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雲岡石窟紋飾全集》出版協議在青...

2020-12-13 瀟湘晨報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雲岡石窟紋飾全集》出版協議在青籤約大眾日報記者 薄克國

2020-12-12 11:43:55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12月11日,《雲岡石窟紋飾全集》出版協議籤約儀式在青島出版集團舉行。

青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為達表示,《雲岡石窟紋飾全集》是青島出版集團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再度合作,將推動雲岡學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為展示中華文明獨特魅力、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建設新時期的新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介紹,雲岡石窟的紋飾是一個特殊時期文化的集大成,是高光時刻而非一段長期歷史發展的積累,是重要的基礎資料,是雲岡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值得我們對其進行系統、全面的梳理和研究。通過編撰出版這套紋飾圖像圖書,我們認真研究雲岡石窟的造像和紋飾藝術,認真做好基礎研究工作。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說,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雲岡石窟紋飾全集》是對雲岡石窟紋飾的研究,將填補雲岡石窟研究的空白。

《雲岡石窟紋飾全集》規劃十卷本,內容分別為概覽卷、佛造像卷、冠飾佩飾卷、伎樂飛天卷、平棊藻井卷、明窗門樓卷、龕型裝飾卷、塔柱裝飾卷、佛教故事卷、邊飾卷。

《雲岡石窟紋飾全集》是《雲岡石窟全集》的進一步分類研究,是「雲岡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旨在讓更多的人全面、系統地了解雲岡石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對培育、鞏固和發展文化自信,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薄克國 通訊員 吳愛瑋 報導)

責任編輯: 王菁華 李忠運

【來源:大眾報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雲岡學」走向成熟,《雲岡石窟全集》出版是標誌
    20卷《雲岡石窟全集》出版了,雲岡人揚眉吐氣了一把,都為這項「爭氣工程」歡欣雀躍。在這套全集背後,還有一位幕後功臣,他叫李爾山,是大同市的文化名人。正是因為他的牽線,讓雲岡人有了「圓夢」的機會。提起這段特殊的緣分,李爾山說道:「我非雲岡人,但是雲岡友,為能與全集有這份因緣而深感快慰。有道是:雖無西廂月下福,樂做紅娘也由衷。」
  • 《雲岡石窟全集》出版 首次全方位為雲岡石窟「立檔」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雲岡石窟全集》已由青島出版社出版。這項浩大的出版工程歷時近7年,共20卷,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身,編號洞窟45個,全景式展現了雲岡石窟的文化特色與藝術精華。
  • 影像譜系資料《雲岡石窟全集》出版 迄今最為完整和權威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文化遺產學系教授鄭巖、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慶偉等一眾專家、學者就《雲岡石窟全集》的出版意義和學術價值進行了研討與交流。張焯表示,《雲岡石窟全集》在學術價值上完全超越了日本,超越了日本學者出版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那套《雲岡石窟》。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別樣的胡風樂舞  雲岡石窟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頗具西來樣式,胡風胡韻較為濃鬱,而中晚期的石窟造像又引領了中華佛教藝術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風尚。如今,它以恢宏的皇家氣勢、自然的園林生態和優雅的文化環境,成為海內外遊客的禮讚聖地。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到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體驗佛教石窟魅力 感受傳統文化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歷代開鑿修建,遺存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石頭千年、萬年也不會腐蝕、消亡,古代西方人用大理石修建,心理或者文化追求建築的不朽和保存。而中國人古代習慣土木建築,木結構偏多,所以得以留存的明代以前建築極其稀有。能留下來的大多可能就是石雕、石刻,大同雲岡石窟,是中國罕見地保存完好的大型石雕建築群,也是久負盛名。
  • 雲岡石窟研究院向山西大同大學捐贈《雲岡石窟全集》
    12月21日下午,大同市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主持編撰的《雲岡石窟全集》藏書捐贈儀式暨學術交流講座在山西大同大學舉行。 捐贈儀式上,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張焯代表大同市雲岡石窟研究院捐贈《雲岡石窟全集》藏書,山西大同大學黨委書記弓永華代表學校接受藏書。
  • 雲岡石窟丨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在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之際,清華師生重走梁思成、林徽因曾走過的古建築考察之路,近日,他們來到雲岡石窟,通過「人文清華」講壇網絡直播,將雲岡石窟之美分享給更多的人。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將近1600年。現存45個主要洞窟、209個附屬洞窟、1100多個佛龕、18000餘平方米雕刻面積,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
  • 3D石窟 走出雲岡(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盧紹慶攝 核心閱讀浙江大學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合作,歷時3年多,製作了雲岡石窟第十二窟的可移動3D列印複製版本,目前在浙江大學落成開放。這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到不可移動文物的宏大風貌,也讓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及傳承利用邁出了重要一步。進入「雲岡石窟第十二窟」,雕刻精美、意蘊宏大的造像,讓人震撼。
  •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打造傳統文化建設系列品牌活動
    今年4月以來,圖書館依託「凌水書屋」的空間優勢和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積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打造傳統文化建設系列品牌活動,以系列講座、吟詠競賽、互動體驗、線上展覽等形式展示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深度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促進了大工校園內傳統文化建設系統化、品牌化。
  • 這就是雲岡石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多元文化的融合成為了琳琅滿目的線條與雕飾雲岡石窟石刻。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早期的曇曜五窟造像作風勁健質樸技藝上承漢代的優秀傳統也吸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中期石窟富麗堂皇
  • 國際博物館日,雲岡石窟大佛「走」到北京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雲岡石窟的大佛「走」到北京建築大學的實驗室,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和北京建築大學副校長李愛群聯手雲端揭秘,大佛「動」起來的秘密。眾所周知,雲岡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是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 而18窟是雲岡石窟規模最大、最複雜,藝術價值極高的一窟,石窟整體高度近20米。
  • 雲岡石窟:穿越千年的微笑
    雲岡石窟規模宏大,石窟內的造像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石刻技藝精湛,是中國佛教藝術的至高創作,也代表了世界雕刻藝術的頂級水平。1961年3月,雲岡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雲岡石窟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 主播為您讀報|雲岡石窟:東方佛教的第一聖地
    考察調研習近平總書記5月11日赴山西考察調研,前往雲岡石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11日傍晚時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習近平走進洞窟仔細察看雕塑、壁畫,詳細詢問石窟開鑿歷史、藝術風格、文物保護等情況。
  • 山西省大同市城市標誌:雲岡石窟
    石窟依山開鑿,規模恢弘、氣勢雄渾,東西綿延約1公裡,窟區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三區。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釐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1000餘尊。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範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
  • 雲岡石窟講解
    雲岡石窟講解 地圖導航 大小: 10.19MB
  • 雲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這次穿越時空的歷史講述,旨在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傳承前輩的學術精神,重新發現中國古建築的壯麗和輝煌,解鎖其中的傳統文化密碼。本期講述的,正是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作為北魏建築、雕刻藝術的傑出代表,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是一部有著1560年歷史的「石頭的史書」,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成員考察雲岡石窟時發現,雖然不斷有外來建築、雕刻文化的輸入,但云岡石窟的建造證明「中國建築數千年來一直保有獨立性」,體現了中國古代匠師善於選擇、消化和吸收外來影響的文化自信。
  • 雲岡石窟
    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這是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完成的世界首個可拆卸3D列印數位化石窟,雙方希望這個石窟未來能走向全球巡展。 第一個等比例3D列印的石窟,是2017年在青島城市傳媒集團廣場永久落地的第三窟。
  • 雲岡石窟進行日常保養
    本文轉自【中新網】;  5月13日,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第11—13窟的維護保養工作,針對粉塵、裂隙、空鼓、分離等問題進行有效治理。2015年開始,雲岡石窟保護工作的重點由搶救性保護轉向預防性保護、研究性保護。
  • 遊山西·讀歷史 | 1500年前的「混血兒」雲岡石窟,拍了拍你
    雲岡石窟露天大佛  「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時這樣說。跟隨著總書記的腳步,9月24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協辦的「遊山西 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長城線採訪團,來到有「中國雕塑的長城」之稱的雲岡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