瑙河一帶的羅馬官員還對西哥特難民們橫徵暴斂,憑藉著地方羅馬軍隊的後臺,甚至還有西哥特人不得不賣兒賣女來滿足貪婪無度的羅馬官僚。在這樣的情況下,西哥特人終於忍無可忍,在邊境發動了叛亂。

對於西哥特人的叛亂,羅馬帝國東部皇帝瓦倫斯於是與西部皇帝格拉提安一道出兵,討伐西哥特人,結果,瓦倫斯在沒有與西部軍隊會合的情況下倉促出兵,最終兵敗,自己也在戰場上身負重傷,最終死在了西哥特人點燃的熊熊烈火之中,這就是著名的阿德裡安堡戰役。此後,西哥特人更是為禍一方,直到羅馬帝國在新任皇帝狄奧多西崛起後,才重新歸順羅馬帝國,並在日後狄奧多西統一整個羅馬帝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但是,在狄奧多西死後,西哥特人再度叛亂,先是在巴爾幹地區燒殺擄掠,後來在羅馬名將斯提裡科的反擊下又在東西羅馬帝國的邊境地帶不斷流竄,並且成功在斯提裡科死後圍攻羅馬城,將其攻克,這就是發生在公元410年的羅馬浩劫。此後,西羅馬帝國統治力量遭到極大削弱,無力控制除義大利和北非以外的各個行省,步入了毀滅的倒計時。而西哥特人則最終在現今法國南部以及西班牙北部地區建國,一直持續到了阿拉伯帝國入侵西班牙半島。

作為第一個攻陷羅馬帝國古都羅馬城的蠻族,西哥特人的遭遇,其實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曾經羅馬文明引以為傲的「同化」能力,已經宣告了終結,但是,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何曾經讓拉丁城邦、希臘人、迦太基人、高盧人等等民族融入羅馬社會的力量,到此會變得無影無蹤呢?

羅馬的同化力量的衰弱,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羅馬帝國本身的虛弱。西哥特人面對的羅馬帝國,其實力相對於建國初期或者羅馬帝國鼎盛期而言,力量已經變得極度微弱。在羅馬帝國經歷最鼎盛的五賢帝時期後,這個國家的混亂便愈演愈烈,在五賢帝後勉強保持穩定的塞維魯王朝因為與帕提亞以及薩珊波斯帝國的戰爭而戛然而止,此後,羅馬帝國便進入到了被後世稱為「三世紀危機」的時代,在半個多世紀的混亂後,羅馬帝國又進入到了四帝共治時代,得以勉強穩定,但權分為四、自願退位的理想制度很快被現實打個稀爛,於是,羅馬帝國又經歷了君士坦丁大帝登基前的內戰,這時,羅馬帝國迎來了重要變革。那就是基督教的崛起。

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扶植下崛起,可是後來的皇帝叛教者尤裡安又企圖打壓基督教,導致他死後,羅馬帝國又短暫陷入了混亂中,而西哥特人接觸的羅馬帝國,正是現在這個剛剛從各種混亂中解脫,正在休養生息的羅馬帝國。最直觀的例子就是,五賢帝時代時,圖拉真皇帝尚且能組織高達10萬的羅馬軍隊遠徵帕提亞帝國,而面對近在咫尺的西哥特叛軍,瓦倫斯皇帝直接率領原本準備進攻波斯的軍隊反擊,居然僅僅只有3萬多人。

國力的衰弱,不僅難以抵擋以西哥特人為代表的蠻族人,並且讓蠻族喪失了加入羅馬帝國的興趣。加入一個大集體,利益必然是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如果這個大集體無法給自己帶來利益,甚至無法保護自身,那麼又如何吸引蠻族呢?過去,羅馬共和國可以為加入的民族提供徵服的巨大利益,帝國繁榮期,羅馬帝國也能為各民族提供保護和繁榮的貿易,但瓦倫斯時代的虛弱帝國,只能讓加入的蠻族捲入與其他外敵的戰爭。

另一個原因,則在於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平心而論,基督教的正統化,其實為羅馬帝國鞏固了境內的人心,將帝國人民重新凝聚了起來,對於羅馬帝國的延續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基督教並非鐵板一塊,宗教內部也是分歧不斷,因此,君士坦丁大帝曾經召開尼西亞宗教會議,確立了基督教中的正統,這便是日後被我們習慣性稱呼的「天主教」,但是,在像西哥特人一樣的蠻族部落中,絕大多數蠻族,即使信奉基督教,那也是信奉阿里烏斯派基督教。宗教敵視異端勝過敵視異教,蠻族身份加上異端身份,無怪於羅馬帝國上層也對蠻族充滿敵意。

另外,這一時期的羅馬帝國的統治上層,出現了血統論調,許多羅馬上層人忽視羅馬帝國賴以壯大的開放歷史,毫無顧忌地將對於蠻族的歧視暴露得一目了然,就連屢屢擊敗蠻族的西羅馬帝國頭號名將斯提裡科,都常常因為自己一半蠻族血統的身份遭到其他上層排斥和猜忌,羅馬帝國上層的變質可見一斑。這或許就是一個大帝國在歷經漫長歲月後理應走向滅亡的表現吧。另外,導致斯提裡科被殺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斯提裡科籌備已久的、準備徹底將西哥特人改組為西羅馬帝國軍隊的計劃。

不過,問題倒也不是單純出在羅馬人身上,蠻族部落的變化,也決定了羅馬帝國同化政策的破產。4世紀開始的蠻族遷徙浪潮,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世界環境發生了變化,被後世稱為「小冰河期」的環境變化導致了高緯度地區的氣溫暴降,原本定居在這裡的蠻族部落為了生存,只能被迫向南進發,去溫暖和富饒地帶求取生存,某種意義上來說,包括匈人在內的遊牧民族以及蠻族的南進,正是出於被自然逼迫的處境。

因此,此時的羅馬帝國面對的蠻族規模,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的蠻族規模,從西北的不列顛到東歐的多瑙河,漫長的邊境線上到處都成為了蠻族部落遷徙的入口,無論從蠻族部落規模以及管理地帶來看,當時的羅馬帝國政府幾乎不可能有效管理這些蠻族移民。由於不能及時拆分和同化蠻族,所以大多數蠻族人都成集團移動,結果,進入羅馬帝國境內的蠻族,實際上仍然處於蠻族文化的包裹之中,根本不能融入到羅馬社會之中。

除此之外,蠻族入侵時代的蠻族,與羅馬崛起時期的蠻族,還有一個根本性的不同,對於像高盧人、不列顛人這樣的蠻族人,他們相當於是帶著資產入夥,羅馬人徵服得到的高盧和不列顛地區的土地可以直接交由這些人打理。而像西哥特人這樣的遷徙蠻族,則必須由羅馬帝國分配土地,如果分配邊境地區的土地,那麼就不容易同化,並且還可能在其他蠻族入侵時一併動亂,可一旦分配到國境內部的土地,又容易引發相關人員的利益衝突,因此,想讓這一時期的蠻族人老實下來生活,代價遠超此前的任何時代。

因此,哥特人的同化走向失敗就不足為奇了,這對於羅馬人而言是個災難,但對於哥特人而言也未嘗不是如此,或許哥特人最初就是準備融入這個大帝國,但世事變遷,這個大國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能讓蠻族融入其中共享繁華的國度了。歷史並不總是在波瀾壯闊下有美好的結局,在冰冷的現實下,哥特人只能通過鮮血和烈火來求取自己的生機。

相關焦點

  • 羅馬人同哥特人的恩怨:雙方好好相處了半個世紀,因何起了仇怨?
    狄奧多西與前朝皇帝不同,由於其本人同哥特人的「曖昧關係」,他不可能無差別地向這群幫助過他的民族下發「誅殺令」。其實,以羅馬帝國如今的實力是足以以剿殺政策替代安撫政策的。但是,狄奧多西還是允許大批在多瑙河前線駐紮的哥特騎兵加入帝國軍隊的行列,並準許其在色雷斯定居駐軍。
  • 世界通簡史:公元前歐亞大陸的,匈奴人哥特人,日耳曼人和羅馬人
    當繼續向西 挺進時,他們又迫使西哥特人(西部的哥特人)進入東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隨後,哥特人與羅馬人因關係緊張而爆發戰爭。在公元378年,以君士坦丁堡為核心的東羅馬帝國,其軍隊在阿德裡亞堡戰役中遭到了毀滅性打擊。這個遊牧民族,開始間接地重塑世界。這麼做時,他們是改變了的自己。
  • 公元前,西哥特人為什麼攻打羅馬?
    公元前,西哥特人為什麼攻打羅馬?你可以看到整個悲慘的傳奇410年羅馬被哥特人和汪達爾人解僱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有組織的,還是只是騎著馬在城市裡亂砍亂燒,掠奪?但小編將在這裡提供一個基本概述。哥特人入侵前夕,西方最高級別的軍官是斯提利喬——一個汪達爾人的兒子。阿拉裡克解僱了羅馬在410年,他曾是軍事下屬的斯提裡科在394年Frigidus戰役中,但在一年之內希臘的互相對抗的長,哥特人之間的複雜和危險的陰謀,在東部和西部羅馬法庭。這種結盟和背叛的模式已經成為幾代人的常態。
  • 羅馬的對立面:被「嫌棄」的哥特人的一生
    結果哥特人大敗羅馬軍團,皇帝本人戰死沙場,屍骨無存。亞德裡亞堡戰役在羅馬帝國衰亡過程中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它標誌著羅馬帝國軍事優勢的瓦解。昔日戰無不勝的羅馬軍團被哥特人打得落花流水。而羅馬帝國的基礎正是其軍事實力。   到5世紀初,西哥特人迫於生存壓力,在其領袖阿拉裡克帶領下試圖進入義大利定居。彼時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留懦弱無能。
  • 西哥特人-5到7世紀
    公元3世紀是羅馬內亂和羅馬政權衰落的時期,北方的德意志部落,以前被囚禁在海灣裡,開始侵佔帝國。本世紀中葉,西哥特人(或西哥特人)佔領了羅馬特蘭西瓦尼亞,並從此對帝國東部各省進行了大規模的突襲。4世紀中葉,來自亞洲的蒙古匈奴向西推進,驅逐了尋求羅馬保護的西哥特人。
  • 395年西哥特人反叛羅馬
    這七個蠻族的在河灣中的戰爭,還不如說是七十個蠻族幫,哥特人也打哥特人,匈奴人也打匈奴人,東哥特人聯合匈奴人打蘇匯維人,蘇匯維人聯合汪達爾人打西哥特人,這樣任性的蠻族們,他們只認印象,他們與匈奴人一樣,都分成幫派,匈奴幫,汪達爾幫,東哥特幫,西哥特幫,阿蘭幫,薩爾馬特幫,我們不知道這些幫派的戰鬥過程
  • 西哥特人兩度包圍羅馬城,城內奴隸打開城門使羅馬陷落
    兩羅馬示意圖 401年,西哥特人阿拉裡克在遊牧民族匈人的壓迫下入侵西羅馬帝國,這是第一次有蠻族入侵義大利,貴族和奴隸主們紛紛逃跑。阿拉裡克的西哥特軍隊兵鋒直抵羅馬城外,西羅馬帝國的皇帝霍諾裡烏斯打算逃跑了。此時軍隊的統帥斯提裡科帶領軍隊襲擊了阿拉裡克率領的軍隊,羅馬城保住了。此時羅馬軍隊的統帥斯提裡科是忠心於皇帝的蠻族出身的將領,手下的士兵大部分也是蠻族人,他主張與西哥特人媾和。
  • 西哥特人兩次圍攻羅馬,那裡的奴隸打開了大門,導致羅馬淪陷
    次年,狄奧多西一世完成了羅馬的統一,這是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次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後,羅馬帝國被他的兩個兒子瓜分,永久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羅馬城為首都,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公元410年8月24日,東、西羅馬帝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一天,它被稱為"永恆之城"。這座擁有一百萬人口的羅馬城被蠻族西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聯合軍隊攻破。軍隊洗劫了這座城市三天。
  • 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同羅馬帝國在阿德裡亞堡決戰,羅馬被擊敗
    從漢高祖到漢武帝,多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漢、匈之間的戰爭不斷升級,結果匈奴大敗,勢力漸衰。公元前54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在漢朝軍隊的打擊下瓦解。東漢初,匈奴再度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與漢朝友好,後逐漸與漢人融合;北匈奴對南匈奴和東漢政權則持敵視態度。公元91年,北匈奴在東漢和南匈奴的聯合打擊下敗亡,北匈奴的一部分由單于率領離開漠北向西遷移。
  • 哥特人 七百年的史詩
    公元376年夏天,一支哥特人的大部隊來到羅馬帝國的東北邊境——多瑙河,尋求庇護。哥特人曾試圖阻止匈人部落在其黑海北部海岸領土上的擴張,但最終失敗了。而此時,兩位哥特國王剛剛過世,而另一位國王則被廢黜了。
  • 驅虎吞狼之計——使羅馬城淪陷,西哥特人崛起的政治敗筆
    羅馬當初是想通過與西哥特人的和解,使西哥特人的優秀作戰人員進入到自己的軍隊中為自己所用。甚至採用驅虎吞狼的政策,在與其他蠻族爆發戰爭時,將西哥特人領入戰場,成為羅馬的生力軍。但是卻並沒有給西哥特人應有的補償,而導致西哥特人對於羅馬的反抗。在雙方長達30年的一種脆弱關係的演變以後,西哥特人最終攻陷羅馬,西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 威震歐洲「匈人帝國」之二,祿山反叛,東哥特的「亞歷山大」自盡
    威震歐洲「匈人帝國」之二,祿山反叛,東哥特的「亞歷山大」自盡威震歐洲「匈人帝國」之二:祿山反叛,東哥特的「亞歷山大」自盡   公元365年-370年之間,一股胡人越過墨伊提斯大沼澤,向東哥特王國發起試探性的攻擊,但很快被擊退了。
  • 帝國史丨羅馬:西方帝國之母(下)
    二、共和體制下的公民政策羅馬的公民政策向來為人所稱道。義大利政治學家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1469—1527)在《論李維》一書中認為羅馬是化敵為己的典範。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想到要把以往的敵人和本國的公民同化,老是把敵人當成外人區隔開來。不過,我們羅馬的建國者羅慕路斯(Romulus,生活在公元前八世紀的古羅馬神話人物——引者注),非常賢明地選擇了與希臘人相反的做法。長年的敵人在戰敗之後,他就讓他們加入公民之列。
  • 歷史學研究 | 殖民時期法國對塞內加爾同化政策評析
    法國在其佔領的西非殖民地進行直接統治,實施同化政策,其中以塞內加爾最為典型。法國對塞內加爾的同化政策肇始於18世紀末,並且披上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外衣。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20年代,是法國在塞內加爾實質性推進同化政策的時期。法國在塞內加爾的同化政策涵蓋政治同化、經濟同化、文化同化和身份同化四個方面。由於現實利益糾葛、文化排斥以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同化政策在塞內加爾最終歸於失敗。
  • 抱住「富豪」義大利大腿的東哥特王國,為何反倒衰落,剎不住車?
    迪奧多裡克帶領東阿特人入主義大利半島並建立了東哥特王國。在建國初期,迪奧多裡克在內政問題上採取寬鬆的政策,採用分而治之的方法迅速安撫了佔據東哥特王國人口大多數的羅馬人。迪奧多裡克賦予了羅馬人內政治理的職能,而東哥特人則負責鎮守邊疆保衛東阿特王國的安全,以此來緩和二者之間的矛盾並使之和平發展。
  • 羅馬皇帝——叔叔和侄女結婚生下的怪物
    一、叔叔與侄女生下的怪物登上了皇位 尼祿的母親小阿格裡皮娜是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卡利古拉的妹妹。卡利古拉在位4年,29歲遇刺身亡,之後是其叔父克勞狄烏斯繼任第四任皇帝。 小阿格裡皮娜與第一任丈夫阿赫巴爾布斯(小阿格裡皮娜的表叔)生下了尼祿。
  • 「古羅馬後裔」拜佔庭,為何在義大利麵對倫巴第人入侵卻不堪一擊?
    在這之後,給拜佔庭帝國帶來沉重打擊的是,受到瘟疫直接威脅的查士丁尼不僅沒有因為認識到瘟疫的可怕而積極使用人力、財力處理疫病,反而繼續將國力消耗在他的收復舊羅馬土地的計劃之上。這使得拜佔庭帝國國都君士坦丁堡在瘟疫高峰期甚至達到了日死亡數10000人這個恐怖數字。
  • 世界史記:西羅馬自毀長城,哥特人趁機立國
    公元374年,被匈奴擊敗的東哥特人和西哥特人退到多瑙河北岸,請求允許渡河到羅馬帝國避難,表示願為羅馬邊防軍提供兵源。羅馬皇帝瓦倫斯在要求西哥特人解除武裝、提供人質的條件下最終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同時答應撥給土地,供應糧食。而他們來到羅馬帝國後,羅馬皇帝卻不履行諾言,非但沒有供應糧食,反而勒索沉重的捐稅,拐賣哥特人充當奴隸。於是,雙方發生衝突。
  • 叛教者尤利安,嘗試重建羅馬文化,卻以失敗告終
    他還規定,基督徒不能講授文學;由於所有政府官員都必須接受文學教育,此舉也就保證了所有羅馬官員都要接受完整的羅馬式教育。此舉還意味著,帝國中所有的基督徒都將變得教育程度不高。今天我們詳細講解一下這位「叛教者」。
  • 2020丨公元420年代:西哥特王國是怎麼建立的?
    從4世紀後半期開始,日耳曼人開始大規模湧入羅馬帝國。西哥特人首先以「同盟者」的身份定居羅馬帝國境內為帝國戍守邊疆。羅馬帝國對定居的西哥特人採取壓迫政策,終於導致西哥特人揭竿起義,攻陷羅馬城。之後,西哥特人在高盧南部與西班牙地區建國。立國後,西哥特王國實行封建土地分封制度。在行政上,沿用羅馬舊制。6世紀開始,西哥特王國開始衰落,至8世紀初最終被阿拉伯人徵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