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全文轉載,以供參考
新年的鐘聲剛剛敲過,美國4個專家代表團就匆忙趕往臺灣。這些高級代表團急匆匆訪臺,任務是什麼,會向臺灣當局傳達什麼信息或「指示」,最為島內各界關注。
四個代表團密集訪臺
率先訪臺的是「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一行5人。這個委員會是美國國會依據2001年《國防授權法案》撥款而成立的,每年6月向國會提出有關臺海安全的機密報告,對美臺軍售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5人行事頗為低調,加上適逢新年假期,所以外界所知不多。代表團於去年12月31日在美國聽取「臺北駐美代表」程建人長達2小時的報告後,1月1日上午啟程飛赴臺灣。抵達臺灣後,代表團迅即展開一系列的活動。1月3日、4日,他們分別與在野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談,1月7日又與陳水扁會面,並與臺「國防部」、「外交部」的官員會談,了解臺灣的「國防需求」、軍事訓練、美臺軍事交流等,甚至也很關心兩岸加入WTO之後的安全事宜。
代表團中有一位「臺灣的朋友」,名叫金德芳,是美國邁阿密大學的教授。1月6日,她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鼓吹說,臺灣與美國之間不僅應分享情報,甚至應該展開聯合軍事演習,「雙方沒有聯合軍事演習,這實在很荒謬」。她甚至說,美臺加強軍事合作當然會觸怒大陸,但「我們不應該太在意」。
緊隨「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之後赴臺的是美國學者訪問團。該團1月6日從美國啟程,成員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和智囊庫蘭德公司等,美國國務院前負責臺灣事務的官員卜道維是成員之一。他們將在臺灣停留一周。
第三個代表團則是「赴臺參加一個研討會」,成員包括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資深副總裁坎貝爾、傳統基金會亞洲部門負責人及國際聯絡部門的負責人等。研討會將於1月11日舉行,全程公開,主題與海洋權益有關。受臺灣當局的邀請,代表團還將參觀臺軍的海軍基地。
第四個訪臺的是大西洋理事會訪問團,已於1月9日深夜抵臺。這個代表團層次很高,領隊是美國陸軍協會終身主席、退役四星上將梅裡特。團員中最受矚目的是前國防部副部長司洛康,他曾主管美國防政策達7年之久,擔任過多項與國家安全有關的要職。他曾聲稱「臺灣軍艦急需現代化」,力主對臺軍售。據悉,訪問團出發前就準備好了討論提綱,在臺灣問題上重彈老調,說什麼「任何使用武力都將有不可估計的後果」。訪臺期間,該團將與臺政要「交換意見」,並將於11日下午與島內學者舉行小範圍的研討會。
美臺軍售最令人關注
4個代表團有的是「赴臺參加學術研討會」,有的是為了「實地了解海峽兩岸關係現狀,以便撰寫相關報告」,但共同之處都與臺軍動向及美臺軍售有關。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有關早期預警雷達的軍售案。
1999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同意出售價值高達10億美元的早期預警雷達給臺灣,親臺分子莫不視之為「一大突破」。然而,臺軍高層及不少「立委」反對購買,認為這代價太大,會影響其它的武器購買項目;此外,這種預警雷達目標太大,有近10層樓高,很容易被鎖定、摧毀。所以,臺灣當局聲稱,「消化現有武器系統才是當務之急」,有意拖延,甚至想取消這項採購。
臺當局的做法引起了一些美方人士的不滿。他們多次警告說,早期預警雷達事關臺灣能否建立起飛彈防禦系統,「臺灣不要誤以為美國會在臺灣遭受攻擊時提供保護傘」;臺灣若取消這項採購,「可能令美國友人不願再積極為臺灣軍購奔走」。警告之餘,他們派遣「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緊急赴臺,直接要求臺「國防部長」伍世文就遠程雷達採購案向他們秘密「匯報」。
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臺灣就算有一萬個毀約的理由,也不敢不看美國的臉色。1月3日下午,「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會見了伍世文。臺「國防部」高層乖乖地表示,早期預警雷達是臺美軍售的既定項目,臺方沒有改變決定的意思。
當然,也有一些美國人向臺灣當局支招。「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成員金德芳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使臺灣取消這項採購案,也相當合理」;臺灣可藉此議題「討價還價,向美方要求最好的預警雷達」。島內有輿論分析認為,這並非金德芳吃裡扒外,而是美國人發出了一個信號:美國可以考慮給臺灣當局一個下臺階的機會。但臺灣媒體還認為,不論結果如何,臺灣都得砸進一大筆冤枉錢,買美國人推銷的所謂「好東西」。
中情局招兵買馬
美國對臺灣實行「政治扶持,軍事控制」的同時,中央情報局也加緊對臺灣進行滲透。
1月3日,臺「國安局」證實,美國中情局企圖高薪收買一名剛自臺「行政院」卸職的官員。臺灣媒體報導說,這名官員從學術界轉入「行政院」工作,曾擔任前「新聞局長」鐘琴的機要秘書,長相斯文,能力不錯,幾個月前離職,後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由於他與一些美國政界官員相當熟悉,因而一抵達美國,就受到中情局的高度注意。中情局官員在一名華人的陪同下,私下拜訪了他,並以支付高額酬金為誘餌,試圖招收他「從事搜集臺灣政府情報的工作」,但被拒絕。
美國對臺從事情報活動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其中,廣為人知的是「中山科學院」「張憲義叛逃事件」。在這起事件中,被中情局收買的工作人員張憲義捅出了臺灣研製核武器的秘密,使臺灣研製核武器的計劃流產。美臺「斷交」後,美國與臺灣仍維持情報合作關係,但並未減緩對臺灣的滲透,在臺灣收買線人的傳聞不斷。臺現任「行政院秘書長」邱義仁就曾被美方「接觸過」,「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更不時被影射「具有中央情報局的影子」。
此次中情局直接滲透到臺灣「政府機構」,顯然非同小可。這名離職官員的同事們心有餘悸,慨嘆說,所謂的「盟友」正在拿臺灣開刀。臺灣輿論認為,中情局收買的對象「竟是政府機要人員」,暴露了美國「隨時掌握臺灣官方動向的強烈企圖」。
臺當局高層雖「相當震驚」,但不敢得罪「大老闆」。「行政院」故意保持低調,只強調「以後會全力防範這類事件發生」。「法務部調查局」強調,該局對中情局在臺人員動向「相當了解」,為中情局工作的臺籍人士並不太多。「外交部發言人」乾脆裝聾作啞,說「從未聽說類似傳聞」。
政治涵義非同尋常
美國高級代表團在特殊時機訪臺,中情局目標直指臺灣當局,其背後透露出的政治涵義自然非同一般。有分析認為,中情局收買臺灣線人是一種看得見的滲透行為,而大批美國代表團訪臺不僅僅有滲透的成分,「控制臺灣」的意味似乎更濃一些。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需要與中國合作反恐,客觀上為中美關係的改善提供了契機;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峰會後,中美合作的趨勢加強。臺灣當局擔心「美國的臺海政策偏向大陸」;此外,兩岸加入WTO後,島內要求「三通」的呼聲趨於高漲,臺灣當局的大陸政策相當被動。
在上述特殊背景下,美國短期內組成4個代表團,尤其是「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這一帶有半官方性質的代表團赴臺,無非是為了表明美國不會改變「以臺制華」的戰略,將一如既往地支持陳水扁當局,從而幫助陳水扁走出「內政、外交、大陸政策」困境。金德芳露骨地聲稱,「臺美間的軍事合作不可能走向條約化」,但雙方實際上有一個「隱形的防衛條約」。不難看出,這些話為陳水扁撐腰壯膽的意味相當濃。
1月底,臺灣「內閣」改組在即,美國對誰能出任新「國防部長」相當關注。美國期待一位了解美國、能與美國配合的人選,也期待一位能「繼續推動軍事改革之人」。自去年9月以來,臺當局調整軍方高層的風聲不斷,下任「部長」人選更是眾說紛紜,美國擔心無法再以「美臺軍事合作」的名義控制臺軍未來走向。一名美國高層到訪者與陳水扁會面時,特別關注文人出任臺灣「國防部長」的可行性,影響臺「國防部長」人選、將美國的意願滲透給臺灣當局的企圖相當明顯。
(自《環球時報》2002年01月10日第一版,作者:《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