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上廁所尷尬事:農村廁所太簡陋,農民隱私意識不強!

2020-12-24 鄉下的小農民

農村上廁所尷尬事:農村廁所太簡陋,農民隱私意識不強!

農村廁所如何保護隱私?這個問題在農村確實存在,但這些年來已經好多了。現在鄉下幾乎每戶人家都是兩層的小房子,年輕人一般喜歡把廁所建在房子裡,隱私問題比過去更加注重。

鄉村廁所如何保護隱私?

在過去,許多農村的廁所都被放置在院子裡或建在四合院的牆外。主要原因是農村沒有下水道,廁所的氣味非常大,所以一般都建在與他們居住的房屋稍有距離的地方,這可以將氣味降到最低,收集肥料是一種很好的農業肥料,然而這也表明,農民對自己的隱私保護意識不是很強。

記得在小時候的時候在村子裡經常會有人拉這一個大油桶罐子,然後帶一個長柄的木勺。勺子是用搪瓷碗製作的。他們進了村子,玩耍的孩子們迅速散開,因為這是專門挖大糞的,現在已經很多年沒有見過做這種生意的農村人了。

過去,在老家那邊的廁所一般都很簡單,有些廁所沒有屋頂,是露天的額,最重要的是男女不分,這就是為什麼它尷尬。那時,我們的廁所就在後院外面。後院外面是一個無人居住的宅基地,上面種了樹。廁所看起來還算隱藏,廁所開始的時候上面什麼都沒有,和露天的差不多,後來蓋上了破的石棉瓦,終於才算有點像個隱蔽的廁所了。

然而,經常有村民借廁所的情況。記得又一次鬧肚子,衝進廁所,卻發現廁所裡有個阿姨,卻一臉尷尬地回到家裡,等了很久也不敢上廁所,總是擔心別人沒有離開。後來,每次上廁所,都有陰影了。總是走路帶聲,或者假裝清清嗓子,這樣裡面的人就能聽到。

但現在這種農村廁所已經非常少見,現在每個人家裡都有專門的化糞池,很多人的廁所都是在新房子裡建的,和城裡的浴室沒有什麼區別。隱私受到了自然的保護,而且比過去乾淨得多,關鍵的一點是方便,不像以前晚上上廁所帶手電筒,不敢踩到錯誤的地方。有些廁所仍建於庭院內或庭院外,但也有一些專門按在門上,門上有螺栓以保護隱私。男女之間也有特殊的區別,像過去那樣的破舊廁所現在在農村已經很少見了。

至於朋友說鄰居總是上自家的廁所,個人認為還是比較棘手的,否則把自己家的廁所的門鎖上,確實有這樣的人,但是鄰居之間的感情可能會受到影響,否則廁所在院子裡重建,大概鄰居不會去你家用廁所。

相關焦點

  • 農村廁所改造,新廁所卻成擺設,農民說出原因,句句在理!
    當時的廁所改造主要是將原有的旱廁改成衝水廁所,按照相關的政策措施,由相關部門提供化糞池以及部分的安裝材料,村民在自己添加一部分人工費用,實現廁所的改造升級。當時我們家改造的時候除去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以外,自己家裡還花了將近3000塊錢。我們都知道過去農村廁所比較簡陋,甚至很多廁所的環境衛生情況特別差,容易滋生細菌蒼蠅,蚊子,對環境也有一些不利的影響。
  • 農村廁所改造後,為何農民卻當成了「儲物間」,農民:不實用!
    劉阿姨帶大家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今天要分享的話題是:農村廁所改造後,為何農民卻當成了「儲物間」,農民:不實用!作者:劉阿姨【首發百家、原創獨家作品】插圖:由圖庫提供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但在農村除了養殖場會散發出令人難聞的臭味之外,還有一類現象,那就是農村現在依然還存在著很多簡單的露天廁所,這些廁所設施簡陋,而且一到炎熱夏季的時候,更是臭氧燻天,還會滋生出很多蟲害。小廁所、大民生,為此國家也出臺了廁所改造計劃。計劃用幾年的時間,升級農村的廁所,在農村也掀起了一股廁所革命。
  • 以前的農村廁所發生過哪些尷尬事?親歷者:「拉粑粑」要打傘
    以前的農村廁所不叫廁所,它有個專用名詞叫「茅廁」(注意:不讀mao ce,讀mao si),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我家也有一個,而且使用至今。你別說,就是這種簡陋的農村茅廁,確實發生過很多尷尬的事情。首先介紹下我們這裡的農村茅廁基本構造。
  • 農村廁所「大改造」,冬天如廁不怕凍!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60%
    昨天(19日)是第八個世界廁所日。廁所問題看似小事情,背後卻是「大民生」。隨著「廁所革命」的深入推進,近年來我國農村廁所質量、設計應用、如廁文明等方面不斷進步,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冬天去外面上廁所,一來一回都『凍透』了。而且通往廁所的路覆蓋著冰雪,要打著手電筒小心翼翼地走,生怕摔倒。」北紅村村民田美蘭說,此前,在冬夜裡,小便就在室內用泔水桶解決,不僅尷尬還不衛生;大便時就得去室外旱廁,旱廁四處漏風,如廁時需要「速戰速決」。
  • 農村廁所:不該被忽略的角落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手機讀報  廁所看似事小,卻關係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和基本生活質量  在我省大部分農村,廁所是最髒的地方,也是腸道傳染病流行隱患最突出的地方。有關部門一直提倡農村新建、改建無害化衛生廁所,但農村改廁一直是農村環境衛生工作這個難點中的難點。
  • 吉林:農民告別「土坑」用坐便 農村「廁所革命」暖民心
    新華社長春11月30日電  題:吉林:農民告別「土坑」用坐便 農村「廁所革命」暖民心  新華社記者郭翔、高楠  嶄新的坐便、潔淨的瓷磚、暖黃色的集成吊頂……吉林省吉林市江密峰鎮西三家子村村民姚青山去年底用上了與城市公寓一樣的室內水衝廁所,「咱農民冬天上廁所再也不用穿上棉襖在室外挨凍了
  • 「廁所革命」深入推進!截至去年底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六成
    昨天是第八個世界廁所日。廁所問題看似小事情,背後卻是「大民生」。隨著「廁所革命」的深入推進,近年來我國農村廁所質量、設計應用、如廁文明等方面不斷進步,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冬天去外面上廁所,一來一回都『凍透』了。而且通往廁所的路覆蓋著冰雪,要打著手電筒小心翼翼地走,生怕摔倒。」北紅村村民田美蘭說,此前,在冬夜裡,小便就在室內用泔水桶解決,不僅尷尬還不衛生;大便時就得去室外旱廁,旱廁四處漏風,如廁時需要「速戰速決」。
  • 落後的農村廁所,文明從何而來?
    都說農村好,為何農村人老往城市跑?都說農村美,為何農村人煙稀?不得不承認城市公共場合建設完善,落後的農村使人感到尷尬,拘束,以及壓抑。以農村落後的廁所為例,總會讓農村人,難以啟齒。不少朋友會反駁我的觀點,認為我在黑農村,農村旱廁是什麼樣子的?不容直視的農村旱廁,使農民苦不堪言。
  • 農村廁所改造,新廁所成擺設,農村老人說出3個原因,句句在理
    農村和城市相比,環境好,空氣也很新鮮,並且農民們自己種了蔬菜、水果,吃起來也健康、綠色,但是在農村也有很多的不足,坐車不方便,還有個生病的也不如在城市去的快,還有一個不足就是上廁所,在城裡面上廁所都是使用馬桶,水衝,也比較乾淨,但現在農村有很多還是旱廁,很多城市裡的朋友們去了農村上廁所,整了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就是上完廁所後,還要端個盆再去衝一下
  • 將農村「廁所革命」進行到底
    就筆者的經歷來看,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之前,農村茅房基本上都不分性別,全家老小一大早起來都奔一個茅房。孩子等不及,就隨地解決了。要是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兒可麻煩了,整個院子就一個茅房,誰進去之前都得吆喝一聲。進入新世紀,特別是最近10年,農村變化日新月異,農民收入增幅很快,房子越蓋越有氣勢,最氣派的要屬門樓,又高又大,門楣上得有「紫氣東來」「家和萬事興」等鎏金大字。
  • 農村廁所革命,讓環保廁所完美代替老式廁所
    在農村進行廁所革命,不僅是對農村廁所環境的建設,更是對農民生活方式的一種轉變,自從我國開始掀起了"廁所革命"的浪潮之後,正在不斷的改善了農村的鄉村環境的建設,讓農村居民也開始使用上了乾淨衛生的廁所,在實施廁所改建的過程中,村民們的積極性也是非常的高,每家每戶都開始把自己家的廁所進行了改造
  • 農村廁所革命旱廁改衝水廁所,效果怎麼樣?聽聽老農指出四點不足
    近兩年,農村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一場廁所革命。長久以來,農村老百姓一直沿用傳統旱廁,「一個土坑兩塊板,三尺土牆圍四邊」。每到夏天,廁所裡蒼蠅亂飛,臭氣燻天,尤其是下雨天簡陋的農村廁所更是汙水橫流。隨著國家經濟實力提升,政府在農村投入上也越來越大手筆,中央財政專門安排70億元資金用來改善農村的廁所。旱廁改成跟城市一樣的衝水廁所,改善農村環境, 提升百姓幸福質量,村裡不僅免費提供衝水設施還安排專人給予工程改造。
  • 農村自建房,廁所是最大的硬傷,戶外的廁所!
    農村自建房,廁所是最大的硬傷,戶外的廁所!我們兩個人之前一直都是在城市裡面租房子工作的,但是後來因為孩子的年紀太小,而且每天上班也是非常麻煩的事情。就這樣自己帶著孩子回到婆婆家,婆婆家是在農村裡面。農村雖然生活便利不是特別的好,但是農村裡面的空氣和環境都是比較適合孩子成長。農村婆婆家的房子是我們結婚的時候裝的,但是廁所卻是家裡面最大的一個硬傷存在。戶外的廁所!
  • 加大農村防疫力度 提升農民防護意識
    加強宣傳教育,引導農民提升自我防護意識  當前正值返城復工、春耕春播的重要時刻,農村疫情防控面臨人員流動、聚集勞作等諸多新挑戰。然而,部分地區農民的疫情防控意識依然較為薄弱,不戴口罩出門、聚集性活動等現象仍然存在。
  • 農村「廁所難題」,冰凍之下如何破解?網友直言:專家出個主意
    拆舊建新,更新換代,一年更比一年好,老百姓也是跟著來來回回打遊擊,拆了再建上,建上再拆掉,反正一年一個說法,總之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農民的健康著想,為了一改農村的面貌,讓汙水橫流,臭氣燻天的廁所徹底消失。
  • 城市公共廁所大變樣,農村不能拖後腿,你們村改了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近幾年,城市公共廁所多了起來,而且裡面的環境明顯提升,設施也比較完備。這一切都得益於城市公廁改革。【城市公廁改革】城市公廁改革是國家提出的重大方針,要求改善城市公共廁所,傳統的髒亂差形象。以往的公共廁所,儘管可以方便人們解決內急需求,可是公共廁所的環境非常糟糕。很多地方的公共廁所,裡面垃圾遍地,蚊蠅滿天,氣味難聞。
  • 廁所改造,在農村出現了公共廁所,有必要嗎?
    跟隨鄉村振興的宏偉戰略,全國各地農村都在進行升級改造,其中廁所改造也是其中的一項,為解決農村髒亂差的廁所環境,為讓農民也用上乾淨衛生的廁所,國家對於農村的廁所改革也可謂是投入了較大的精力和財力,但在廁所改造中農村逐漸出現了公共廁所,這真的有必要嗎?
  • 優秀論文選登|在農村廁所改造中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研究
    小廁所,大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村廁所革命,並就農村廁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短板。50歲以上的農民,85%以上長期生活在農村,思想比較保守,對「一個坑、兩塊磚、三尺牆、圍四邊,夏天臭氣哄哄,冬天冷氣嗖嗖」的旱廁,已習以為常,反而不適應衛生廁所,特別是對在坐便器上方便不習慣,這種習慣在短時期內難以改變。同時,皖北地區農民大都有在房前屋後種植小菜園的習慣,存在「肥水不留外人田」的思想,糞便作為有機肥料直接澆園種菜。二是認識有誤區,未見成品不敢改。
  • 別人家的廁所?科學家讓廁所「變身」,這才是新農村該有的樣子
    "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這曾是農村廁所留在人們腦海中的固有印象。而現在的新農村已經大變樣!在科學家的指導下,傳統旱廁已被現代化廁所取代。,不過各個地方的鄉村廁所雖然樣子不同,簡陋程度令人堪憂,其中存在許多環境衛生問題亟待治理。
  • 淄博改掉農村土茅房旱廁 為農民群眾建設無害化潔淨廁所
    山東淄博改掉農村土茅房、旱廁、連茅圈,為農民群眾建設無害化潔淨廁所 「方便」的小事更方便(走村串戶看民生)本報記者 潘俊強隨著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三農」投入逐年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農村的環境面貌、農民的生活條件也有了很大改觀。近期,本報記者深入鄉村一線,進農村,訪農戶,記錄農民生活的點滴改變,聆聽他們對於生活如何更方便、更舒適的所思所盼。    曾經,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臭氣燻天、蛆蠅成群、無從落腳,這是農村簡易旱廁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