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發現一個奇特卻令人深思的現象,那就是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德國人獲得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面對這種現象,我們不禁好奇,培養出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德國,他們的幼兒園教育是怎麼樣的呢?通過來自悠悠媽,一位來自德國,研究幼兒教育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混血兒母親,對孩子在德國幼兒園生活學習的分享和記錄,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於國內的幼兒園文化。
區別於中國父母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教育觀念,德國的幼兒園卻根本不怕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國家會立法,禁止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因為德國的家長老師們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就應該做相應的事情。所以德國的幼兒園,孩子們最大的任務可能就是一個字——玩,而就是因為這樣,德國的孩子們從來都沒有吵著、哭著、鬧著不願意上幼兒園。
反觀中國的大多數父母們,大家都很怕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母親在懷孕期間就已經開始給肚裡的寶寶進行胎教,出生後就會讓孩子上各種早教班,等到孩子上學後又會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總之每一步都生怕落下了。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也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德國幼兒園不教孩子「知識」,那孩子在幼兒園學什麼呢?
在德國,不論孩子多大,只要上了幼兒園,那麼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做,吃飯、穿衣、上廁所等事情,都是自己來完成。
老師還會教孩子養成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用餐時的用餐禮儀,餐後自己收拾餐具,玩完玩具要整理收納等。
這些好習慣都是能夠伴隨孩子一生的,就像曾經我在餐廳就見過一個德國的小朋友,他想要使用媽媽的刀叉時,都會事先詢問媽媽的意見;不僅如此,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還會教他們無論幹什麼都要提前打招呼。
當我們糾結著該給孩子學什麼知識報什麼特長班時,德國幼兒園的孩子卻正在消防局、警察局參觀,他們在那裡學習著如何預防、報警、躲避火災等技能,他們還會去市政府認識市長。老師們會帶著孩子們去自由市場,在那裡教會孩子如何在自由市場裡買東西。
並且在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要學會坐有軌電車,記住回家的路,在幼兒園這3年的時間裡,孩子們幾乎學到了以後生活在世界上大多數的技能,而正是因為這些生活技能的具備,孩子們不僅動手能力越來越強,而且還會自己制定規劃。
除了一些生活中最基本的常識,老師們還會帶著孩子去花圃、果園等地,學習種植和採摘;小朋友們還會跟著老師去圖書館,學習如何借書和還書;同時老師們還會領著孩子去看馬戲、歌劇、魔術,從而豐富孩子的見識。
再來看國內的幼兒園,小朋友是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社會生活的,我們總是認為這些技能長大了自然就會了,孩子應該多學點知識,為上小學打好基礎才是正道,卻不知我們在孩子在適應社會這一步就已經輸掉了。
看似德國幼兒園那麼自由散漫,沒有老師的嚴厲管教,會讓人擔心,出來的孩子能懂得遵守規則和自律嗎?然而事實是德國人恰恰是世界上最遵守規則、視規則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民族!
德國老師在引導孩子遵守規則時會採用言傳身教以及長期薰陶等方法,而規則的制定也都很人性化,吻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老師們會給孩子講一些基本的社會規則,例如:不能夠打人、不能大聲說話、要懂禮貌、不浪費水,耐心排隊不插隊,能傾聽完別人講話再發表意見等等。他們的規則意識布滿了生活的很多細節,在德國的公共場所,很少會見到大吵大鬧的孩子,大多數的孩子都會去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去看書,而這也與從小的教育脫離不開。但如果有孩子違反了這些規則,那麼他將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
悠悠媽就曾親眼見過,一個淘氣的小男孩,在吃飯中途跑出去玩耍,過後又回來接著吃,老師直接把飯拿過來倒掉,並告訴孩子,如果從餐桌下去就意味著,已經吃飽了,就不可以過後再接著吃,這其實就是培養了,不可以邊玩邊吃飯的規則。
還有一次是在接悠悠放學時,看到孩子們冬天戶外活動時,有的不穿外套,有的不帶帽子圍巾。德國老師給出的答覆是「我們都會反覆提醒孩子穿衣戴帽,但如果孩子堅決拒絕的話,那也只能隨他,覺得冷了自然會戴。三歲以下的孩子如果拒絕戴帽子,那就只能在室內玩耍,選擇戴帽子還是呆在室內,由孩子來決定。」
德國人面對孩子行為時反覆強調的態度,翻譯成中文就是「後果教育」,也就是行為本身的後果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無需外部的懲罰和強迫。沒有強迫沒有過多的說教,尊重孩子的選擇,哪怕是錯誤的,讓孩子自己從行為的後果中領悟教訓,這樣孩子才能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德國幼兒園每天就是玩,那孩子們怎麼學東西呢,他們有沒有上課呢?
答案是孩子們在幼兒園肯定是學東西的,只不過區別國內的認字,算數,拼音,音樂、美術、舞蹈等。
德國幼兒園裡沒有統一的課程,老師只是起到引導和陪伴的作用,比如有的老師會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有的給孩子講故事,孩子和老師零星分布在教師不同功能區,孩子想要參與哪一組都由自己選擇。
孩子在與人、物品和周圍環境的互動中不斷學習和積累經驗,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孩子學到了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培養了氣質和情感感知的能力。通過所謂的「玩」,激發了孩子探索知識的興趣,通過「玩」,學會了協作,溝通,以及規則意識的養成
德國幼兒園的老師很注重孩子們各種遊戲活動的參與,以及手工製作的練習,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孩子認真聽課的習慣,也能夠讓孩子的專注力得到提升。
作為一個擁有眾多「諾貝爾獎」的國家,德國幼兒園還很注重科學素養的培育。孩子從小就在幼兒園開始接觸大量的科學知識,其中包含了很多豐富的科學內容,生命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德國目前的森林幼兒園大約有1500多家,幼兒園會組織孩子們走進大自然,與樹木、昆蟲、小動物們為伴,感受探索大自然的樂趣。
德國老師還會引導孩子通過閱讀一些科普類的書籍來增長知識,也會通過實踐課來增長知識,幼兒園也會通過遊戲活動培養孩子對科學的探索欲和興趣。這也許就是德國培養出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之一吧!
德國小朋友在幼兒園學到的東西都是很難量化的,但是卻是影響孩子一生的軟實力。除去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他們學到了教養、待人接物、好習慣、生存技能、同理心、社交和關愛別人。這些能力都是通過書本知識教育難以習得的,德國老師用自身的行為影響著孩子,靠無處不在的隱形教育滋潤著孩子心靈的成長,讓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才是德國幼兒園真正的厲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