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過程中,最困難的是面對缺乏忍耐性的孩子,從小時候開始,就無限制滿足孩子們的所有需求,這正是導致孩子遇事無法容忍的源頭。
因此,可以這麼說,在育兒過程中,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現在已經進入了情商教育時代,在情商培養的效果方面,大致有2個判斷標準,具體如下:
1、 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2、 能夠體諒他人
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不任性,而不任性也就會體諒他人了。
無論哪個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聰明、堅強的孩子,但很多時候事與願違。電視中常會報導一些父母殺死孩子或孩子殺死父母的新聞,其中很多都是因為這種錯誤的價值觀而釀成的悲劇。
如果用重視學習成績好壞的價值觀來培養孩子,容易讓孩子形成「我只要第一名,為此不惜排擠他人」的心態。那樣孩子會逐漸形成不懂體諒他人的人格。
這種從不考慮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會導致孩子養成一種無法與他人結交的心理習慣。在現實中,這種例子隨處可見,某某以優異的成績從名牌大學畢業,進入知名大企業,但從踏入社會起就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很快就辭職了。接著,下一家公司也遇到相同的問題……
孩子是否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主要取決於父母以怎樣的價值觀來教育孩子。
「比起學習成績,多為他人著想的人生態度更為重要。」如果父母以這樣的原則來培養孩子,孩子將成長為不以自我為主心,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頗有人緣與聲望的人。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即使學習成績很普通,但擁有好人緣的孩子更有前途。
如果父母總是嘮叨成績的事情,雖然孩子的成績會很好,但他們不懂得體諒他人,此外,他們還會把自己在家裡累積的壓力向比自己更弱小的朋友發洩,有可能變為喜歡欺負別人的孩子。
另外還有孩子因為成績太好而被同學孤立,這種情形往往也是因為孩子只重視學習成績,而不注重與朋友交往才被孤立的,如果以情商教育為中心培養孩子,孩子不單只注重學習成績,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能考慮到朋友,彼此之間在和諧的氛圍下互相學習,如果那樣的話,就根本不會出現類似排擠之類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