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史鑑倡反腐!帶您品讀習近平十大廉政用典

2021-01-07 光明網

  【編者按】「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大賢秉高鑑,公燭無私光。」……有關廉政建設的典故在習近平同志的講話文章中一直被大量引用。這些典故深刻闡釋了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時代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關乎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出發,在全黨掀起了一場雷霆萬鈞的「反腐風暴」,踐行了「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的莊嚴承諾。新時代工作室近期邀請《習近平用典》典故釋義作者、《學習時報》「用典釋義」專欄作者、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楊立新從習近平總書記歷年來的重要講話文章中遴選出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習近平有關黨風廉政建設的新思想新理念的典故10則,以饗讀者。

  【原文】

  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2008年5月13日《領導幹部要認認真真學習老老實實做人 乾乾淨淨幹事》

  ——2003年7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作報告時的插話》(《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第511頁)

  ——1990年3月《從政雜談》(《擺脫貧困》第40頁)

  【出處】

  (南宋)呂本中《官箴》

  【原典】

  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解讀】

  南宋官員呂本中在其所著《官箴》中說:「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認為當官的法則,只有三條,即清廉、謹慎、勤勉。並稱「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意思是,遵守了「清、慎、勤」這三條法則,就可以保住官位,遠離恥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賞識,也可以得到下屬的擁戴。

  「清、慎、勤」 這三字為官之道,被後人稱為「千古不可易」。康熙皇帝曾手書此三字並刻石宣傳,訓示百官,並把「清、慎、勤」作為考核官吏的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黨員幹部的官德修養。2004年任浙江省委書記時,他在《求是》發表《用權講官德交往有原則》一文,指出領導幹部「既要依法用權,又要以德用權,歸根到底用權要講官德」。他引用呂本中《官箴》中的這句話,並加以闡釋:一要「清」,公正廉潔,兩袖清風;二要「慎」,周密考慮,謹言慎行;三要「勤」,勤奮好學,刻苦上進。並提出好幹部的五條標準: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可以說是對「清、慎、勤」的現代解讀。

  【原文】

  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

  ——2006年2月20日,《激濁揚清正字當頭》(《之江新語》)

  ——2006年1月24日《在浙江省委辦公廳系統總結表彰會上的講話》

  【出處】(明末清初)顧炎武《與公肅甥書》

  【原典】

  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吾甥宜三復斯言,不貽譏於後世,則衰朽與有榮施矣。……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而其本在於養廉。

  【解讀】

  顧炎武,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學者。他一生不忘復明大業,堅守民族氣節。此文是顧炎武寫給仕清的外甥徐元文的一封信。顧炎武一生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雖然他與清廷勢不兩立,終身不仕,但他時刻關注著社稷民生,並對外甥苦口婆心,悉心勸導。在信中,顧炎武首先引用《論語》中孔子的話「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告誡徐元文要「以道事君」,如果統治者不聽勸諫,就要辭官而去。他以自己沿途所見以及地方官吏草菅人命的駭人之舉為例,提出:「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而其本在於養廉。」認為要正朝廷必須先正百官,應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旨,而其根本在於培養並保持廉潔的美德。

  2006年1月24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省委辦公廳系統總結表彰會上談到「激濁揚清」時表示,清代思想家顧炎武在《與公肅甥書》中說:「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這就是說,要興國安邦正百官,必須除惡揚善,扶正祛邪,弘揚正氣。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各種深層次矛盾逐漸凸顯,社會利益關係更為複雜,黨員幹部是否能做到正字當頭,一心為民,秉公辦事,更是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存亡。黨員幹部如果能夠做到坦坦蕩蕩、一身正氣,其為官就會以民為本,視民為根,就會保持「利歸天下,譽屬黎民」的淡泊情懷,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造福一方。這樣,國家才會有希望,社稷才能更穩固。相反,黨員幹部如果失去了律己之心,隨波逐流,放縱自己,就會混淆是非,走上邪路,給黨的事業造成危害,使國家陷入「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歷史周期率。

  一個月後,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習近平又發表《激濁揚清正字當頭》一文,再次引用顧炎武的這句話。這足以看出習近平始終保持著修正身、講正氣的為官之道。面對層出不窮的利益誘惑,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堅定立場、摒除私心私慾,不為名利失心,不為權欲薰心,始終保持共產黨人高尚情操,堅守共產黨人精神家園。

  【原文】

  誅一惡則眾惡懼。

  ——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2014年10月16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聽取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關於二〇一四年中央巡視組第二輪巡視情況匯報時的講話》

  【出處】

  (三國吳)陸景《典語》

  【原典】

  夫世之治亂,國之安危,非由他也。俊乂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幹政,則禍亂作。故王者任人,不可不慎也。得人之道,蓋在於敬賢而誅惡也。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昔魯誅少正,佞人變行;燕禮郭隗,群士響至,非其效與?

  【解讀】

  陸景,東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次子,陸機、陸雲之兄。《三國志》稱其「澡身好學,著書數十篇也」。陸景《典語》十卷,《隋書·經籍志》列入儒家類,世已久佚,唐魏徵等所輯《群書治要》存其大概。《典語》給面臨內憂外患的吳國提出治國方略,諷喻吳主孫皓要內修政治,「遠小人,親賢人」,否則亡國不遠。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吳國主上昏庸、小人亂政的局面。

  陸景在《典語》中指出:「俊乂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幹政,則禍亂作。」俊乂(yì):傑出賢能的人才;在官:在職為官。認為國家如起用大批的賢能之士,政治就必然會清明;如果政權被奸佞小人所把持,國家就必然陷於禍亂。因此,「得人之道,蓋在於敬賢而誅惡也。」進而提出「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意思是尊重一位賢士,那麼眾多的賢士就會感到欣慰;誅殺一個惡人,那麼眾多的惡人就會感到恐懼。並舉例論證其效:孔子誅殺少正卯,奸佞之人受到震懾而改變自己的行為;燕國築「黃金臺」禮遇郭隗,天下之士群起響應競相歸附。

  《群書治要》是我國古代治政書籍的選輯,魏徵之所以節錄陸景《典語》,就是因為它對於治國理政既有針對性,又具有普遍的借鑑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黨面臨的最大風險和挑戰是來自黨內的腐敗和不正之風。我們懲治腐敗的決心絲毫不能動搖,懲治這一手始終不能軟。他借用古人「誅一惡則眾惡懼」,彰顯了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嚴肅懲治腐敗的堅定決心。

  【原文】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2014年10月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出處】

  (上古時代)《尚書·周書·旅獒》

  【原典】

  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惟克商,遂通道於九夷八蠻。西旅厎(同「底」)貢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於王。曰: 「……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解讀】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出自《尚書·旅獒》,意思是不注意小事小節方面的修養,到頭來就會傷害大節,釀成終生的遺憾。

  周武王滅商後,天下安定,聲威顯赫,八方來朝。有西蕃進貢一隻名犬,召公奭(shì)擔心武王玩物喪志,便寫了一篇題為《旅獒》的文章進行勸諫,並說出了上面那番警示的話。

  武王聽從了召公的勸告,改弦更張,守住了社稷。然而,歷史上確有玩物喪志乃至喪國的反面案例。據《東周列國志》記載,春秋時,衛懿公特別喜歡仙鶴,整天與鶴為伴,不理朝政,不問民情。他讓鶴乘坐高級豪華的車子,每年耗費大量資財,引起大臣不滿,百姓怨聲載道。公元前659年,北狄來犯,衛懿公命令軍隊前去抵抗。將士們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就讓它去打仗吧!」衛懿公只得親自帶兵出徵,與狄人大戰於滎澤,由於軍心不齊,結果戰敗身死,史稱「好鶴失國」。《東周列國志》作者馮夢龍賦詩嘆道:「曾聞古訓戒禽荒,一鶴誰知便喪邦。滎澤當時遍磷火,可能騎鶴返仙鄉?」首句中的「古訓戒禽荒」,指的就是《尚書·旅獒》的故事。

  2014年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借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的古訓,要求各級幹部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緊緊盯住作風領域出現的新變化新問題,及時跟進相應的對策措施,做到掌握情況不遲鈍、解決問題不拖延、化解矛盾不積壓,誰以身試法就要堅決糾正和查處。務必使黨員、幹部不僅不敢沾染歪風邪氣,而且不能、不想沾染歪風邪氣,使黨的作風全面純潔起來。

  【原文】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

  ——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

  【出處】

  (東漢)荀悅《申鑑·政體》

  【原典】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後身。善禁之,至於不禁,令亦如之。若乃肆情於身,而繩欲於眾,行詐於官,而矜實於民。求己之所有餘,奪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責人之所難,怨之本也。

  【解讀】

  《申鑑》是東漢末年思想家荀悅的政治、哲學論著。「政體」,即為政的要領。在《申鑑·政體》中,荀悅提出:「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後身。」意思是說,善於用禁令治理社會的人,首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後再去要求別人;不善於用禁令治理社會的人,首先要求別人按照禁令去做,然後才要求自己。荀悅以此要求統治者做好道德榜樣,正人先正己,這樣才能令行禁止,才是「善禁」。

  荀悅這一觀點繼承了儒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思想。四百多年後的唐太宗堪稱「善禁」的典範,他說:「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魏徵也對太宗說:「盡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責下。」可見,領導者帶頭用紀律和法律來約束自己,以身作則,既是一種領導方法,也是一種為政之德。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他借「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要求各級領導幹部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說到的就要做到,承諾的就要兌現,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

  【原文】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出處】

  (北宋)蘇軾《範增論》

  【原典】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解讀】

  《範增論》是蘇軾早期的一篇史論文章,收錄在《古文觀止》卷十。文中蘇軾針對陳平用計離間項羽和範增的觀點,翻空出奇,立意新穎地提出:「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他打了個比方,東西總是自身先腐爛,然後蟲子才會寄生,說明事物總是自己先有弱點然後才為外物所侵。指出正是由於項羽生性多疑,聽信讒言,才被敵人利用,從而丟掉了天下。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這條古訓是符合唯物辯證法原理的: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第一位原因,腐敗問題的關鍵在於腐敗者自身道德素養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物質和金錢的誘惑。因此,我們要自重、自省、自警,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

  黨風廉政建設,是廣大幹部群眾始終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借蘇軾「物必先腐,而後蟲生」這句古語指出,「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蕩、政權垮臺,其中貪汙腐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告誡全黨同志,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始終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

  【原文】

  莫用三爺,廢職亡家。

  ——2016年1月12日《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出處】

  (清)汪輝祖《學治臆說·用親不如用友》

  【原典】

  諺曰:莫用三爺,廢職亡家。蓋子為少爺,婿為姑爺,妻兄弟為舅爺也。之三者未必才無可用,第內有蔽聰塞明之方,外有投鼠忌器之慮。威之所行,權輒附焉;權之所附,威更熾焉。任以筆墨,則售承行,鬻差票;任以案牘,則通賄賂,變是非;任以倉庫,則輕出重入,西掩東挪,弊難枚舉。即令總核買辦雜務,其細已甚,亦必至於短髮價值,有玷官聲,故無一而可。事非十分敗壞,不入於耳;迨入於耳,已難措手。以法則傷恩,以恩則壞法。三者相同,而子為尤甚,其見利忘親者無論。意在愛親,而孳孳焉為親計利,勢必陷親於不義,所以危也。

  【解讀】

  「莫用三爺,廢職亡家」是清代流傳甚廣的一句諺語,其中的「三爺」指少爺、姑爺、舅爺,亦即兒子、女婿、妻兄弟。意在告誡為官者,這三種人千萬不可使用,否則會丟官罷職,敗家毀業。

  清代衙門的職員如幕友、長隨等多為私人性任用。他們的聘用,不需經政府的選拔考試,而是憑著與州縣官的特殊私人關係,故「三爺」在衙門任職非常普遍。「三爺」的至親關係容易使其行為失範,有恃無恐,「威之所行,權輒附焉;權之所附,威更熾焉」。他們容易倚仗與官員的這種父子、翁婿、郎舅關係,狐假虎威,胡作非為:「任以筆墨,則售承行,鬻差票;任以案牘,則通賄賂,變是非;任以倉庫,則輕出重入,西掩東挪。」清代乾嘉年間的紹興師爺汪輝祖,一生在州縣做幕僚三四十年,後又當了幾年州縣官吏,親歷目見,深知委用「三爺」之害。他認為這三種人「未必才無可用」,但為官者決不可將其倚為心腹,委以重任,因為這些人「內有蔽聰塞明之方,外有投鼠忌器之慮」,致使「事非十分敗壞,不入於耳;迨入於耳,已難措手」 。故大聲疾呼革除這一積弊。

  在十八屆中紀委六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清代這則諺語,並痛心地指出:「從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件看,家風敗壞往往是領導幹部走向嚴重違紀違法的重要原因。」為此,他要求每一位領導幹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時,嚴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

  【原文】

  公生明,廉生威。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出處】

  (明)年富《官箴》刻石

  【原典】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解讀】

  據考證,《官箴》之言最早出自明初學者曹端之口,後山東巡撫年富對其詞句稍作改動,增加了「公生明,廉生威」,並用恭楷書寫,作為自己的為官座右銘。

  年富(1395—1464年),歷事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景泰帝和明憲宗五朝,先後在地方和中央部門任職。他無論到哪裡,都能清廉剛正,始終不渝,從而成為一代名臣。弘治十四年(1501年),泰安知州顧景祥將《官箴》刻碑立於泰安府衙,以儆官員。清乾隆年間,泰安知府顏希深將其作為顏氏家訓傳諸後代。後顏氏祖孫三代嚴格遵守《官箴》,連出四個督撫。他們每履新職都攜碑上任,以警戒自己。

  這三十六字《官箴》,可謂字字警策,句句藥石。它詮釋為官之本最重要的莫過於兩點:一是公;二是廉。其意為:下屬敬畏我,不在於我是否嚴厲而在於我是否廉潔;百姓信服我,不在於我是否有才幹而在於我辦事是否公正。公正則百姓不敢輕慢,廉潔則下屬不敢欺矇。處事公正才能明辨是非,做人廉潔才能樹立權威。

  公權本姓公,用權當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公生明,廉生威」,不僅是對政法幹部提出的要求,更是對全黨同志的殷殷囑託。公正廉潔是為政者應具備的基本品德,這兩點說起來簡單,真正做到卻並不容易。要扭住職業良知、堅守法治、制度約束、公開運行等環節,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常抓不懈。

  【原文】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2016年1月12日《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出處】

  (唐)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原典】

  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解讀】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是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杜甫由閬州回成都途中所作的組詩,此為第四首。詩題中的「嚴鄭公」,即杜甫的好友嚴武,曾以軍功被封為鄭國公。762年,因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在成都叛亂,杜甫曾一度離開成都草堂,避難於梓州、閬州等地。764年2月,嚴武再度出任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來信邀請杜甫,詩人決定重返成都。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為該詩的頷聯。「新松」指詩人在成都草堂前培植的四株小松樹,詩人在後來回到成都所作的《四松》詩中有這樣的描述:「四松初移時,大抵三尺強。別來忽三載,離立如人長。」詩人希望它們迅速長成千尺高樹,在它們身上傾注著熾熱的愛。而那些到處侵蔓、妨礙新松生長的「惡竹」,詩人則深惡痛絕,認為縱有萬竿也要斬除。

  對於這兩句詩,前人多認為不僅是寫松、竹,而是另有寓意。詩人喜愛松樹是因其峻秀挺拔,不隨世而變;詩人痛恨惡竹,是因其隨處亂生,肆意鑽營。「千尺」「萬竿」均為誇張之語,非如此不足以表達詩人強烈的愛憎。故清人楊倫在《杜詩鏡銓》旁註曰: 「兼寓扶善疾惡意。」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亦認為 「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 。詩人身處亂世,深感國之幹才難為社會所用,而各種醜惡勢力競相粉墨登場,彈冠相慶。詩人由此感慨系之,愛憎之情不覺溢於言表。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詩句,表明了黨中央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決心。他要求持之以恆糾正「四風」,要咬住「常」「長」二字,經常抓、深入抓、持久抓。除惡務盡,決不允許出現反彈、回潮。

  【原文】

  大賢秉高鑑,公燭無私光。

  ——2018年3月1日《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出處】

  (唐)孟郊《上達奚舍人》

  【原典】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風霜。

  貧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腸。

  萬俗皆走圓,一身猶學方。

  常恐眾毀至,春葉成秋黃。

  大賢秉高鑑,公燭無私光。

  暗室曉未及,幽行涕空行。

  【解讀】

  《上達奚舍人》是唐代詩人孟郊用五言古體寫的一首幹謁詩。達奚,為複姓;舍人,為官職。幹謁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於現在的自薦信。孟郊一生命運多舛,仕途坎坷,故希望通過向達奚舍人呈獻詩文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抱負,以求引薦。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風霜」,首二句點出詩人所在的洛陽北邙山的自然環境,側面烘託出詩人內心的孤寂和愁苦。「貧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腸」,坎,險也。《易經》坎卦為二坎相重,「重坎」喻險上加險,險阻重重。此二句寫出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萬俗皆走圓,一身猶學方」,走圓,指趨尚圓滑。世人都紛紛處世圓滑,而自己仍一身方正,不隨俗流。「常恐眾毀至,春葉成秋黃。」詩人抱道不移,然而出離世俗,難免要陷入仕途失意、遭讒被棄的窘境。「大賢秉高鑑,公燭無私光」,大賢,指達奚舍人。大賢正大光明如明鏡高懸,公燭普照大地並無私偏。最後兩句「暗室曉未及,幽行涕空行」與前文呼應,再次寫出自己的窘困處境。

  關於「公燭無私光」,據南宋詩人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有位李姓博州太守為官極其廉潔,公私分明。一天晚上,突然收到京城一位上司的來信,他連忙吩咐公差點亮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讓公差趕緊吹滅官家的蠟燭,把自家的蠟燭點上。原來,那封信的後半部談的是其在京家屬的近況,故而「公燭之下,不展家書」。

  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用「大賢秉高鑑,公燭無私光」高度讚揚周恩來同志心底無私、天下為公的高尚人格,指出周恩來同志是嚴於律己、清正廉潔的傑出楷模,並號召全黨同志要向周恩來同志學習,牢記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自覺接受監督,拒腐蝕、永不沾,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共產黨人。(楊立新)

[ 責編:鄭芳芳 ]

相關焦點

  • 帶您品讀習近平十大人才用典
    昭昭史鑑倡反腐!帶您品讀習近平十大廉政用典【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為此,新時代工作室近期邀請《習近平用典》典故釋義作者、《學習時報》「用典釋義」專欄作者、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楊立新從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文章中遴選出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習近平人才思想的典故10則,以饗讀者。
  • "習近平用典"出版:"論語"引用最多 最青睞蘇軾
    □本報記者劉瑛 通訊員錢政安  歷時一年編寫、校訂工作,國內第一本聚焦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書籍——《習近平用典》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公開發行。該書3日晚經央視新聞聯播推薦後引起廣泛關注,記者第一時間電話聯繫到該書責任編輯之一曹騰進行採訪,了解到該書出版背後的諸多細節。
  • 楊立新:習近平的用典藝術
    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文章中引用的典故查找原典、加注釋義,我深深 地感到,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取精用宏、驅遣自如,在古典和現代之間自由穿行、遊刃有餘,所引典故體系完備、脈絡分明,充分發掘了中國傳統文化 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揭示並彰顯了包孕其中的時代精神。 習近平善於用典,精於用典,堪稱用典大家。其用典範圍之廣、數量之大、頻率之高,在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中非常突出。
  • ...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九集)惡竹應須斬萬竿
    《惡竹應須斬萬竿》以廉政為主題,從總書記使用過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等典故出發,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重要思想;從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築三個方面,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和反腐敗鬥爭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現了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
  • 博通經史 精釋用典——讀《習近平用典》一書的典故釋義
    最近,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的《習近平用典》一書甫一面世,即好評如潮,首印30萬冊不盈月即預售完畢。該書的典故釋義作者楊立新是我多年的摯友,蒙他惠賜一冊,乘興翻閱, 不由讚嘆他所下功夫之深, 對總書記所用典故詮釋之精,忍不住拍案叫絕。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九集)惡竹應須斬...
    《惡竹應須斬萬竿》以廉政為主題,從總書記使用過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等典故出發,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重要思想;從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築三個方面,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和反腐敗鬥爭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現了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
  • 從《習近平用典》 中汲取精神力量
    原標題:從 《習近平用典》 中汲取精神力量   近讀《習近平用典》一書,我不僅深刻地體會到習近平用典的精妙意境,更深刻地體會到習近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強烈文化自信。
  • 《習近平用典》亮相法蘭克福 英專家:引人入勝
    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用典》一書,在這充滿中華古韻的氛圍中亮相書展。  這本書從習近平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其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並對這些古典名句的釋義和習近平引述所賦予的現實意義加以解讀。其古樸素雅的裝幀設計,與展臺淡雅的風格相互輝映,引得不少參觀者駐足翻閱。
  • 習近平反腐論述裡的大白話
    習近平反腐論述裡的大白話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善於用大白話、大實話和群眾語言深入淺出、解惑釋疑;善於用聊天式、談心式的語氣娓娓道來、觸及心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表了多次重要講話,形成了其獨特的富有個性化的語言風格,充滿了語言魅力。這些講話讓大家想聽、愛聽、願聽,往往覺得很過癮、很解渴、很興奮,常常有撥雲見日、豁然開朗和醍醐灌頂之感。
  • 習近平反腐論述裡引用的古典名句:修身篇
    【學習路上按】今年年初,由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論述摘編》一書在全國出版發行。全書共分9個專題,收入216段論述,摘自習近平同志40多篇重要文獻。
  • 典故的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後
    這些華章佳句,又和習近平總書記樸素的大眾化的語言鮮活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實現了讓古籍裡的文字活了起來。   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播出的系列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共分12期,每期節目確立一個主題,邀請一位思想解讀人,一位經典釋義人,和大家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論述當中的用典。
  • 2020總書記十大用典|決勝全面小康篇
    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一次異常嚴峻的大考,經歷過無數次驚濤駭浪的中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忠誠擔當、攻堅克難、奮勇前進,在「十三五」收官之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播音部主任、主持人康輝:建構新型話語體系的典範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體現了對建構新型話語體系的率先垂範,而《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系列節目可以說是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用典》的一個視覺化、影像化版本。
  • 濟南市:「學習強國」「學習達人」薛在銀學習《習近平用典》書法...
    1月15日上午,由山東省濟南市委宣傳部、山東省圖書館學會、山東省濟南市委講師團、「學習強國」濟南工作專班聯合主辦的「學習強國」「學習達人」薛在銀學習《習近平用典》書法作品巡迴展在山東省圖書館舉行。展出的書法作品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吸引了眾多書法愛好者前來觀展。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引發社會點讚
    最近看完《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九集《惡竹應須斬萬竿》,他熱情點讚。這一集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重要思想。節目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從人才選用、人才培養、人才任用三個角度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才觀。作為新疆阿克陶縣克孜勒陶鄉塔爾開其克村第一書記,48歲的王韶輝說,這一集對基層黨員幹部很有啟發。「愛國家、有理想、肯實幹、能創新、敢擔當正是我們選用人才的標準。選出的人才需要在忙碌的村務實踐中打磨、鍛鍊。」
  • 品讀習近平講話中的詩中「花」「花」之喻
    善用比喻、善於用典、善講故事,這些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的鮮明特點。在這春暖花開之際,黨建網微平臺帶您一起品讀總書記講話中的詩中「花」、「花」之喻。   ——2017年3月8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 《習近平用典》敬民篇
    從「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到打掉橫亙在黨和群眾之間的無形之牆,增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習近平總書記履新之始就將「人民」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在「敬民」的話語坐標下,強調親民有真感情、愛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
  • 《習近平用典》立德篇
    在系列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同志也一再強調政德問題,認為治黨治國之要,在於「築起思想道德和黨紀國法兩道防線」。 對於新時期領導幹部,什麼是「德」?2011年12月在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提出,領導幹部加強思想政治修養,要善於辨別、正確處理四組關係——是與非、公與私、真與假、實與虛。
  • 習近平十大反腐警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由此可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腐敗零容忍的態度和決心,這也讓廣大人民群眾對懲治腐敗充滿期待和信心。兩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對反腐敗工作發表了重要論述,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從中摘出部分話語,讓您再次聆聽這些振聾發聵的聲音,以此警醒於心,以廉自省。
  • 習近平講故事
    《習近平講故事》一書,共收入109則故事,分為對內篇和對外篇。對內篇包括廉政、品格、勵志、治理等;對外篇側重於人民友好、國家交往、文化融通、歷史情感等。每則故事在引用原文之外,還配有「延伸閱讀」,用以豐富故事細節,還原故事語境,讓讀者更好地體悟故事背後的改革發展之道、大國外交之道、修身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