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卻常常會因為有了一點能力,而陷入了某種陷阱裡面不能自拔。
這樣的能力陷阱可能會讓我們沉迷於某項擅長的事情而忽略其他能力發展,也可能讓我們拒絕在建立人際關係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還有可能讓我們給自己貼上某種固定的標籤。
《能力陷阱》的作者是哈佛商學院巡視委員會成員、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埃米尼亞伊貝拉,其曾被《哈佛商業評論》評選為「21世紀重要的50位管理思想家之一」。
我們常常覺得改變是要從內到外的,只有發自內心的想去提高,才能有動力堅持下去;而在本書中伊貝拉認為改變應該是由外向內的,是在經歷了各種體驗之後做出的改變,而不是靜靜的坐在那裡反思就能得到的。
1.
老李是公司軟體開發部門的技術大拿,不但計算機方面的證書考了一大堆,實戰能力還特別強,很多技術上的難題和伺服器的緊急處理,有他在大家就會很放心。
由於老李的出色能力,很快就被提拔為了軟體部門的經理,但麻煩也就隨之而來了。
因為老李本來覺得技術是能夠搞定一切的,而現在卻發現情況複雜了很多。
外部要面對用戶不斷變化的要求,上面領導關注的問題和技術大多無關,而內部兄弟們除了技術方面的事情之外,還有薪資、發展以及生活上各種各樣的其他訴求......
剛開始的時候,事情變得一團糟,老李已經不再是那個大家可以信賴的對象,並且還響起了各種抱怨的聲音。
老李後來學習了很多組織、管理和溝通等方面的知識和技巧,才慢慢掌控了局面,讓部門重新走上了正軌。
所以人總是要不斷發展的,有時候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工作內容。
埋頭苦幹固然是一項美德,但如果到了沒有時間抬頭看看外面世界的程度,那你就要反思一下了。
我們要學會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留出一定的空白時間,從繁瑣的日常事務解脫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再回望一下自己的工作。
2.
蘋果、谷歌、阿里、騰訊這樣的大公司特別的喜歡收購小公司,而很多收購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某項能力。
這就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特點,很多事情包括能力在內,你並不需要從頭去培養,而是可以通過其他資源和渠道來獲取。
而這一點不管是對跨國公司,還是對於個人都很適用。尤其是崗位提升之後,更是要面對很多類似的情況。
老李的能力再強,也無法了解所有的計算機相關的知識,隨著公司業務的不斷拓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再加上老李的年齡也越來越大,單是在技術方面老李就已經跟不上許多更年輕人的步伐了。
作為部門經理的老李學會了嚮往的拓展連接,及時掌握用戶的動態,獲取最新的信息,爭取更多的資源,業務也越做越大越做越精,而當兄弟們有了成績之後,老李也會通過很多渠道對外宣傳。
與此同時老李還基於自己的技術優勢,通過對技術發展趨勢的分析研究,不斷的去發掘新的機會,對未來也有了更高的展望。
當然這種展望也沒有停留在紙面上,而是從現實的角度推動變革,通過一個個小的成功不斷增強了團隊的信心,從而獲取到了更多的支持。
而這一切的開始是老李跳出了自己工作能力的陷阱,發現了更為廣闊的的世界。
3.
而老李的成功轉型,除了工作能力方面的轉變之外,在人際關係處理方面也有了很多改進。
作為程式設計師的老李只要埋頭把代碼寫好就可以了,但做了部門經理之後就要面對更多更複雜的關係網絡。
而我們對於關係常常會有一些誤解,甚至會把其列入到溜須拍馬、鑽營苟利之類的事情上,所以常常會拒絕在建立人際關係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只是順其自然。
我參加過很多行業協會、軟體廠商等組織的交流會,會上最活躍的通常是協會或者廠商的工作人員,他們往往能夠通過大會獲得大量的客戶資料和信息。
而大部分參會的人,要麼就是呆在角落裡靜靜的看著一言不發,要麼就是只和自己熟識的人聊聊天打打招呼。
其實在會上能夠了解到的知識,通過網頁和宣傳冊也能搞清楚,參會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更多的關係,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這個目的並沒有達到。
因為很多人難以跳出人際關係的陷阱。
我們喜歡結交和自己比較相似的人,比如說行業相同、性格相同之類的,還喜歡結交在空間距離上和我們相近的人。
大家行業相近、活動空間相近,同質化也就會越來越高,漸漸的形成了一個跳不出去的小圈子。
通過老的關係拓展新的關係,結交更多不同行業和性質的朋友。
外出參加活動或者交流的時候主動發言,就會有人給你更多的關注。
當然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平臺,你是主人的時候自然就是大家結交的對象。
跳出人際關係的陷阱,我們才有機會讓自己的視野和世界更為開闊。
4.
前面提到過,人的改變和提升並不是從坐在那裡自我反思開始的。但當你經歷了很多,工作能力、人際關係都在不斷變化的時候,還是應該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不要掉入到真實性陷阱裡。
所謂真實性陷阱,就是我們會覺得某個固定的標籤就代表了自己,而與這個標籤不符合的就難以接受。
對於一些意識層面上的標籤,這個當然是好的,比如說要正直,要善良,要樂於助人;但在具體做事情的層面,就會存在很多問題。
老李在做程式設計師的時候,能夠幫大家解決很多問題,也很受大家喜歡,而老李自己也很樂於做一個這樣的好人。
但成為部門經理之後,就要面臨著各種工作的分配,員工的績效和獎懲,總要有人歡喜有人憂,老李發現自己再也做不成之前的那個老好人了。
這讓老李在剛開始的時候很痛苦,也很難自我認同,並且在新崗位上老好人的結果是誰都沒有討好,後來老李意識到這是因為他太在意自己的人設和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了。
再後來老李把注意力放在了事情應該怎麼做、而不是別人會怎麼看方面,才慢慢的找到了平衡。
如何跳出真實性的陷阱,書中作者也給了一些建議。比如說把表現目標改為學習目標、通過持續的學習來改進,找一個導師或者可以模仿學習的對象,還可以用自己的經歷通過故事的形式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敢於打破自我標榜的標籤,向著不同方向的自我拓展才是最重要的。
5.
人總是在不斷地發展和挑戰中完善自己。
站在低處的自己向上仰望,覺得自己如果能夠再上一個臺階生活就會完美了。但實際上當你真的上了一個臺階之後,短時間的興奮之後,還會再仰頭去看更高的一個臺階。
如果我們只是想著提高自己,卻仍在固有的能力範圍內做事情,想法就很難變成現實。
跳出能力陷阱,重新定義你的工作內容;跳出關係陷阱,重新定義你的人際關係;跳出真實性陷阱,重新定義你自己。
在這樣不斷地循環裡,我們終究會找到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