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自稱洒家,太監們自稱咱家,兩個詞是同義詞,與職業無關

2020-12-11 呆萌望古鏡

今天我們一起聊一下兩個古代詞語「洒家」和「咱(音雜)家,現在經常在影視作品看到,但意思和適用範圍並未明白。

在《水滸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魯智深為救他的兄弟史進,獨闖華州府,被賀太守發現,用計騙到府中,命人拿下魯智深。

九紋龍史進

魯智深不服,說:「洒家有甚罪犯?」太守喝罵:「幾曾見出家人自稱『洒家』?這禿驢必是關西路打家劫舍的強盜,來與史進那廝報仇,不打如何肯招。」魯智深聽賀太守這麼一說,不再狡辯,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就是梁山泊花和尚魯智深。

花和尚魯智深

水滸傳中魯智深經常自稱「洒家」,因為魯智深是出家人,所以有的讀者以為「洒家」是出家人自稱,其實洒家就是「俺」「我」的意思。據考證,「洒家」是宋元時代北方口語。類似現代的「俺」「咱」等,宋代含義中有粗鄙的意思,同時也是因有灑為廝殺漢的意思。因此出家人不會自稱「洒家」,魯智深沒有經過正規的佛門教育,打死鎮關西後,被迫出家避難,入師門後,也沒真正念經,是一個偽和尚,出家人禮儀一點也沒學會,還是按以前的稱呼,自稱「洒家」。

賀太守

賀太守利用魯智深自稱「洒家」不符合出家人用語這一點,就推斷出魯智深是冒牌的和尚,一般只有犯過罪的才會避難當假和尚,在當時是個普遍現象。洒家這個詞是隴西一帶的方言,通過這個詞,賀太守猜出魯智深的老家,再加上史進也是這一帶的人,剛剛捉進來的,就這麼推斷出魯智深的身份和動機。可以說賀太守是個標準的老狐狸。

太監

另外影視作品中太監自稱「咱(音雜)家」與「洒家」是同義詞,與職業無關。「咱」是來自於山西的軍事用語,用以稱我部軍馬,有「我」「我們」「你與我」等意思,在明朝有著明顯的軍事特徵,且代表男子漢的氣概,現在所說念作「雜」這是安徽的方言的讀音,在戲曲中大量採用,因京劇影響力太大,於是流傳了下來。也就是說,任何男子都可以自稱「咱家」。

在早期白話中,咱(音雜)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稱呼,不亢不卑,卻謙中有傲,類似我國評書中的「在下」,孫悟空口裡的「俺老孫」,還有自鳴得意的「咱」,現在許多電視劇中,都是太監自稱「咱家」,所以很多人誤認為只有太監才能這麼稱呼,其實是錯誤的。現在「咱家」已經十分罕見,而「俺」之類的方言口語則十分流行。

宋江走在刺配路上

在《水滸傳》中,宋江刺配江州過程中,路過揭陽鎮,看到一個大漢在打把式賣藝,但是周圍一圈人光看不打賞。宋江掏出五兩銀子賞給那大漢。那大漢把銀子託在手裡,十分激動,說:「恁地一個有名的揭陽鎮,沒一個曉事的好漢,抬舉咱家,難得這位恩官,本身現自為事在官,又是路過此間,顛倒賞賜五兩白銀。」

病大蟲薛永

這大漢就是病大蟲薛永,他是河南洛陽人,祖上是軍官,他也自稱為「咱家」,可見當時咱家是個非常普通的自稱詞。

今日一悟:洒家、咱家,都是我,通過語言的細節,就能判斷出人物身份和地位,賀太守雖是反面人物,但這種心細加閱人無數的經驗還是值得洒家們學習。

相關焦點

  • 水滸傳中,魯智深為何自稱洒家?洒家到底是啥意思?說出來別不信
    ,卻自稱為「洒家」。關指的便是函谷關,在戰國時期,函谷關以西基本為秦國領地,以此劃分關西秦國和關東六國,因此關西指的也就是如今的陝西和甘薯兩個身份,在潼關縣北,也有著「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的說法,洒家的傳統也起源於這裡。至於「洒家」的稱呼,開始上還是有較多爭議的,《辭源》修訂本認為,「灑」(音zá)與「咱」「喒」同,「洒家」即「咱家」。
  • 楔子:咱家?洒家?雜家?別傻傻分不清楚!
    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稱呼,不亢不卑,卻謙中有傲,類似我國評書中的「在下」一詞。現在許多電視劇中,都是太監自稱「咱家」,所以很多人誤認為只有太監才能這麼稱呼,其實是錯誤的。 "咱家"在明朝以前的一些朝代,最早是和尚和道士對自己的稱呼 。這一詞意味著清平、寡歡、淡泊世事的一生,明清以後太監們也用這一詞 ,顧名思義也是指自己已經沒有性能力,清平地過一生,故稱"咱家"。
  • 水滸傳中,魯智深為何自稱洒家?洒家到底是啥意思?說來難以置信
    不過讀者在看魯智深的時候也會感到疑惑,他為什麼總是稱自己為「洒家」呢?接下來就讓小編告訴你緣故吧。洒家的讀音是sǎ jiā,就是我們的意思,是宋元時代的時候北方地區的一種方言,只是不是很正規,比較粗魯。在《水滸傳》裡面有不燒的人物自稱為洒家,頻率最多的就是魯智深了。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門中人有哪些自稱,貧僧、老衲、洒家等有何區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境內,一千多年前就已傳入我國。佛教在我國的大地上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讓其一度達到最光輝的時刻,奠定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地位。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在佛教自稱中,有貧僧、老衲、洒家、小僧等。那麼,這些稱謂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老衲老衲指年老的僧人,亦為老僧自稱。
  • 吳用讓焦挺聯絡投奔种師道,魯智深跳了起來:洒家帶著武松陪你去
    須知楊志武松的武功未必在魯智深之下,種家軍正需要這樣的悍將。水滸傳沒寫,程善之先生所著《殘水滸》填補了這段空白,也免去了讀者很多遺憾。在《殘水滸》中,沒面目焦挺首先提出要投奔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魯智深馬上跳了起來:「洒家陪你去!」
  • 白話水滸,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魯智深聽到之後,收住了禪杖。兩個公差呆愣了好一會,還是不能動彈絲毫。林衝說道:「他們兩個也只是個辦事的,都是高太尉讓陸虞候吩咐他們兩人,要害我的性命,他們兩個只是不敢反抗罷了?你就算把他們兩個打死,也只是冤死兩個人而已。」
  • 明明官至「關西五路廉訪使」,為何後面魯智深卻成了提轄?
    其實,魯智深的來頭並不小,他最初是在老種經略相公麾下,而且是個軍官。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自己曾經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魯達)看著這鄭屠道:「洒家始投老種經略相公,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也不枉了叫做鎮關西。你是個賣肉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鎮關西!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
  • 後宮佳麗三千,太后自稱「哀家」,皇后為何只能自稱「本宮」
    哀家一詞應該是太后用的,並且是皇上已死狀況下,其皇后也就是之後的皇太后用的,意思是未亡人,悲痛先皇。皇后自稱哀家應該是個嘲笑,不然簡直詛咒皇上?那可是死刑。事實上,太后便是皇帝的媽。古代中國的皇位,一般全是等先皇死之後才發送給子孫後代(大兒子)的。
  • 看龍珠學日語:老子天下無敵——自稱用詞篇
    日語是一門非常細緻(也可以說是麻煩)的語言,對自我的角色定位會直接表現在語言用詞之上,正如上期方言篇中的介紹,從短短一句話之中,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性別、年齡,甚至一部分的性格特質。今天就繼續對照龍珠,來看一下自稱的用法吧!
  • 魯智深臨走前留下兩句話和六句偈語,宋江不懂,林衝武松燕青懂了
    梁山第一大智慧者,當然是花和尚魯智深,五臺山文殊院智真長老一眼就看出來了,所以才給他取了這樣一個法號,實際是自降輩分跟徒弟成了師兄弟。智真長老說魯智深「日後正果非凡,我等皆不及他」,還真不是看重趙員外那點施捨。歷朝歷代的和尚都不缺錢,智真長老名下的土地,應該比趙員外還多,甚至可能不比玉麒麟盧俊義少——這一點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
  • 我也可以自稱「朕」!走進文言文那些事兒,教你用對謙稱(上)
    讓你知道,原來在很久很久以前你居然也可以自稱「朕」!好啦,接下來我們走進文言文的那些事,一條龍服務講一講古代社會各界人士是如何謙虛稱呼自己的呢?先來看一看那群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們,這裡可不能忘了,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這些人對自己都有哪些謙稱?
  • 二三十人肯為他赴湯蹈火:梁山一百單八將,為何魯智深朋友最多?
    魯智深根本就不知道前兩歸是何物,而對師友,他一向是俯仰無愧於心的,但是這五戒中的第一條和第四條,魯智深是很難做到的,所以不肯對師父打誑語的魯智深只好含混過去:「洒家記得。」本來魯智深喝酒鬧事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但是有施耐庵這首詩墊底,整個過程就充滿了喜感,而且魯智深只是借著酒勁兒發洩心中的鬱悶,他也不是見誰打誰,智真長老一出現他就老實了:「智深雖然酒醉,卻認得是長老,撇了棒,向前來打個問訊,指著廊下,對長老道:『智深吃了兩碗酒,又不曾撩撥他們,他眾人又引人來打洒家。』」
  • 清華自稱職業學院,網友:北大也有
    比如清華大學自稱職業學院,而北大又名技術學校。五道口職業技術學院和圓明園職業技術學校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我國為數不多的頂尖院校,同時也是內地高校的「領頭羊」。無論是知名度、影響力,還是學科實力,清華、北大都是毫無疑問的「Top2」。
  • 林衝病死前才明白,魯智深為何會毫無徵兆的去世,原因只有兩個字
    其一,林衝是魯智深唯一的生死兄弟。哪怕後來跟魯智深形影不離的武松,都沒有達到過這種高度。其二,是林衝坑慘了魯智深,開啟了魯智深喋血的水滸江湖之路。這點有證據,魯智深曾對楊志解釋過:「洒家在大相國寺管菜園,遇著那豹子頭林衝,被高太尉要陷害他性命。俺卻路見不平,直送他到滄州,救了他一命。
  • 楊志以禮相待,魯智深為何抬手便打,一段話語解釋原委
    這個和尚便是魯智深。看到有人前來,魯智深的反應非常奇怪:「兀那撮鳥,你是哪裡來的?」楊志一聽魯智深的關西口音,心裡還挺高興,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便客客氣氣地問道:「你是哪裡來的僧人?」不料魯智深聞聽此言,心頭火起,「也不回說,輪起手中禪杖,只顧打來」。兩人就這樣戰成了一團,打了四五十個回合不分勝負。
  • 皇帝都自稱朕?朱元璋:我自稱咱,朱棣:我自稱俺
    在一些古裝劇中,我們都能看見皇帝的自稱是朕,口頭語就是朕怎麼怎麼樣,是第二人稱指代自己。但其實朕這個字一開始並不是皇帝專屬的,春秋戰國時期有點文化的人都喜歡自稱朕,比如屈原。他就在離騷中說道「朕皇考曰伯庸」,可見確實人人都能用朕自稱。可到了秦始皇的時候,他就改變了原本的樣子。
  • 詞之「昧」
    是字也是詞,是為虛詞。如果和英語類比,漢語有字母的話,就只能是點劃豎撇捺以及內外彎鉤挑了。拼音文字是沒有「字」的。漢語有。在漢語裡,字和詞不僅同義,且同義到嚴絲合縫。這樣嚴絲合縫到絕對的同義詞,也只有字和詞,且只為漢語獨有。漢語的發明也許不能證明中國人獨具的光榮和偉大,但漢字卻能。漢語的高深和奧妙的無盡,首先來自漢字。
  • 魯智深與楊志一同 上的梁山,為何關係變淡
    魯智深為了給金翠蓮討一個公道,失手打死了賣豬肉的鎮關西,因而不得已之下,落髮為僧,逃避官府的追捕。在五臺山,魯智深也當不了一個晨鐘暮鼓,恪守清規戒律的僧人,兩次大鬧五臺山後,智真長老礙於眾位僧人的要求,將魯智深趕出了五臺山,一紙書信,推薦給了大相國寺的智清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