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歷史劇《三灣,那一夜》昨晚在上海首度亮相,這部劇以毛澤東同志領導「三灣改編」為背景的話劇,叫好又叫座。無論是三灣那一夜的會議,還是上海這一夜的舞臺,點亮夜空的永遠是那些最閃耀的星。
圖說:《三灣,那一夜》劇照 王昊宸 攝
思想之光
92年前,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永新縣三灣鎮,對部隊進行整頓改編,確定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中國革命奠定了基礎。此後,數以萬計的永新人參加紅軍。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的原創話劇《三灣,那一夜》藝術化表現了「三灣改編」這一建黨建軍史上的裡程碑事件,生動展現了毛澤東同志在風雲激蕩中,熔鑄人民軍隊之魂的政治遠見和艱難歷程。劇中重點闡釋的「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思想精髓,是我們黨和人民軍隊走向勝利的思想法寶。
《三灣,那一夜》主演王暉,曾在中國內地多部影視劇、話劇中扮演不同年齡階段的「毛澤東」,王暉對毛澤東在三灣改編時的一句話印象深刻,雖然那麼艱苦,那麼困難,當紅軍戰士向他表達訴求,甚至說看不到革命希望時,毛澤東很有志氣,說:「我們是志願兵,不是僱傭兵。去留自願,願留則留,不願留髮給路費,希望他們繼續革命。」王暉感到,毛澤東在部隊長期做思想教育工作,軍民魚水一家,共產黨的隊伍一定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這是歷史上任何軍隊沒有過的。三灣改編後,部隊向井岡山出發前,毛澤東在楓樹坪對將士們說,「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能打破蔣介石那個大水缸!」
圖說:《三灣,那一夜》劇照 王昊宸 攝
奮進之光
在這齣戲外,紅軍的奮進也在感召著劇組所有的人,踏實做戲,也是一種向前輩致敬的態度。
2008年,當編劇王寶社第一次參觀三灣紀念館,聽講解員介紹說,當初毛澤東進行三灣改編,強調官兵平等、去掉四菜一湯、不許長官坐轎子……當時感慨頗多。後來,他又在井岡山革命紀念館看到一副對聯:「白軍裡將校尉飲食不同,紅軍中官兵夫薪餉一樣」。那時王寶社就覺得,三灣改編有許多寶貴的紅色遺產值得弘揚。這10年間王寶社到各地採訪積累素材,3次赴三灣採風,紮根當地體驗生活,七易其稿,力爭把三灣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當導演殷弘毅第一次來到三灣,他在排戲之前做了很多功課,查閱了很多資料,知道「三灣改編」那開了整整一夜的會議發生在小小的「協盛和」雜貨鋪,同時這也是毛澤東居住地,那麼,當時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餘灑度、第一師第三團團長蘇先俊又住在哪裡呢?……懷著這樣的疑問,殷導來到三灣改編舊址,看到了餘灑度所居住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一個相對於十幾戶普通土胚茅屋的農戶來說,顯得分外氣派的鄉間祠堂。
「那一夜」,是驚險卻又偉大的,王寶社說,「我寫這個戲也是帶著對前輩的敬仰、對現今的思考。三灣,那一夜,對於歷史、現在與未來,都是一個說不盡的偉大夜晚。」
圖說:《三灣,那一夜》劇照 王昊宸 攝
青春之光
紅色的故事總是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尤其是對年輕的觀眾而言,那才是閃光的偶像。所以,這齣戲內外也閃耀著青春的光芒。
從劇本的角度看,無論是從觀眾的角度還是從專家的角度,都收穫了良好的口碑,當代詩人林東威說,「難得的好劇,我相信年輕人肯定也喜歡!」確實,劇中塑造了青年毛澤東形象,在其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餘灑度的層層論辯交鋒中,不斷地突顯出毛澤東深遂的歷史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劇中飾演毛澤東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王暉表示,「這個劇本讓人體會到,毛澤東思想的每一句總結背後都是有故事的。比如他說『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為什麼單獨強調『苦』?有故事才能有體會,故事好,演員的臺詞表達出來才有力,否則就是蒼白的口號。」
舞美設計也體現了現代作品的質感,史軍亮打造出了一個接近泥土質感、質樸的三灣村落舞臺空間。從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生活狀態中提煉出柴堆、農具、門樓等要素,構成舞美視覺空間關係。舞臺上的道具利用木刻版畫質感的工藝美術手法,以凸顯年代感和時代特徵。其中土坯房、雜貨鋪這些與表演相結合的舞美設置,把觀眾真實地帶回到三灣「那一夜」。(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記者手記丨用心用情 知冷知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