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長篇文章:美國加緊控制臺灣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本文系全文轉載,以供參考

  新年的鐘聲剛剛敲過,美國4個專家代表團就匆忙趕往臺灣。這些高級代表團急匆匆訪臺,任務是什麼,會向臺灣當局傳達什麼信息或「指示」,最為島內各界關注。

  四個代表團密集訪臺

  率先訪臺的是「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一行5人。這個委員會是美國國會依據2001年《國防授權法案》撥款而成立的,每年6月向國會提出有關臺海安全的機密報告,對美臺軍售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5人行事頗為低調,加上適逢新年假期,所以外界所知不多。代表團於去年12月31日在美國聽取「臺北駐美代表」程建人長達2小時的報告後,1月1日上午啟程飛赴臺灣。抵達臺灣後,代表團迅即展開一系列的活動。1月3日、4日,他們分別與在野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談,1月7日又與陳水扁會面,並與臺「國防部」、「外交部」的官員會談,了解臺灣的「國防需求」、軍事訓練、美臺軍事交流等,甚至也很關心兩岸加入WTO之後的安全事宜。

  代表團中有一位「臺灣的朋友」,名叫金德芳,是美國邁阿密大學的教授。1月6日,她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鼓吹說,臺灣與美國之間不僅應分享情報,甚至應該展開聯合軍事演習,「雙方沒有聯合軍事演習,這實在很荒謬」。她甚至說,美臺加強軍事合作當然會觸怒大陸,但「我們不應該太在意」。

  緊隨「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之後赴臺的是美國學者訪問團。該團1月6日從美國啟程,成員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和智囊庫蘭德公司等,美國國務院前負責臺灣事務的官員卜道維是成員之一。他們將在臺灣停留一周。

  第三個代表團則是「赴臺參加一個研討會」,成員包括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資深副總裁坎貝爾、傳統基金會亞洲部門負責人及國際聯絡部門的負責人等。研討會將於1月11日舉行,全程公開,主題與海洋權益有關。受臺灣當局的邀請,代表團還將參觀臺軍的海軍基地。

  第四個訪臺的是大西洋理事會訪問團,已於1月9日深夜抵臺。這個代表團層次很高,領隊是美國陸軍協會終身主席、退役四星上將梅裡特。團員中最受矚目的是前國防部副部長司洛康,他曾主管美國防政策達7年之久,擔任過多項與國家安全有關的要職。他曾聲稱「臺灣軍艦急需現代化」,力主對臺軍售。據悉,訪問團出發前就準備好了討論提綱,在臺灣問題上重彈老調,說什麼「任何使用武力都將有不可估計的後果」。訪臺期間,該團將與臺政要「交換意見」,並將於11日下午與島內學者舉行小範圍的研討會。

  美臺軍售最令人關注

  4個代表團有的是「赴臺參加學術研討會」,有的是為了「實地了解海峽兩岸關係現狀,以便撰寫相關報告」,但共同之處都與臺軍動向及美臺軍售有關。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有關早期預警雷達的軍售案。

  1999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同意出售價值高達10億美元的早期預警雷達給臺灣,親臺分子莫不視之為「一大突破」。然而,臺軍高層及不少「立委」反對購買,認為這代價太大,會影響其它的武器購買項目;此外,這種預警雷達目標太大,有近10層樓高,很容易被鎖定、摧毀。所以,臺灣當局聲稱,「消化現有武器系統才是當務之急」,有意拖延,甚至想取消這項採購。

  臺當局的做法引起了一些美方人士的不滿。他們多次警告說,早期預警雷達事關臺灣能否建立起飛彈防禦系統,「臺灣不要誤以為美國會在臺灣遭受攻擊時提供保護傘」;臺灣若取消這項採購,「可能令美國友人不願再積極為臺灣軍購奔走」。警告之餘,他們派遣「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緊急赴臺,直接要求臺「國防部長」伍世文就遠程雷達採購案向他們秘密「匯報」。

  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臺灣就算有一萬個毀約的理由,也不敢不看美國的臉色。1月3日下午,「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會見了伍世文。臺「國防部」高層乖乖地表示,早期預警雷達是臺美軍售的既定項目,臺方沒有改變決定的意思。

  當然,也有一些美國人向臺灣當局支招。「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成員金德芳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使臺灣取消這項採購案,也相當合理」;臺灣可藉此議題「討價還價,向美方要求最好的預警雷達」。島內有輿論分析認為,這並非金德芳吃裡扒外,而是美國人發出了一個信號:美國可以考慮給臺灣當局一個下臺階的機會。但臺灣媒體還認為,不論結果如何,臺灣都得砸進一大筆冤枉錢,買美國人推銷的所謂「好東西」。

  中情局招兵買馬

  美國對臺灣實行「政治扶持,軍事控制」的同時,中央情報局也加緊對臺灣進行滲透。

  1月3日,臺「國安局」證實,美國中情局企圖高薪收買一名剛自臺「行政院」卸職的官員。臺灣媒體報導說,這名官員從學術界轉入「行政院」工作,曾擔任前「新聞局長」鐘琴的機要秘書,長相斯文,能力不錯,幾個月前離職,後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由於他與一些美國政界官員相當熟悉,因而一抵達美國,就受到中情局的高度注意。中情局官員在一名華人的陪同下,私下拜訪了他,並以支付高額酬金為誘餌,試圖招收他「從事搜集臺灣政府情報的工作」,但被拒絕。

  美國對臺從事情報活動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其中,廣為人知的是「中山科學院」「張憲義叛逃事件」。在這起事件中,被中情局收買的工作人員張憲義捅出了臺灣研製核武器的秘密,使臺灣研製核武器的計劃流產。美臺「斷交」後,美國與臺灣仍維持情報合作關係,但並未減緩對臺灣的滲透,在臺灣收買線人的傳聞不斷。臺現任「行政院秘書長」邱義仁就曾被美方「接觸過」,「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更不時被影射「具有中央情報局的影子」。

  此次中情局直接滲透到臺灣「政府機構」,顯然非同小可。這名離職官員的同事們心有餘悸,慨嘆說,所謂的「盟友」正在拿臺灣開刀。臺灣輿論認為,中情局收買的對象「竟是政府機要人員」,暴露了美國「隨時掌握臺灣官方動向的強烈企圖」。

  臺當局高層雖「相當震驚」,但不敢得罪「大老闆」。「行政院」故意保持低調,只強調「以後會全力防範這類事件發生」。「法務部調查局」強調,該局對中情局在臺人員動向「相當了解」,為中情局工作的臺籍人士並不太多。「外交部發言人」乾脆裝聾作啞,說「從未聽說類似傳聞」。

  政治涵義非同尋常

  美國高級代表團在特殊時機訪臺,中情局目標直指臺灣當局,其背後透露出的政治涵義自然非同一般。有分析認為,中情局收買臺灣線人是一種看得見的滲透行為,而大批美國代表團訪臺不僅僅有滲透的成分,「控制臺灣」的意味似乎更濃一些。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需要與中國合作反恐,客觀上為中美關係的改善提供了契機;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峰會後,中美合作的趨勢加強。臺灣當局擔心「美國的臺海政策偏向大陸」;此外,兩岸加入WTO後,島內要求「三通」的呼聲趨於高漲,臺灣當局的大陸政策相當被動。

  在上述特殊背景下,美國短期內組成4個代表團,尤其是「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這一帶有半官方性質的代表團赴臺,無非是為了表明美國不會改變「以臺制華」的戰略,將一如既往地支持陳水扁當局,從而幫助陳水扁走出「內政、外交、大陸政策」困境。金德芳露骨地聲稱,「臺美間的軍事合作不可能走向條約化」,但雙方實際上有一個「隱形的防衛條約」。不難看出,這些話為陳水扁撐腰壯膽的意味相當濃。

  1月底,臺灣「內閣」改組在即,美國對誰能出任新「國防部長」相當關注。美國期待一位了解美國、能與美國配合的人選,也期待一位能「繼續推動軍事改革之人」。自去年9月以來,臺當局調整軍方高層的風聲不斷,下任「部長」人選更是眾說紛紜,美國擔心無法再以「美臺軍事合作」的名義控制臺軍未來走向。一名美國高層到訪者與陳水扁會面時,特別關注文人出任臺灣「國防部長」的可行性,影響臺「國防部長」人選、將美國的意願滲透給臺灣當局的企圖相當明顯。

  (自《環球時報》2002年01月10日第一版,作者:《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彭鳴)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去臺灣的美國高官 就別來大陸了
    自美國總統川普16日籤署《臺灣旅行法》後,美國似乎正將這一法案付諸實施。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在3月20日赴臺灣訪問,成為該法案生效後首位訪臺的現任美國政府官員。對於美國這次「底線的試探」,中方該如何反制?在和平統一的路上,為何該對臺灣施以棍棒?
  • 老胡的粉絲竟然連《環球時報》的話都聽不進去了?
    來源:楓葉君評(id:fengyejunping) 我一直覺得,在國內各家報紙中,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是最具個人色彩的一份。尤其是近幾年,隨著「色彩」的不斷加深,我幾乎把《環球時報》等同於《胡錫進時報》。
  • 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原標題: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從2018年開始,兩岸有交集的可能性會增加;  和平統一,大陸「超軍事手段」太多,都是「不見血的工具」;  統一臺灣,島內「內應」「耕耘已久,布點已成」;  講句不好聽的,若臺海有事,美國考慮再三後就會放棄。
  • 扶植政治代言人控制島內大企業,日本加緊滲透臺灣
    「李登輝之友會」等支持「臺獨」的日本團體和勢力,還組織了好幾百人到機場歡迎和送行……消息傳到臺灣,一些「臺獨」分子洋洋得意地表示,李登輝此行「功莫大焉」,「日本是臺灣人的朋友」,等等。對此,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冒著破壞中日關係的風險,極力拉攏「臺獨」勢力,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號:日本正在加緊向臺灣滲透。
  • 環球時報美國版創刊 成首家在美發行雙語日報中國媒體
    《環球時報》2013年2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國版,這是首家在美國同時推出中英文版日報的中國媒體。當地時間2月21日,一名讀者在咖啡店閱讀新出版的環球時報英文版。《環球時報》美國版的中文版有16版,英文版有24版。
  • 美記者稱解放軍「很難拿下澎湖」《環球時報》:鬧出大笑話
    美國軍事記者艾克斯近日在《福布斯》發表專文,指解放軍若想拿下臺灣,澎湖將是重要關鍵點,但只要解放軍拿下澎湖,臺灣就能啟動南部海邊的戰力,時間並不站在中國這邊。不過,該篇文章被《環球時報》形容是「鬧出大笑話」,並指艾克斯是「軍事記者、電影製片人」,報導引發頗多爭議。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一年來,參與採訪和報導這些大事件的《環球時報》記者也見證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年。美國則通過派高官訪臺、派遣軍艦和軍機進入臺灣海峽、年內6次宣布對臺軍售以及通過「臺灣保證法」等手段繼續深度介入臺海關係,使兩岸局勢越發複雜。為討好美國政府,蔡英文當局放開臺灣對美國含瘦肉精豬肉的進口限制,引起民眾強烈不滿。
  • 圖文:環球時報:臺灣欲購美國掃雷直升機
    西方最大型號的直升機  目前臺灣每年對外海運量近2億噸,其中絕大部分由高雄、基隆、花蓮、蘇澳等幾個重要港口承擔,因此海上交通線的暢通與否對臺灣來講是生死攸關的。臺灣四周海域水深多在50—60米之間,容易大規模布雷,特別是臺灣東部的花蓮、蘇澳兩個港口,由於其面向廣闊的太平洋,實施兵力封鎖難度較大,而遭遇密集的水雷陣封鎖的可能性更大。
  • 胡錫進:《環球時報》是怎樣煉成的
    這幾份刊物都是以翻譯外國通訊社或報紙文章為主,《環球時報》的國際新聞主要向《人民日報》駐外記者約稿,多是無法在《人民日報》上刊出的邊角料話題。在地位和發行量上,不但《參考消息》以數百萬份的發行量讓《環球時報》望塵莫及,就是《青年參考》和《世界新聞報》數十萬份的發行量也讓《環球時報》難望項背。不過,後來者《環球時報》的優勢逐漸開始顯現出來。
  • 環球時報:蔡英文沒意識到臺海局勢發生的最本質變化
    來源:環球時報蔡英文(圖源:《中時電子報》)世界衛生大會本月18日將舉行,臺灣當局削尖了腦袋想鑽進去,然而形勢對他們來說並不妙。美國等8個西方國家以口頭照會形式呼籲世衛組織向臺灣發參會邀請,華盛頓宣稱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有權這樣做。然而世衛方面回應說,該組織總幹事並無這一權力,邀不邀請臺灣要由成員國來決定。臺灣13個小「邦交國」搞了一個提案,要求讓臺灣參會,但它們的數量太少了,世衛的會員國一共有194個。
  • 《環球時報》盤點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一年來,參與採訪和報導這些大事件的《環球時報》記者也見證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年。美國則通過派高官訪臺、派遣軍艦和軍機進入臺灣海峽、年內6次宣布對臺軍售以及通過「臺灣保證法」等手段繼續深度介入臺海關係,使兩岸局勢越發複雜。為討好美國政府,蔡英文當局放開臺灣對美國含瘦肉精豬肉的進口限制,引起民眾強烈不滿。
  • 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環球時報發社評
    環球時報社評:莫張狂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座右銘無論臺海局勢中有多少不確定性,一個最大的確定性是:「陸強臺弱」的趨勢將持續下去,大陸綜合實力變得越來越強不可阻擋,臺灣實力與大陸的差距只會一天天繼續拉大。這一次選舉趕上了美國調整對華戰略、宣布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的變局,蔡英文和民進黨製造「仇中」更加「如魚得水」了。香港發生修例風波後,民進黨當局同樣為了選戰將涉港關注臺灣化,進一步煽動對大陸的各種誤讀。目前臺灣綠營輿論對大陸的妖魔化達到了近年以來的最高峰,那些人描述的大陸和大陸對臺對港政策都荒誕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 《環球時報》這3個事關重大的英語表述錯誤
    如《環球時報》英語版1月5日的Opening new air routes no threat to Taiwan這篇文章,文中的下面表述,還真會讓不了解情況的誤以為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The Taiwan Straits lie off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and the south and north sides of the area
  • 《環球時報》美國版創刊 同時推出中英文版日報
    圖為當地時間2月21日,一名讀者在咖啡店閱讀新出版的環球時報英文版。中新社發 毛建軍 攝  當地時間2月21日,洛杉磯一家印刷廠的工作人員準備將印刷好的報紙運往市場。中國著名媒體環球時報2013年2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國版。這是首家在美國同時推出中英文版日報的中國媒體。中新社發 毛建軍 攝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陳一鳴 報導】《環球時報》2013年2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國版。這是首家在美國同時推出中英文版日報的中國媒體。  《環球時報》美國版的中文版有16版,英文版有24版。
  • 【胡錫進最新透露:中國將制裁訪臺的美國官員及美企】《環球時報...
    【胡錫進最新透露:中國將制裁訪臺的美國官員及美企】《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周二表示,中國將對訪問臺灣的美國高級官員以及與之有聯繫的美國公司實施制裁。胡錫進在他的官方推特上說,那些被制裁的公司將永遠不允許進入中國大陸,任何與他們有聯繫的美國公司將失去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機會。
  • 臺海觀瀾 單挑環球時報,蔡英文當局想幹啥
    她的戰車不但衝媒體而來,而且跨越臺灣海峽,炮口直指北京,要和環球時報單挑。11月3日,臺灣「國安局」發布消息,稱影響臺灣選舉的假新聞來源主要有6個Facebook粉絲團和3個網站。其中3個網站一個在香港,兩個在北京:環球時報的環球網和新華社的新華網。
  • 蔡英文冷漠回應《環球時報》社評 臺灣學者:沒有慈悲心!
    環球時報記者 曲翔宇針對24位罹難陸客25日公祭,蔡英文沒有送輓聯一事,臺灣「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回應稱,如果人家沒來要,而府方送輓聯過去很尷尬。對這一說法,來自兩岸的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均認為「沒有誠意」。
  • 環球時報:緩兵之計
    文|木子 審|樂一 自從臺灣被民進黨當局領導以來可謂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並不是好的方面的變化,而是民進黨當局故意違背「九二共識」,肆意觸及「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明裡暗裡的想要將臺灣地區從中國分割出去。
  • 環球時報英文版:中國人工智慧應用超越美國,領先世界
    1 新智元原創 記者:chen Qingqing翻譯:弗格森【新智元導讀】《環球時報文章指出,本屆大會反映了中國AI崛起,在應用方面已經超越美國。文章特別引用了新智元創始人楊靜在會上發布的《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報告》說明中國AI創業熱潮及成果。但是,文章指出,在原創技術以及機器人製造方面依舊是美國、日本等國家領先。新智元創始人楊靜在會上呼籲,中國AI企業應該聯合起來,共同推進中國AI產業健康發展。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