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圖圖爸爸
前幾天看了一本小說,裡面講述了兩個小女孩從小到大的生活,只是其中一個孩子一直處於追逐另外一個孩子的過程。因為另外一個孩子表現出來的聰明與智慧等讓她羨慕又無奈。
朋友自己跑出去玩,她擔心朋友嫌棄她比較"慫"所以也選擇出去玩,不曾想回來遭受到爸爸媽媽的毒打。
周圍人都在早戀,她害怕自己被嘲笑,所以也隨意的找來一個男朋友,之後卻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但是就是因為這種自卑感,讓她還是繼續這段關係。
自己穿個新衣服,但是因為別人說比較醜,所以她就不再選擇繼續穿,可實際上,她對於這件衣服還是很喜歡的。
當時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家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因為她平時的表現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只要別人說幾句不好的話,她立馬就會選擇改正。殊不知,這是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的評價沒什麼關係。
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因為自己穿了一件紫色衣服被別的小朋友嘲笑,回來就一直哭怎麼哄都哄不好,後來從小到大再也不要穿紫色的衣服。
上小學之後,每天回來會給我講述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但是後來我發現,她所講述的大部分東西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別人的想法。
比如她們倆說悄悄話,一定是因為我早上回答問題回答錯了,今天同桌看我的時候非常嫌棄,我是不是沒做好什麼事情?
當然大家也都知道在青春期的孩子,都比較喜歡關注自己的容貌,可是我家孩子每天早上起來老早去弄自己的髮型,明明自己已經弄的很好看了,一旦我們說這個髮型不好看,他又會全部重新弄。
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是孩子比較臭美,實際上不是的。孩子總是從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別人的想法,甚至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也就是過分地關注別人的評價,而不在乎自己真實的想法。
就像我上面列舉的例子,相信很多父母都可以感受到。在大家的想法中,孩子或許僅僅只是在和別人的對比之中產生了差距感,害怕別人的嘲諷。實際上,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以下幾種原因我們也別忽視。
A.孩子本身的生長發育
在孩子兩歲之後,他們會進入意識萌芽期。我們也都知道,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思想,孩子確實在兩歲之後,會思考自己的處境,自己和別人相處的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個較為正常的生長發育現象。當孩子從一個自然人,到社會人過渡的時候,他們必然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B.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
你怎麼這麼笨?我看你還是不要待在家裡來看,我看著都生氣。
每天都是哭喪著臉,我惹你了嗎?看著真晦氣。哭?哭什麼哭?你看你有用嗎?天天哭,看得我都厭煩了。
在父母的字眼之中包含有對於孩子的埋怨,媽媽認為是孩子喜歡哭鬧造成父母較為暴躁,甚至認為這是晦氣的,或許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抱怨沒有任何作用。
只是孩子慢慢長大之後,他們就會通過察言觀色的方式去迎合父母,這裡所謂的迎合其實就是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去改正自家身上別人不滿意的東西。
C.孩子的自我評價
我怎麼這麼醜?他們早上說穿藍色衣服不好看。
我是不是做錯了?他們早上心情都不好,不會是因為我吧?
他說我太笨了,這道題都不會,真鬱悶。
相信有一部分孩子就會這樣評價自己的行為,認為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別人這樣說。
實際上,在這之中暗含有一種隱隱的自卑感。因為自卑所有感覺所有的話題都是圍繞自己,也會特意的關注別人的評價。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又為什麼會選擇關注別人的評價呢?
自己明白自己身上的特點,同時會給自己定目標。在這個過程之中,不斷關注自己的行為對此進行相應的評價。
孩子基本上是像孔子一樣"吾日三省吾身"的狀態,自我思考、自我批評、自我反思,從而規整自己的行為。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孩子也會在意別人的評價,從這些評價之中挑取對自己有利的話語。
當然,上面所說的過度關注別人的評價,其實就是一種"過度他律"的情況。
自律:我想要好好學習。
他律:他說我不認真,我必須認真學習。
從這一段話的分析之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這種轉變對於孩子的負面影響較多。
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一直處於對於別人關注的情況,可是自律是發自內心的情況會有持久性,而他律其實是有時限的。
如果我們處於一直注重別人的評價,並且只關注一個評價的時候,或許會有利於我們改變自己,但是現實情況是方方面面都在意各方面都做不好。
孩子本身的進步動力應該是內驅力,一旦變成外在事物,外在話語就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一旦這種對別人的關注減少,孩子就會變得毫無動力無所事事。相信這是父母不願意看到的。
那麼話說回來,別人的評價就真的一定是好的嗎?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很多孩子在關注別人評價的時候,從來沒有思考過到底是否適用於自己?好的壞的,全盤接受只會讓自己沒有特點。
畢竟我們不會被任何人都喜歡,所以這個過程出現的問題也是不可避免,合理面對才正常。
如果有人刻意的對我們發出較為明顯的錯誤評價,我們還認真地執行,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有一部分評價還會改變一生的軌跡。
比如在選擇方向的時候,聽從別人的評價,可能就會讓自己原本的機會改變往不同的方向發展。
孩子陷入這種問題之後,我們也要清楚孩子的行為到底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上面所說的幾點,可能會在孩子身上應驗。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變得優秀,就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他律"並不是不對,而是父母應該掌握好的方法,幫助孩子把握一個度,才能讓他們在別人的批評建議之下成長。
❶讓孩子變得有自信
一般情況,我們所關注的人都是比我們更為優秀的人,所以對於他們的評價,我們也是會聽從的。
所以我們要相信,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比評價我們的人更權威,更相信自己的實力,這才是大家應該做的。
自信絕對不是說有就有,我們也希望大家可以考慮多學習相應的知識,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
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如果存在對於別人的質疑,我們也不會被別人牽著別人的鼻子走。所以不斷努力,變強大也是讓孩子重塑信心最為有效的方式。
❷教會孩子合理的分辨對錯
告訴孩子在聽別人建議和批評的時候,先思考上面所說的幾點。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並不僅僅只是聽從,而是要考慮對於自己的影響。
長時間的思考,孩子也會明白產生的結果,如果發現對於自己的結果並不全都好,必然會導致孩子更加慎重,開始考慮自我的思想。
❸教會孩子合理的利用"他律"
確實現在有一部分孩子比較喜歡他律,父母也無法改正,我們可以考慮讓孩子接受他律的形式,只是要保持他律的持久性、專注性。畢竟對於孩子來說,他律的存在其實也是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合理的分辨對錯之後,孩子也可以進行相應的努力。比如別人評價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我們促進孩子努力;別人說孩子衣品差,我們可以考慮促進審美培養;別人表示孩子的口語能力不強,我們可以考慮讓孩子進行相應口語練習。
如果別人的評價是正確地指出相應的問題,我們既可以改正,又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接觸的環境是複雜的,人群也是逐漸變化,所以他們關注別人的評價也是比較正常。可是如果過度的在意就會為別人而活,所以我們要清楚讓孩子把握界限。我們上面所說的幾點相信也能幫助孩子變得更好,不管是自信心的建立,還是正確分辨對錯又或者是利用"他律",相信都能讓孩子改變這種對於別人較為關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