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2016年度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武夷巖茶」品牌價值獲評627.13億元,位居全國馳名品牌價值排序的第11位、茶類品牌第2名。武夷山知名茶葉專家紛紛對此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製作技藝傳承人葉啟桐:「對武夷巖茶價值進行評估,讓『無形資產』有形化,這種價值的認識很重要。武夷巖茶具有不可替代性,原產地的不可替代性、山場環境的不可替代性、製作技藝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深厚的武夷茶文化底蘊不可替代性,這些所形成的無形資產可以說是無價之寶。用現行的標準來進行有價的衡量,既可以進一步認清武夷巖茶的優勢,又可看到未來的提升空間,我覺得意義重大。對地理標誌產品,根據綜合指標來計算和評價品牌強度係數和品牌價值,是一個趨勢,在認清品牌含金量的同時,不以『產值論英雄』,而是讓生態貢獻、質量特色、保護制度、監管體系建設、監管成效等指標得以凸顯,這對促進產業發展轉型有益。」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製作技藝傳承人王順明:「對於這次的品牌價值評估,我認為武夷巖茶是實至名歸。我們武夷巖茶有歷史、有文化,有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還有獨特的製作工藝。武夷巖茶是傳統的品牌、歷史的品牌,是今天市場的馳名商標。而且,武夷巖茶是『珍品』,僅限於我們2183平方公裡區域內可以生產,在2002年就被國家列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其價值可見一斑。從茶學角度來說,武夷巖茶製作工藝的完整與複雜,是茶葉製作史上的裡程碑,古人說『武夷焙法,實甲天下』,現代陳椽教授也說『武夷巖茶創製技術獨一無二,為全世界最先進技術』。」
武夷山市茶業同業公會會長劉國英:「早在公元二世紀,武夷山就開始種植茶葉;南北朝時期,武夷巖茶已聲名遠播。生長在武夷天心巖九龍窠高巖峭壁上的六株『大紅袍母樹』,品質超群;傳統精湛的加工技術,更使母樹所產『大紅袍』獨特巖韻得以展示,馳名中外。根據聯合國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大紅袍母樹作為古樹名木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2003年,武夷山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武夷山是世界烏龍茶的發源地,武夷巖茶繼承了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又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其製作工藝、技能具有科考、科研價值,期間經歷了千餘年歷史,形成了具有高超技能和鮮明地方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平市海峽茶葉交流協會副會長黃勇:「厚重的文化底蘊是武夷巖茶品牌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夷巖茶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寫詩文或記敘巖茶故事的人物初步計算有二百多位。武夷巖茶最早被人稱頌,可追溯到南朝時期,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唐朝孫樵寫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將武夷茶擬為『晚甘候』。宋代,在範仲淹、蘇東坡、歐陽修、蘇軾、蔡襄、丁謂、朱熹等人士的稱頌之下,武夷巖茶逐步名揚天下。元代專設御茶園,千載貢茶文化,使武夷巖茶品質益精,影響日大,獨秀於茶壇,為世人所青睞,奠定了武夷巖茶深厚的文化歷史地位。古人講究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現今,我們提倡茶和天下,茶文化的普及和武夷山茶產業的升級,讓越來越多人了解武夷巖茶獨特的內涵和文化底蘊,這都提升了武夷巖茶文化價值。在歷史品牌價值的推動下武夷巖茶愈加廣為人知、廣受讚賞,品牌價值提升空間不可限量。」
武夷山天心巖茶村村主任林小榮:「打響武夷巖茶品牌,品質是提升品牌價值的核心,我們茶農需要轉換經營思路,形成品牌意識思路,聯手互動發力,邁出新的步伐,給時代留下武夷巖茶烙印。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是提升巖茶品牌價值的有效措施。由於茶葉消費習慣具有很強的區域性,是特定區域自然與人文因素結合的產物,具有明顯的原產地特徵,加強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監督,有利於留存武夷巖茶特有的巖韻,讓『巖骨花香』成為武夷巖茶招牌。要堅持手工製作。20多年來,我一直控制自己茶園規模,拒絕機械化生產。『身在茶中,就是一個做茶的手藝人』。傳統的製作方式是以對待藝術品的態度做茶,保有一種匠心。我會堅定不移地往前走,武夷巖茶需要手工製作保障它的品質。所謂『匠人精神』核心是:樹立對工作的執著、對生產產品的精益求精、對事物精雕細琢的專注精神。這需要幾代人努力,追求一種完美的極致精神。」
武夷山茶文化研究專家黃賢庚:「豐厚的內涵支撐著武夷巖茶的諸多桂冠,盛譽之下,我們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珍惜『武夷巖茶』品牌?好山好水方出好茶,我認為應該提倡生態化管理。選取低洼、坡小、土壤適合、不暴曬的山場,栽培適宜的品種;勿過度追求產量,要注重『質』,比如每一季都採摘,水肯定薄,為了產量而施肥,茶的味道肯定不好,這樣不僅降低品質,而且導致惡性循環。同時,要保護好周邊整體生態環境,配合種植樹木;種樹可以降低地表位、保護水土,落葉會增加土壤有機質,樹木的花香能增加茶葉的自然香氣。就製作工藝而言,當繼承傳統,保真溯源。地道的『食材』(茶葉)配合傳統的工藝才能最完美地將武夷巖茶的形、色、香、味呈現出來。2006年武夷巖茶傳統製作技藝被國家收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第一批非遺中的唯一一項茶葉製作工藝,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三百多年的傳承,二十多道工序、五十多項制茶工具,傳統的採摘製作技藝十分高超;雖然現代配合機器製作,形式改變了,但根本目的不變——做好茶,機器亦講究傳統工藝,機器和手工可以結合,重要的是『水要走透,青要做熟,火要焙透』,巖茶重在吃水,以味取香。風物長宜放眼量,保護原生態、繼承製作傳統才是正道,吾輩任重道遠。」
點擊這裡收看中國最棒的視頻旅遊資訊>>
(責編:李雅文(實習生)、連品潔)
全國367家4A及以下旅遊景區受查處 55家4A景區被摘牌 在國家旅遊局督促和指導下,今年下半年,各地旅遊部門啟動了對全國4A級及以下景區的集中覆核檢查,掀起了一次最嚴厲的景區整治。國家旅遊局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繼河北、吉林、江蘇、浙江和安徽5省今年10月率先取消10家4A級景區資質後,全國31個省區市均已完成對本地4A級及以下景區檢查,截至目前,共有367家4A級及以下景區受到摘牌、降級、嚴重警告、警告、通報批評等不同程度處理,107家A級景區被摘牌,其中包括55家4A級景區。【詳細】
國家旅遊局:4A景區整治不到位省份停止申報5A景區 今日,國家旅遊局通報,全國31個省區市均已完成對本地4A級及以下景區檢查,全國共有367家4A級及以下景區分別受到取消等級、降低等級、嚴重警告、警告、通報批評等處理,其中包括55家4A級景區在內的107家A級景區被摘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