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taceous Res:科學家發現白堊紀"恐龍公園"

2020-12-16 生物谷

中國、美國、瑞士、德國、加拿大、波蘭等國古生物學者近日宣布,他們在中國山東臨沭的下白堊統地層中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恐龍足跡動物群。

該遺址保存了包括大型蜥腳類、中型四足類、兩種獸腳類、鸚鵡嘴龍類等豐富的足跡化石,對研究白堊紀早期恐龍的演化、遷徙具有重大意義。

這一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白堊紀研究》上。(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Cretaceous Research              doi.org/10.1016/j.cretres.2013.07.009

Diverse dinosaur ichnoassemblage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Dasheng Group in the Yishu fault zone,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Lida Xinga,Martin G. Lockleyb, Daniel Martyc, Hendrik Kleind, Lisa G. Buckleye, Richard T. McCreae, Jianping Zhanga, Gerard D. Gierlińskif, g, Julien D. Divayh, Qingzi Wui

New dinosaur track assemblages were discovered recently in the Tianjialou Formation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Dasheng Group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eropod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trackways of two different medium-sized groups: (1) tridactyl tracks with a typical mesaxonic shape; (2) functionally didactyl tracks attributed to deinonychosaurian theropods. The latter report, the third from the Cretaceous of Shandong Province, enlarges the global record of didactyl theropod tracks, until now sparsely documented from only a few locations in Asia,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A number of features in the dromaeosaur trackway suggest the assignment to cf. Dromaeosauripus. Several medium-sized trackways resemble the narrow-gauge, small manus ichnogenus Parabrontopodus, and one large trackway is characterised by a wide-gauge and large manus, similar to Brontopodus. This suggests the co-occurrence of two different sauropod groups. A further component in these ichnoassemblages is a tetradactyl morphotype and trackways of ornithischian affinity that are tentatively attributed to psittacosaurs.

相關焦點

  • Cretaceous Res:科學家發現北美最小角龍化石
    恐龍家庭的新成員:「Unescoceratops koppelhusae」(右上)和「Gryphoceratops morrisoni近日,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美國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近日從博物館恐龍標本中發現了兩種小型角龍新物種。這些標本化石分別於數年前出土於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龍省立公園中。生物學家的研究成果發表於《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雜誌之上。
  • Cretaceous Research :古生物學家發現新恐龍物種
    據四月份《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報導,古生物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在顱骨頂端有壘球大小硬隆起的新恐龍物種。這份報導的主要作者,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尼可拉斯?隆裡奇(Nicholas Longrich)介紹說,這種和中等大小的狗差不多體型的素食恐龍生活在7000至8000萬年前。
  • 想看看恐龍是什麼樣的嗎?來到二連浩特,看看白堊紀恐龍公園
    想看看恐龍是什麼樣的嗎?來到二連浩特,看看白堊紀恐龍公園世界變遷發展了這麼多年,從毫無人煙到現在世界的繁華,中間經過了很多的變換。而其中最為珍貴的,就要說說恐龍時代的故事了。恐龍不僅僅是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也是孩子們喜愛的虛擬玩伴。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煙臺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圖)
    而在距今約6500多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晚期,現萊陽一帶就曾經活躍著現已滅絕的大型爬行動物———恐龍。    10月16日,煙臺市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看著紅紅的圖層,很多人不知道,古老的膠東大地孕育著地球最原始的生命———這裡是世界發現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萊陽是我國發現恐龍化石品種較多、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這裡是學術界認可的16個「恐龍之鄉」之一……中生代從早到晚依次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而煙臺萊陽則被眾多學者稱作「白堊紀公園」。
  • 德國科學家發現新型恐龍 遊弋水域形似海豚(圖)
    科學家製作出水生恐龍模型。  據德國媒體報導,德國科學家已經發現一種新型恐龍。在史前時代,這種恐龍遊弋於世界各地的水域。  據有關科學家介紹,這種水生恐龍身體長達3米,有銳利的牙齒,並形似海豚。它還有用於滑水的鰭和尖尖的嘴。它的嘴特別適於捕食魚和魷魚。  德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大約7年前挖掘出了水生恐龍的化石。據他們介紹,水生恐龍生活於距今1.45億年至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
  • 當唐朝人集體重返白堊紀遇到恐龍……這故事厲害了
    人類集體重返白堊紀,與一億年前的恐龍狹路相逢,不同時期稱霸地球的兩個物種激蕩出劇烈的火花。古生物學者、恐龍科普作家邢立達首部科幻長篇小說《御龍記:史前闖入者》講了一個中國古人們與恐龍一起生活的故事。2013年開始,邢立達在緬甸北部出入戰區和琥珀集市,探尋世界上最珍貴的中生代脊椎動物琥珀,並在2016年發現了全球首例琥珀中的古鳥和恐龍,為當年全球最受媒體關注的科學發現之一。他身上有著多個標籤:「首個發現琥珀中的恐龍化石的人」、「恐龍學科普第一人」等,還一度被稱為「網紅科學家」,而科學家寫科幻小說,更是令人稱奇。
  • 科學家重建恐龍DNA結構:恐龍「演化成功的藍圖」
    儘管解開了恐龍DNA的模式,但科學家表示,他們並沒有利用這些信息復活恐龍的計劃。也就是說,想要重現《侏羅紀公園》裡面的場景現在還為時尚早。恐龍統治了地球大約1.79億年,在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非鳥類恐龍迅速滅絕。
  • 白堊紀恐龍化石中 發現血液寄生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新華社訊 (記者趙焱 陳威華)巴西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白堊紀研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恐龍化石中發現了一種血液寄生蟲的微小化石。此前,科學界僅在琥珀中的昆蟲身上或者動物糞便化石中發現過史前寄生蟲化石,這是首次在宿主體內發現。 巴西北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聖卡洛斯聯邦大學和坎皮納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隻泰坦巨龍(白堊紀的一種草食恐龍)的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寄生蟲化石,它可能與恐龍生前所患骨髓炎有關。
  •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恐龍是從三疊紀末活躍到白堊紀的,恐龍家族數量龐大,而且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恐龍的體型也在逐漸的變大,外形特點也在一直變化著。想知道恐龍到底是怎麼演化的嗎?我們且往下看。
  • 英國曾是「侏羅紀公園」 至少存在108種恐龍
    廣州日報4月14日報導 在史匹柏導演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所有的場景都是在南美的一個小島上拍攝的。而一個最新研究顯示,英國就曾是一個真正的侏羅紀公園。距今2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英國是一個恐龍天堂,至少有108種恐龍遊蕩在這片土地上。1824年,英國地質學家在英國牛津郡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塊恐龍化石——斑龍化石。
  • 英國曾是侏羅紀公園 108種恐龍在英生活過(圖)
    (效果圖)  英國曾是個「侏羅紀公園」  地處生物大陸遷移的重要通道 至少一百零八種恐龍在英國土地上生活過  英國境內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恐龍種類,是因為在1.4億年前的白堊紀,英國是生物在北美和歐亞大陸之間遷移的重要十字路口;在6500萬年前北美和歐亞大陸板塊分離之前,英國在這兩塊大陸之間充當了最後的
  • 穿越白堊紀恐龍世界 濰坊諸城市開啟五一恐龍之旅
    屆時,世界上最高大的鴨嘴龍——巨大諸城龍,頭頂上長著寬大盾牌和尖角的諸城中國角龍,體型巨大長滿羽毛的華麗羽王龍,不可一世的地球霸主——巨型諸城暴龍……將一一呈現,帶您穿越白堊紀恐龍世界。  記者現場看到,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正緊鑼密鼓地對諸城恐龍博物館「白堊紀恐龍世界」展廳布展,運用藍天、白雲、山川、綠樹、溪流等元素,營造出白堊紀時期諸城恐龍世界欣欣向榮的恢弘畫卷。整個布展設計精益求精,將科普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屆時,一個栩栩如生的白堊紀恐龍生活世界將展現在遊客面前。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鴨嘴恐龍 命名為日本鐮刀龍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鴨嘴龍。這具幾乎完整的骨骼是在日本北部木川鎮7200萬年前的海洋沉積物中出土的。科學家們說,這種新恐龍屬於一個新的草食性鴨嘴龍屬。恐龍被命名為日本鐮刀龍。 2013年發現恐龍尾巴的第一部分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種恐龍。
  • 四川5歲男童發現恐龍足跡,專家現場確認:源於白堊紀
    新京報訊(記者 徐茂祝)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恐龍專家邢立達確認,5歲男孩楊哲睿提供的「怪腳印」線索為白堊紀恐龍足跡。此前,楊哲睿在家人陪同下前往四川通江老家山中,發現「怪腳印」並稱其可能是獸腳類恐龍足跡。
  • 首個發現!中美科學家在恐龍骨中發現完好細胞,能克隆小恐龍嗎?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們,在北美蒙大拿州發現的一個生活在7500萬年前的鴨嘴龍的骨頭中,發現了完整的軟骨細胞,裡面有蛋白質、DNA跡象。這個發現震驚了古生物界,因為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到的保存完好的恐龍細胞!既然發現了DNA,能否克隆出恐龍?
  • 和霸王龍同一個祖先,科學家發現全新恐龍品種,這個子實在太小了
    很多我們熟悉的恐龍也都屬於獸腳類恐龍,比方說在《侏羅紀公園》中讓人感到恐怖的霸王龍,它作為暴龍群的一種,從大類上來說,就是獸腳類恐龍。古生物學家表示,在恐龍的演化過程中,獸腳類恐龍不僅是第一批出現的恐龍之一,同時它們也是地球上最後一批滅絕的恐龍。有一種觀點認為,獸腳類恐龍中的一部分或許並沒有滅絕,而是在進化中縮小體型,成為了現代鳥類的祖先。
  • 科學家分析:恐龍能存活在現今世界嗎?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對於復活數千萬年前滅絕的恐龍物種具有重要貢獻,然而,儘管這些科幻情節顯然不太現實,但要維持一個恐龍公園,復活恐龍僅是第一步……《侏羅紀公園
  • 「世界第一恐龍」「穿越「侏羅紀」「白堊紀」」老家河南旅遊熱
    它是「吃素」的恐龍,卻長成當時體型最龐大的動物;它的體重相當於20頭成年大象,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骨架最粗壯、最重的恐龍,可謂「世界第一龍」。老家河南。這就是河南汝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巨型汝陽龍」。以汝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西峽恐龍遺蹟園為代表的河南恐龍資源旅遊方興未艾,助力「中原崛起」經濟發展。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汝陽縣中南部,伏牛山北麓,汝河上遊,由恐龍化石園區和西泰山園區構成,總面積71.17平方公裡,是一座以恐龍化石、花崗巖地貌為主的綜合型地質公園。
  • 科學家要用恐龍雞來復活恐龍!
    在美國蒙大拿州遼闊的荒野深處,有一處方圓數百裡人跡罕至的偏遠地方——海爾克裡克,這裡是世界上白堊紀晚期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1902年,這裡發現了第一隻霸王龍化石。自那以後,全世界共發現了24具霸王龍骨架,其中有11具是在這裡發現的。迄今為止,海爾克裡克出土了大量史前生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