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國家之一。這既應歸功於德國完備、詳盡的環境立法,更應歸功於德國對環境教育的重視。 |
一、環境教育理念:注重情感與實踐
人的環境素養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它不僅包括環境知識和技能,還包括環境意識和價值觀。而這種環境意識和價值觀來自人們自幼對環境問題的深切感受。德國環境教育學者賴納·多拉瑟(RainerDollase)指出,環境教育「情感基礎第一,不是認知第一」1。早先德國教育界認為「人們掌握環境知識才會保護環境」,後來才發現真正的原因是「人們熱愛環境才會保護環境」。
針對幼兒這一特殊的教育對象,德國幼兒園注重把幼兒情感目標放在首位,認為只有讓幼兒到環境中去認識自然,感受自然,欣賞自然的美,才能使他們真正熱愛自然,關心環境。
在德國的幼兒園裡,沒有大、中、小班的區分,所有的幼稚園不分公立還是私立的,全部採用混齡編班的體制。德國的幼教界一致認為,幼兒在混齡的班級裡更有利於成長,這樣孩子可以熟悉各種社會行為,而且能夠培養孩子互助友愛的品質。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時代裡,混齡編班能夠讓孩子體會到大家庭中兄弟姊妹一起成長的感覺,也使孩子懂得禮讓,懂得分享,使孩子們相處更加的融洽、和諧。(德國幼稚園不以認知教育為主要的教育目標,所以混齡編班不至於影響課程的安排。)
在德國大部分的幼稚園只提供半天班。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更加充分,使孩子真正體會到親子的樂趣。德國幼教界非常強調親職教育,並認為它是無法通過幼稚園教育來取代的。鑑於此,幼稚園儘量只提供半天班,只有少數的幼稚園提供全天班,幫助那些因是單親家庭、或雙親均為大學生、亦或父母正在接受職業訓練家庭照顧和教育幼兒。一般家中有0~3歲幼兒的父親或母親可以向所屬工作單位申請長達三年的教育假,留職停薪,而政府在此段時間內每月發給父母教育津貼,因此在德國收0~3歲幼兒的託兒所數量並不多。有3~6歲幼兒的家庭通常父母親中會有一方只上半天班,所以讀半天班的幼兒下午可以在家中接受家庭教育。在這種福利體系下,德國的幼稚園只要提供半天班即可滿足大部分家長的需要。……家庭氣氛與寶寶心理健康
德國環境教育協會和教師培訓中心赫爾曼教授通過研究發現,更多地傳授知識並不一定意味著行為的改變,而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幼兒參與實際行動。德國的幼兒園顯然十分強調這一點,如他們讓孩子們去野外觀察動植物,學習種植莊稼,自己動手改變幼兒園面貌,布置活動室,從中慢慢積累與環境共處的經驗,為形成良好的環境素養打好基礎。
(責任編輯:韓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