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taceous Res:科學家發現北美最小角龍化石

2020-12-16 生物谷

恐龍家庭的新成員:「Unescoceratops koppelhusae」(右上)和「Gryphoceratops morrisoni」。

近日,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美國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近日從博物館恐龍標本中發現了兩種小型角龍新物種。這些標本化石分別於數年前出土於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龍省立公園中。生物學家的研究成果發表於《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雜誌之上。

據研究人員介紹,這次發現的兩種角龍物種分別名為「Unescoceratops koppelhusae」和「Gryphoceratops morrisoni」。「Unescoceratops koppelhusae」恐龍的化石發現於1995年,這種恐龍生活於大約7500萬年前,身長約1米,頭部後方長有一個較短的裝飾,嘴部像鸚鵡的喙,下巴像一把斧頭。「Gryphoceratops morrisoni」恐龍的骨架標本發現於上世紀50年代。

美國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古脊椎動物館館長麥可-賴安表示,「在將這些化石標本碎片組合到一起後,我們發現這是一隻有角恐龍的顎部。這與我們以前看到的任何恐龍都不一樣。我敢肯定地說,我們可以定義新的物種名稱。」研究人員認為,成年「Gryphoceratops morrisoni」角龍長度應該不超過0.5米。因此,這也是北美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小角龍。

賴安指出,這兩種新發現的恐龍物種都生活於白堊紀時期,而且那個時期保存下來的小型角龍的骨架化石非常少,因此這樣的發現非常罕見。「由於小型恐龍的體形太小,因此很難完整、自然地保存下來。由於體形太小,這兩種角龍可能是其他一些恐龍的美味佳餚,而它們本身可能以小型兩棲類或爬行類動物為食。」在這兩種恐龍家庭新成員的生存期間,如今貧瘠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地區當時可能會更潮溼。(生物谷Bioon.com)

New leptoceratopsid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Alberta, Canada

Michael J. Ryana, , , , David C. Evansb, c, Philip J. Curried, Caleb M. Brownc, Don Brinkmane

Two new leptoceratopsid neoceratopsians are described based on partial dentaries collected from the Dinosaur Park (Campanian) and Milk River (Santonian) formations of Alberta. The new Campanian taxon has a unique dentary tooth shape not shared by other leptoceratopsid taxa, 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Leptoceratopsidae. The Santonian specimen represents the oldest known leptoceratopsid (∼83 Ma), and probably represents the smallest adult-sized ceratopsian known from North America.

 

相關焦點

  • 加拿大科學家發現北美最小恐龍化石 以昆蟲為食
    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 加拿大研究人員日前發現了北美最小恐龍的化石,這種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恐龍只有小雞大小,以昆蟲為食。據路透社23日報導,這種被命名為亞伯達爪龍的恐龍外形與鳥相似,有細細的腿、鉗形的頜、粗短的臂和巨大的爪子。
  • 北美發現最小恐龍化石 體積大小如同一隻雞
    北美發現最小恐龍化石 體積大小如同一隻雞 2008年09月25日 09: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9月25日電 加拿大研究員最近發現了北美最小的恐龍
  • 角龍科的三角龍,開角龍,牛角龍等恐龍簡筆畫
    角龍科除北美分別外,圖蘭角龍與中國角龍的化石發現於亞洲。角龍科全部恐龍列表見本頁最下圖戟龍 Styracosaurus, 又名刺盾角龍, 生存於白堊紀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發現尖角龍化石的地層,地質年代較戟龍古老,顯示戟龍在環境改變的時期取代了尖角龍。角龍類的大型鼻角與頭盾,是恐龍之中最特殊的面部特徵之一。自從首次被發現有角恐龍之後,它們的角與頭盾功能長久以來都是爭論的主題之一。常見的理論有:抵抗掠食動物的武器、物種內打鬥的工具、視覺上的辨識物。
  • Cretaceous Res:科學家發現白堊紀"恐龍公園"
    中國、美國、瑞士、德國、加拿大、波蘭等國古生物學者近日宣布,他們在中國山東臨沭的下白堊統地層中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恐龍足跡動物群。該遺址保存了包括大型蜥腳類、中型四足類、兩種獸腳類、鸚鵡嘴龍類等豐富的足跡化石,對研究白堊紀早期恐龍的演化、遷徙具有重大意義。這一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白堊紀研究》上。
  • 「初級」霸王龍現身北美
    這種新發現的化石被稱為Lythronax,可解釋為「暴力之王」,它是暴龍科動物中的一種——它的體形就像霸王龍一樣,有著笨重的兩條腿、大大的腦袋和相對短小的前肢。這具化石可以追溯到8000萬年前,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古老暴龍科動物,科學家將該報告發表在近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 迄今為止發現的10塊最奇怪的恐龍化石,其中4個都在中國!
    從令人震驚的巨龍到長有羽毛的小型恐龍,我們收集了10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長得最奇怪的恐龍化石,你覺得哪個更酷呢?一起來看看吧!駝背龍另一個奇怪的特徵是它的前臂,人們稱此構造為「羽莖瘤」,而羽莖瘤只發現於鳥類以及包括迅猛龍在內的有羽毛獸腳類動物中。很有可能,這個彩色羽毛的構造在它們的繁殖季節能發揮作用。9.科斯莫角龍(華麗角龍)可能你更多聽到的是三角龍的名字,但科斯莫角龍和三角龍都屬於同一個家族。
  • 科學家研究發現,其戰鬥力值僅有5
    科學家告訴我們,恐龍是卵生動物。科學家又是怎麼知道這一真理的呢?其實,科學家們是通過原角龍的化石發現,恐龍並不是胎生動物,而是卵生動物。那麼,原角龍又是何方神聖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原角龍是存活在白堊紀晚期的蒙古的食草型恐龍。
  • 河南發現最小恐龍化石 這個黑鍋背的冤
    你見過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嗎?發掘於洛陽欒川縣的它,全身骨架長只有60釐米,因為「袖珍」,所以才收穫了「迷你豫龍」的美名,並得到世界的公認。那麼,這個萌萌噠的「小傢伙」到底是如何被發現的呢?關於竊蛋龍又有哪些好玩兒的故事?
  • 7500萬年前的神奇角龍「髮型很酷」
    7500萬年前的神奇角龍「髮型很酷」關於梅杜莎角龍,上一期給大家介紹了它的發現和分類,這一期就來看看梅杜莎角龍的真面目,以及它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之中。「髮型很酷」的大傢伙圖註:梅杜莎角龍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從體型上看,梅杜莎角龍屬於大型的角龍類,其體長可達6米,體重約2.5噸,幾乎和一輛小貨車一樣大。
  • 盤點20個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奇怪化石
    琥珀化石是在緬甸發現的,而這是唯一一個在捕獵過程中,變成化石的蜘蛛。在琥珀中發現了一條羽毛覆蓋的恐龍尾巴  科學家們對在琥珀中發現一條9900萬年前的恐龍尾巴,感到興奮不已——這是古生物學中最罕見、最獨特的發現之一。尾巴完全被羽毛覆蓋,這進一步證明了許多恐龍物種,實際上都覆蓋著絨羽毛。  尾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恐龍附屬物之一。
  •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小的翼龍化石
    這隻翼龍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嬌小的體態,雙翼展開僅有25釐米,大致相當於一隻燕子的大小,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小的翼龍化石之一。在此之前,僅僅在德國發現過一件更小的翼龍化石,翼展約18釐米,但研究表明這件化石是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幼兒」。而此次發現的翼龍化石,從發育程度看,屬於年輕個體,形態基本成熟。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科學家發現新竊蛋龍化石
    資料圖片  本報北京7月2日電(記者張蕾)繼在江西省贛州地區發現兩種竊蛋龍—江西龍和南康龍後,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為首的中外研究小組,再次在贛州地區的晚白堊世地層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化石—贛州華南龍。該項研究成果2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 霍比特小矮人真實存在?科學家曾發現1米人類化石
    如果「小矮人」真實存在過,那麼證據是什麼?  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科學家於2003年在印尼所屬的偏遠熱帶島嶼——弗洛勒斯島,發現了大約生活在1.8萬年前的史前「小矮人」人類化石,其身高僅為1米左右。  起初,科學家判斷它可能是一個古代兒童的殘骸。但是,他們很快注意到化石的牙齒磨損很嚴重。
  • 科學家發現遠古蛇頸龍化石
    蛇頸龍的藝術概念圖 北京時間8月3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已經發現目前已知最為古老的南極「海怪」化石。他們發現一具已有8500萬年歷史的蛇頸龍化石,這比以前認為的海洋爬行動物在南極出現的時間早1500萬年。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巴西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國家博物館的亞歷山大-克爾納說:「我們發現的這些化石碎片並不屬於以前知道的生活在該洲的任何動物,這表明南極蛇頸龍的多樣性比我們以前認為的更加豐富。」
  • 7000萬年前北美最小恐龍和雞一般大
    科學家發現北美洲最小的恐龍  北京時間9月30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加拿大學者發現了北美地區體形最小的恐龍化石。研究人員24日透露,這種動物和雞一般大小,以昆蟲為食,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北美大陸。  它的學名叫北方亞伯達爪龍(Albertonykus borealis),相貌奇特,具有鳥類特徵,例如長著苗條細長的腿、像鉗子一樣的下顎和有大爪子的粗短上肢等。這些骨骼是在蘊藏大量化石的加拿大阿爾伯達省中南部城市紅雲附近出土的。2002年,有人在這裡挖掘出約20個亞伯達龍化石,卻沒有引起注意。
  • 科學家發現兩恐龍新種:距今7500萬年
    在對加拿大自然博物館保存了75年的兩副角龍骨骼化石進行研究時,英國古生物學家尼克-朗裡奇發現了兩個新種群,其中一個便是圖像中展示的五角龍,學名「Pentaceratops aquilonius」。安大略省渥太華的加拿大自然博物館,一副此前被認為是準角龍的恐龍化石。
  • 日本發現世界最小恐龍蛋化石,重量僅10克,看起來太可愛了
    日本發現世界最小恐龍蛋化石,重量僅10克,看起來太可愛了提起恐龍,在我們的印象中,它們都是龐然大物,畢竟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恐龍出場的畫面非常的令人震撼,人類在它們的面前,顯得非常弱小。不過事實上,恐龍的種群非常龐大,不同的恐龍物種,個頭大小也都相差得非常懸殊,比方說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恐龍「地震龍」,它們的身長可以達到36米,而最小的美頜龍卻僅有0.86米。日本發現世界最小恐龍蛋化石根據《新華社》6月24日的報導,在日本西部一處白堊紀早期的地層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小的恐龍蛋化石,它的寬度約為2釐米,長度不足5釐米,重量僅10顆。這是什麼概念呢?
  • Cretaceous Research :古生物學家發現新恐龍物種
    2008年,這個研究小組就在位於德克薩斯州西南部的大彎曲國家公園(Big Bend National Park)發現了兩副恐龍的顱骨碎片。他們把碎片和一些在加拿大和美國蒙大拿州發現的具有二足和厚顱骨特徵的恐龍化石做了比較,之後他們確定這是一種新腫頭龍,腫頭龍是一種依靠雙足行走、遲鈍的恐龍。
  • 盤點世界各地奇異的恐龍化石
    哺乳動物胃中發現的恐龍化石這是一種叫Repenomamus robustus的哺乳動物。在它的胃裡發現了小恐龍的化石。科學家說這種動物的最後一頓晚餐可能是1.3億年前哺乳動物獵食小恐龍的第一個證據。恐龍蛋世界上,有超過200處地方出土過恐龍蛋化石。但是極少有完整的胚胎保存下來,這使得科學家有時候很難辨別出它們的類別。這幅照片攝於2003年7月,美國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