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澤東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標誌著毛澤東建設人民軍隊思想的開始形成。
國家話劇院新創話劇《三灣,那一夜》應邀作為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於10月29、30日在美琪大戲院演出。
舞臺上,接近泥土質感的三灣村落,木刻版畫質感的柴堆、農具、門樓,以及土坯房、雜貨鋪,軍旗上的彈孔、衣服上的補丁、纏著繃帶的拐杖……舞臺上點點滴滴的元素,都在把觀眾真實地帶回到90多年前的三灣那一夜。演出現場,觀眾聚精會神看完了全劇,並在結束後報以熱烈的掌聲。
《三灣,那一夜》劇照 本文圖片均為王昊宸 攝
重述中國革命歷史,聚焦決定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那一夜
「三灣改編」是建黨、建軍史上的重要裡程碑事件。「三灣改編」初步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及舊軍人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政治建軍的基礎。
話劇《三灣,那一夜》正是聚焦於三灣那一夜決定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會議。
在該劇編劇王寶社看來,這是驚險卻又偉大的一夜。
「秋收起義,5000多人的部隊,短短20天時間,到三灣村時只剩不到800人。毛委員在失利的部隊中,一路調查、一路總結,先知先覺般地捕捉到了戰爭失利的原因,勾畫出未來的人民軍隊應該是什麼樣的。在南方大山裡那個溼熱的夜晚,他提出了部隊改革方案——支部建在連上、士兵委員會建在連上。」
十年前,王寶社跟隨八路軍出身的父親第一次去三灣參觀時,被三灣改編的艱難歷程所震撼,那時這個故事就種在了他心中。
「毛澤東為何執意要改造舊軍隊?舊軍隊的官兵關係是怎樣的?」為了這個劇本,帶著這樣的問題,王寶社閱讀了大量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回憶錄,也讀了美國人司徒雷登、費正清、白修德等描述國民黨軍隊的文章,對舊軍隊貪汙腐敗、剋扣軍餉、把士兵當成僕役使喚等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期間也看了很多革命前輩的回憶錄,兩次到三灣,採訪了歷史專家、三灣紀念館的歷任館長,還走遍了秋收起義毛澤東走過的地方,對三灣那一晚上的會議越來越清晰。
「三灣改編那一晚,開會的協盛和雜貨鋪周圍風聲鶴唳,特務連荷槍實彈保護著會場。這些史實,給了我新的創作激情和創作方向。對於歷史、現在與未來,都是一個說不盡的偉大夜晚。」王寶社說。
塑造青年毛澤東形象,層層激辯交鋒闡釋思想精髓
《三灣,那一夜》塑造了青年毛澤東形象,劇中大量篇幅展現了毛澤東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餘灑度的層層論辯交鋒,從中突顯出毛澤東深遂的歷史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通過毛澤東和眾人的辯論交鋒,闡釋了「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思想精髓。
當時的毛澤東被認為是「沒什麼戰鬥經驗的秀才」,但正是這個秀才,在那一夜,在一群兵中間,把理辯明了,把人民軍隊的基礎建立了起來。
劇中飾演毛澤東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王暉表示曾在中國內地多部影視劇、話劇中扮演不同年齡階段的「毛澤東」。為了這部作品,他和劇組再度走訪了故事發生地,走在永新的老街老巷,希望在劇中融入更多生動的歷史事例。
王暉表示,自己希望通過各種細節,體現毛澤東對士兵的關心,體現毛澤東在革命低潮時堅定的意志。「我們要通過鮮活的人物、鮮活的臺詞、鮮活的情節,使全劇更感人。」
劇中站在毛澤東「對立面」的角色餘灑度歷史資料甚少,但在《三灣,那一夜》中,編劇為其打造了豐滿的人物形象。在那一夜的會議中,餘灑度為毛澤東製造了不少「麻煩」,但正是通過這一夜的針鋒相對、矛盾衝突,也讓真理越辯越明,讓道路越來越清晰。
飾演餘灑度的國家話劇院青年演員王力夫表示,「餘灑度這個人物值得揣摩的地方很多,他是黃埔軍校的高材生,劇中他不是敵人,只是與毛澤東站在了思想天平的兩端。如何表現出他內心的複雜、彷徨對演員來說,是一次非常好的歷練。」
該劇由軍旅導演殷弘毅執導,他表示,在這部作品裡,他希望回歸戲劇本體,劇中有大量對白和辯論情節,藝術化地展現出毛澤東治軍思想形成的過程。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導演殷弘毅覺得這部作品也有其現實意義:「在革命的關鍵轉折點上發生過的故事,會提醒我們:勝利是怎麼來的?我們今天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們的初心是什麼?相信觀眾會聯繫現實,得出自己的答案。」
該劇的最後,導演設計了一個多義性的結尾——在槍炮聲中,白色的黎明晨光,變成了血染似的紅色,籠罩著舞臺上的人們,暗示著前路將要面臨的艱難與犧牲,毛澤東立在一片血光中,面色沉凝,若有所思。這個毛澤東,令人感到內心更「柔軟」,也更有思想家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