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聊一下兩個古代詞語「洒家」和「咱(音雜)家,現在經常在影視作品看到,但意思和適用範圍並未明白。
在《水滸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魯智深為救他的兄弟史進,獨闖華州府,被賀太守發現,用計騙到府中,命人拿下魯智深。
魯智深不服,說:「洒家有甚罪犯?」太守喝罵:「幾曾見出家人自稱『洒家』?這禿驢必是關西路打家劫舍的強盜,來與史進那廝報仇,不打如何肯招。」魯智深聽賀太守這麼一說,不再狡辯,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就是梁山泊花和尚魯智深。
水滸傳中魯智深經常自稱「洒家」,因為魯智深是出家人,所以有的讀者以為「洒家」是出家人自稱,其實洒家就是「俺」「我」的意思。據考證,「洒家」是宋元時代北方口語。類似現代的「俺」「咱」等,宋代含義中有粗鄙的意思,同時也是因有灑為廝殺漢的意思。因此出家人不會自稱「洒家」,魯智深沒有經過正規的佛門教育,打死鎮關西後,被迫出家避難,入師門後,也沒真正念經,是一個偽和尚,出家人禮儀一點也沒學會,還是按以前的稱呼,自稱「洒家」。
賀太守利用魯智深自稱「洒家」不符合出家人用語這一點,就推斷出魯智深是冒牌的和尚,一般只有犯過罪的才會避難當假和尚,在當時是個普遍現象。洒家這個詞是隴西一帶的方言,通過這個詞,賀太守猜出魯智深的老家,再加上史進也是這一帶的人,剛剛捉進來的,就這麼推斷出魯智深的身份和動機。可以說賀太守是個標準的老狐狸。
另外影視作品中太監自稱「咱(音雜)家」與「洒家」是同義詞,與職業無關。「咱」是來自於山西的軍事用語,用以稱我部軍馬,有「我」「我們」「你與我」等意思,在明朝有著明顯的軍事特徵,且代表男子漢的氣概,現在所說念作「雜」這是安徽的方言的讀音,在戲曲中大量採用,因京劇影響力太大,於是流傳了下來。也就是說,任何男子都可以自稱「咱家」。
在早期白話中,咱(音雜)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稱呼,不亢不卑,卻謙中有傲,類似我國評書中的「在下」,孫悟空口裡的「俺老孫」,還有自鳴得意的「咱」,現在許多電視劇中,都是太監自稱「咱家」,所以很多人誤認為只有太監才能這麼稱呼,其實是錯誤的。現在「咱家」已經十分罕見,而「俺」之類的方言口語則十分流行。
在《水滸傳》中,宋江刺配江州過程中,路過揭陽鎮,看到一個大漢在打把式賣藝,但是周圍一圈人光看不打賞。宋江掏出五兩銀子賞給那大漢。那大漢把銀子託在手裡,十分激動,說:「恁地一個有名的揭陽鎮,沒一個曉事的好漢,抬舉咱家,難得這位恩官,本身現自為事在官,又是路過此間,顛倒賞賜五兩白銀。」
這大漢就是病大蟲薛永,他是河南洛陽人,祖上是軍官,他也自稱為「咱家」,可見當時咱家是個非常普通的自稱詞。
今日一悟:洒家、咱家,都是我,通過語言的細節,就能判斷出人物身份和地位,賀太守雖是反面人物,但這種心細加閱人無數的經驗還是值得洒家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