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起訴醫院沒有手術資質,涉案醫生多點執業是否合法?|醫法匯

2020-12-15 律通法律

【基本案情】

患者王某因胸悶、間斷胸疼前往縣醫院進行身體檢查,後由李醫生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手術。術後王某仍留院觀察,但王某發現病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發展到左上肢劇痛。後經醫生檢查發現已經形成血栓,建議王某轉上級醫院進一步明確診斷及治療。後王某被診斷為:左側橈動脈栓塞、COPD並肺大皰,並先後在三家醫院住院治療。王某認為縣醫院不具備實施涉案手術的合法資質,李醫生也沒有在縣醫院實施該手術的資質,縣醫院與李醫生應當承擔此次醫療事故的全責。

訴訟中司法鑑定中心鑑定意見認為,縣醫院對被鑑定人王某治療過程中存在過錯,該過錯與被鑑定人王某目前的損害後果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系同等責任,參與度擬為45%-55%之間。

【法院審理】

法院審理查明,甲醫院與縣醫院籤訂了聯合辦醫協議書,由雙方代表籤字並加蓋

院印。該協議的合作期限為三年。根據協議內容,被告李醫師由甲醫院派往縣醫院參與醫療等工作,李醫師隨後向縣醫院遞交高風險醫療技術資格權限申請審批表,經縣醫院醫務科及學術委員會同意,並加蓋縣醫院醫務科印及縣醫院學術委員會印。

法院認為,根據省衛生廳發布的《關於開展縣級醫院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技術準入試點工作的通知》,縣醫院屬於允許開展該項診療技術的試點醫院,李醫師執業地點在甲院,與縣醫院通過籤訂協議形式開展醫療合作屬於醫生多點執業,這種現象較為普遍,且有利於整合醫療資源,方便患者就醫,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但是應當遵守相關管理規定,及時向《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登記機關備案,未備案的不影響執業資格的認定。一審認定縣醫院承擔55%的民事賠償責任。二審法院駁回醫患雙方上訴,維持原判。

【法律簡析】

醫師多點執業是本案的爭議焦點之一。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意見中指出要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強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註冊醫師多點執業。」由此,多點執業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我國開始了醫師多點執業制度的探索。2012年2月,國務院醫改辦在全國範圍內確定了10個條件較為成熟的城市進行醫師多點執業試點工作,隨後醫師多點執業試點逐步在全國推開。2014年11月5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共同出臺了《關於印發推進和規範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確立了多點執業的概念,即醫師多點執業是指醫師於有效註冊期內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定期從事執業活動的行為。

一、醫師多點執業的資格條件和註冊管理

首先要將多點執業與以下兩點區分開來:一是醫師參加慈善或公益性巡回醫療、義診、突發事件或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參與實施基本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不屬於《意見》中規定的多點執業;二是醫師外出會診不屬於多點執業,應當按照《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等有關規定執行。

2010年12月衛生部發布《醫師多點執業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擬規定申請多點執業醫師「需具有副高以上醫學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並在該技術職務上連續任職工作2年以上」,且在申請多點執業時需提交「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出具的同意申請人在第二、第三執業地點執業的證明」。我國在醫師多點執業方面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目前醫師多點執業主要是通過各地的臨時性政策來進行規範,且在多點執業的試點過程中,逐漸呈現出由「高級以上職稱」降為「中級以上職稱」、由「審批制」轉為「備案制」、由「定點制」擴大為「區域制」的趨勢,有力促進了醫師多點執業的發展。

2014年《通知》對醫師多點執業的資格條件和註冊管理作出規定,即:允許臨床、口腔和中醫類別醫師多點執業。多點執業的醫師應當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從事同一專業工作滿5年;身體健康,能夠勝任醫師多點執業工作;最近連續兩個周期的醫師定期考核無不合格記錄。醫師在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外的其他醫療機構執業,執業類別應當與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一致,執業範圍涉及的專業應當與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二級診療科目相同。經全科醫師培訓合格的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多點執業的,在執業類別不變情況下,可增加註冊全科醫學專業。醫師變更執業類別、執業範圍,以及變更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的,應當按照《醫師執業註冊暫行辦法》的規定辦理,變更後原多點執業註冊同時失效。

二、醫師多點執業的勞動人事管理

在醫師多點執業的法律關係中涉及到三方主體:醫師、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以及多點執業的其他醫療機構。

醫師與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存在的是勞動關係。醫師與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籤訂聘用(勞動)合同,明確人事(勞動)關係和權利義務,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參加社會保險;多點執業醫師的薪酬,根據實際工作時間、工作量和工作業績等因素,由執業地點醫療機構與醫師協商確定。其中,醫師在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的工作時間和工作量未達到全職醫師要求的,不能領取全職薪酬。

醫師與多點執業的其他醫療機構形成的是勞務關係。醫師與擬多點執業的其他醫療機構分別籤訂勞務協議,在協議中應當約定執業期限、時間安排、工作任務、醫療責任、薪酬、相關保險等。

三、醫師多點執業的醫療責任承擔

根據《通知》的相關規定,醫師多點執業過程中發生醫療損害或糾紛,應當由發生醫療損害或糾紛的當事醫療機構和醫師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處理,其他非當事醫療機構均不承擔相關的醫療損害或糾紛處理責任。醫療機構和醫師應當通過合同或協議明確發生醫療損害或糾紛時各自應當承擔的責任及解決方法。

醫師多點執業過程中出現違反法律、法規、規章等情形的,由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依法依規處理。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為公立醫院的醫師,在其他醫療機構執業過程中出現違規違紀情形的,由當事醫療機構通報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由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或者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等進行處分。多點執業醫師在執業過程中出現違反醫療機構內部規定情形的,由當事醫療機構依據本醫療機構相關規定和合同或協議進行處理。

本案中,縣醫院系李醫生多點執業的醫療機構,按照《通知》及《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之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至於李醫生是否要承擔責任,應當由縣醫院和李醫生按照已籤署的內部合同約定進行處理。

(本文系醫法匯原創,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為保護當事人隱私均採用化名)

相關焦點

  • 醫院起訴患者返還42萬遭反訴,最終反賠106萬,到底發生了什麼?丨醫法匯
    作者:醫法匯轉載請註明來源:醫法匯微信公眾號【本文摘要】這是一個充滿反轉的案例,醫院以不當得利糾紛起訴患者返還墊付的42萬治療費用,結果被患者以醫療過錯反訴要求賠償263萬,最終法院判決醫院賠償患者106萬。司法鑑定認為醫院對患者早期治療處理中存在輕微不足,那麼醫院賠償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 醫法匯丨護士注射麻醉藥物致患者死亡,一審被判10年有期徒刑
    作者:醫法匯醫療律師 張勇案情簡介被告人鄭某(女)系甲醫院的護士,未取得麻醉師和醫生執業資格。婦產科醫生李某安排助理醫師楊某給被害人做人流手術,被告人鄭某給患者靜脈推注丙泊酚,手術結束後患者昏迷,經搶救無效死亡。經法醫鑑定,被害人系因在人流手術過程中靜脈推注麻醉藥丙泊酚導致呼吸抑制而死亡。本案被告人鄭某具有護士執業資格,未取得醫師執業證書,無麻醉醫師執業資格,區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鄭某犯非法行醫罪。
  • 患者住院期間自殺,家屬起訴醫院賠償80萬!丨醫法匯
    作者:醫法匯案情簡介患者何某因「情緒低落、焦慮不安、失眠十年,加重住院20天後,患者親屬發現房門反鎖,護士開門後發現患者何某在衛生間用電視閉路線拴在掛鈎上自縊,經搶救無效死亡。患者家屬認為院方存在過錯造成患者死亡,起訴要求甲醫院賠償醫療費、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各項損失共計82萬餘元。
  • 患者輸液死亡,為何賠償二審比一審多判一倍?丨醫法匯
    作者:醫法匯,衛生室負責人韓醫生給林女士輸液萘普生,約3分鐘左右,患者林女士感覺胸部不適向韓醫生反映,韓醫生關掉輸液器,並準備配搶救藥,但還未來得及搶救,韓醫生發現林女士已無生命體徵,後聯繫當地派出所將林女士送至當地縣醫院進行搶救,經縣醫院確診,患者林女士已經死亡。
  • 患者病房摔傷,起訴醫院賠償13萬元!丨醫法匯醫療律師
    作者:醫法匯案情簡介患者林女士因糖尿病入住甲醫院內三科治療,住院病房為三人間林女士認為調解協議顯失公平,起訴要求撤銷調解協議,判令甲醫院賠償13萬元。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第四十六條規定:「醫療衛生機構執業場所是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共場所,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擾亂其秩序。」該法首次明確了醫院為「公共場所」,用法律的形式把醫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執業場所列入了公共場所範圍。
  • 開具處方需謹慎,醫院因藥物超量致患者死亡承擔80%責任
    原標題:開具處方需謹慎,醫院因藥物超量致患者死亡承擔80%責任作者:醫法匯 案情簡介患者胡女士(58歲)因身體不適前往甲醫院治療,醫生診斷為「腰部骨病變、右側增高依據鑑定結論,綜合考慮胡女士各方面因素,酌定甲醫院應承擔80%的賠償責任,判決甲醫院賠償原告各項損失共計21萬餘元。 甲醫院不服提出上訴,認為鑑定意見沒有考慮患者在被乙醫院診斷為藥物性肝中毒之前又自行服用過他人給開具的中藥的事實,鑑定意見缺乏客觀性。且一審法院不予準許重新鑑定,程序違法。二審法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甲醫院提出再審申請,被法院裁定駁回。
  • 開具處方需謹慎,醫院因中藥超劑量致患者死亡被判承擔80%責任
    作者:醫法匯案情簡介患者胡女士(58歲)因身體不適前往甲醫院治療,醫生診斷為「腰部骨病變、右側增高、坐骨神經痛」,開具了中藥方(含24種中草藥成分)及其他藥物另醫方未在聽證會提交執業醫師資質證明,若醫方執業醫師無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中醫師執業資質,其執業的性質由法院確定。若為非法執業,其診療過錯責任為80%及以上。一審法院認為,患者在診療過程中遭受損害,醫方有過錯的,應按照過錯程度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庭審中,甲醫院提交的執業醫師資格證複印件與開具案件所涉處方的醫師身份不符,亦未在合議庭確定的時間內補交執業證原件。
  • 河南早產兒「死而復生」,醫院誤判,該如何追責?丨醫法匯
    作者:醫法匯近日,河南民生頻道發布了一則新聞《視頻|醫院稱早產兒已死亡家人準備下葬卻聽到了啼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圖片來源:看看新聞2019年9月16日許先生的妻子懷孕26周感覺肚子不舒服,前往商丘第一人民醫院檢查,醫生告知產婦有點感染,孩子是保不住了,需要做剖腹產。而做完手術後,醫生說是個男孩已經死亡。
  • 工傷患者椎體骨折術後內固定螺釘斷裂,起訴醫院索賠20萬丨醫法匯
    作者:醫法匯案情簡介患者單先生(51歲)在工地上從高處摔傷,於當日入住縣醫院處住院治療,被診斷為L5椎體壓縮性骨折,L4椎體橫突骨折,L4椎體I度滑脫,在硬膜外麻醉下行L5骨折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一年半後,單先生再次入住縣醫院,要求取出內固定物。
  • 實施近20年的《執業醫師法》迎來修訂,關係到每位醫生!| 醫聞天下
    實施近20年的《執業醫師法》迎來修訂,關係到每位醫生!中醫開西藥,西醫開中藥,本質上都是非法行醫,執業醫師法應該明確;增加對傷醫、辱罵醫師及擾亂醫療秩序的具體處罰定罪;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跟美國接軌,註冊制度也應該接軌;建立保障充分競爭的法律體系,讓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享受同等的待遇……當得知醫師法要做重大修訂,醫脈通用戶紛紛留言獻策,您還有哪些建議呢?
  • 孕婦術後深度昏迷,一年後死亡,家屬索賠160萬丨醫法匯
    作者:醫法匯3天後在甲醫院做宮腔鏡檢查+胚胎取出術時出現氧飽和度下降、口唇紫紺、心跳驟停等症狀,經搶救後患者未恢復意識。3天後轉入上級醫院住院治療,呈深度昏迷狀態,治療一個半月後回到甲醫院繼續治療一直未見好轉,一年後因醫治無效在甲醫院死亡。患者家屬認為甲醫院在手術過程中存在過錯,是造成患者深度昏迷直至死亡的直接原因,起訴甲醫院要求賠償各項損失共計160餘萬元。
  • 患者被醫院副教授介紹到民營醫院手術 術後1月身亡
    瀟湘晨報記者調查發現,九龍醫院無實施舌癌根治術資質且未向衛計行政部門進行手術申請報備,而主刀副教授也未經備案擅自在九龍醫院違規開展多點執業活動。雨花區衛計局初步調查,九龍醫院涉嫌超診療範圍,有關此事該局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
  • 醫法匯丨診所補開處方惹糾紛,誰該為患兒死亡擔責?
    作者:醫法匯案情簡介患者劉某(女,7歲)因感冒咳嗽分別於7月30日、9月2日到社區診所治療,分別輸液7天和5天,頭孢舒巴坦未行皮試。同年10月3日,患者父母發現女兒身上出現多處紫癜,遂去市人民醫院做血常規檢查,結果血象異常。當天轉入省立醫院,診斷為:全血細胞減少原因待查。10月7日、10月17日及次年3月16日,又先後三次入住入省兒童醫院住院治療,診斷為:「急性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肺炎XX臟器功能損害、呼吸衰竭。」於次年3月16日下午在離院返家途中身亡。以上四次住院共計17天。
  • 刮宮手術後仍查出宮外孕 患者起訴密雲區健福醫院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董振傑 劉思佳)「在這家醫院做完刮宮手術後,仍然查出宮外孕,不知道他們到底刮出來的是什麼?」家住密雲區的張女士說,一個月前的一場手術,讓自己「永生難忘」。為此,她已經向法院遞交訴狀,起訴密雲區健福醫院。院方一名負責人表示,願意走法律渠道解決此事。
  • 《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來了,這些重要變化關乎每個醫務人員丨醫法匯
    作者:醫法匯轉載請註明來源:醫法匯微信公眾號2020年6月1日,我國衛生健康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正式施行,該法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醫療衛生人員執業規範、公民健康促進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 ...市一院割雙眼皮,錢卻進了民營醫美帳戶,醫院:醫師個人多點執業
    1)關於該院醫生吳某與西安璽悅醫療美容服務有限公司之間的關係,西安市第一醫院回應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醫師執業註冊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璽悅醫療美容門診是吳某醫師多點執業機構之一。2)關於吳某醫生本人退錢給患者小美,是因取消手術當天,患者情緒比較激動,吳醫生是為了安撫患者情緒,在與患者協商之後先行墊付資金將預交款退還給患者。
  • 醫美共享醫院來了,醫生創業者「拎包入駐」做手術成現實
    ,並向醫生全部開放,且提供護士、麻醉、甚至病房等,滿足醫生在多點執業或創業的場所和手術中提供配套需求;線上則由美大夫平臺為患者提供在線問診、預約隨訪、線下診療,為挖掘醫生專長項目,在平臺上為其提供個人展示平臺——全面背景信息、真實用戶評價和基於用戶評價的排名和推薦等。
  • 醫院起訴患者返還70萬,最終反賠患者253萬,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第二天,張女士覺得雙下肢麻木,告訴醫師,醫師給了相應治療,但是無明顯改變,後家屬要求轉到外院治療,被診斷為急性脊髓炎,先後在多家醫院進行康復治療,在家屬的要求下,婦幼保健院墊付了,張女士之子在醫院的住院費和張女士到外院治療的費用,一共70萬元。經過長時間治療後,張女士之子並沒有康復,最終被診斷為缺氧缺血性腦病、癲癇。張女士也沒有完全恢復。
  • 醫生在外院開飛刀,患者手術失敗後,將接收醫院訴至法院獲賠35萬
    2017年7月1日,吳浩因腰痛到A醫院就診,該院的接診醫生張杰診斷後安排吳浩到B醫院進行手術,當時吳浩問張杰醫生為什麼不能在A醫院做手術,張杰回答道,不管在哪個醫院做手術都是一樣的,重要的是手術醫生,他會親自為吳浩做手術,而且吳浩的手術是個小手術,保證沒事,於是吳浩到B醫院辦理了住院證,接受治療。
  •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產婦起訴醫院賠償41萬!丨醫法匯醫療律師
    作者:醫法匯案情簡介產婦李女士以「足月待查,剖宮產再孕」入住甲醫院待產,入院3天後產下一男嬰,新生兒出生後,李女士發現其右上肢活動障礙,認為是甲醫院診療行為存在過錯所致,甲醫院不認可,雙方陪同患兒到多家醫院就診,後被確認為右臂叢神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