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大約創作於柳宗元被放逐於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永貞革新案」後,詩人一去瀟湘十年,再遷南桂數載。多少豪情壯志,多少睿智精思都付於有情雁、無心雲了。再回首,只記得「消磨」二字。
《江雪》寥寥20字,寄託著柳宗元孤寂、幽遠的心境,也寄託著中唐那一代人的心境、意緒。如此時代,如此遭際,幻化為《江雪》。柳宗元為我們留下的是一幅圖,一幅動靜對應、物我兩忘、充滿禪味的畫圖。詩人並沒有「抗爭」,而在「妙悟」,這同樣是那一代文人的心境:「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如果連江湖和魏闕都不可寄託了,他們還有心,還有一顆「峭潔清遠」的內心。《江雪》就是這顆「峭潔清遠」的內心的安適之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紛紛揚揚、飄飄灑灑又靜寂無聲的雪把一切都簡化了。不見鴻爪,不見人跡,天地間一塵不染,萬籟無聲,只有清靜和寂寥陪伴著一條小船上的漁翁在漫天寧靜、一江白雪中垂釣。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人極寫天地的廣大寥廓,正是為了凸現主要描寫對象——小船上的漁翁。這很像電影的「大全景」,景別越大,中心人物越小,卻越突出、越抽象,自然成為視覺或心理的一個點。詩人正是以這種全景式的視點,以這種簡化,凸現了垂釣者的峭潔清遠、寧靜淡泊。
詩人又用「絕」和「滅」而極寫心與物的寂靜,天地由於一場雪而簡潔、寧靜,而真正寧靜簡潔的卻是垂釣著一江白雪的漁翁,什麼叫做「超然物外?」
這是一位心不在漁的漁翁,自然是漁翁心境的對應物。漁翁是詩人心境的對應物。逆境可以激發憤怒與抗爭,也可以錘鍊心境與妙悟。柳宗元的這首千古絕唱體現的是——人與自然、與心靈的對話。漁翁是這種對話的美的中介。
柳宗元的這首千古絕唱,還創造了一個典型的禪境:廣大與具像對應,靜寂與動態相協。心與物,有與無,瞬間的恬淡與永恆的妙悟……
一切都是無痕的,卻又是有痕的;一切都是永駐的,卻又是瞬間的;一切都是靜止的卻又是流動的。那麼漁翁的內心呢?一個人的內心靜到無聲、無色、無欲,自然也就無所求了。無欲無求的心就是真正的「靜心」麼?
如今的湖南絕少降雪了,假如那麼一天,零陵再次突降大雪,紛紛揚揚、飄飄灑灑、又寂靜無聲,遮蓋了千山、萬徑,遮蓋了小舟大江,零陵人會想起千百年前,這兒曾有過一個客居的詩人,在漫天風雪中垂釣過一江孤寂麼?會想起由於他的一次垂釣而創造了中國美學史的千古意象——寒江垂釣圖麼?
柳宗元(公元773——810年),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永濟),世稱柳河東。因「永貞革新案」遭貶。他是唐代著名詩人,與韓愈、歐陽修、蘇軾等並稱「唐宋八大家」。有《柳河東集》。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