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度關注別人的評價,並不是件好事,父母要做好早期教育

2020-11-19 圖圖爸爸

文丨圖圖爸爸

前幾天看了一本小說,裡面講述了兩個小女孩從小到大的生活,只是其中一個孩子一直處於追逐另外一個孩子的過程。因為另外一個孩子表現出來的聰明與智慧等讓她羨慕又無奈。

朋友自己跑出去玩,她擔心朋友嫌棄她比較"慫"所以也選擇出去玩,不曾想回來遭受到爸爸媽媽的毒打。

周圍人都在早戀,她害怕自己被嘲笑,所以也隨意的找來一個男朋友,之後卻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但是就是因為這種自卑感,讓她還是繼續這段關係。

自己穿個新衣服,但是因為別人說比較醜,所以她就不再選擇繼續穿,可實際上,她對於這件衣服還是很喜歡的。

當時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家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因為她平時的表現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只要別人說幾句不好的話,她立馬就會選擇改正。殊不知,這是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的評價沒什麼關係。

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因為自己穿了一件紫色衣服被別的小朋友嘲笑,回來就一直哭怎麼哄都哄不好,後來從小到大再也不要穿紫色的衣服。

上小學之後,每天回來會給我講述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但是後來我發現,她所講述的大部分東西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別人的想法。

比如她們倆說悄悄話,一定是因為我早上回答問題回答錯了,今天同桌看我的時候非常嫌棄,我是不是沒做好什麼事情?

當然大家也都知道在青春期的孩子,都比較喜歡關注自己的容貌,可是我家孩子每天早上起來老早去弄自己的髮型,明明自己已經弄的很好看了,一旦我們說這個髮型不好看,他又會全部重新弄。

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是孩子比較臭美,實際上不是的。孩子總是從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別人的想法,甚至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也就是過分地關注別人的評價,而不在乎自己真實的想法。

孩子為什麼過度地關注別人的評價呢?

就像我上面列舉的例子,相信很多父母都可以感受到。在大家的想法中,孩子或許僅僅只是在和別人的對比之中產生了差距感,害怕別人的嘲諷。實際上,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以下幾種原因我們也別忽視。

A.孩子本身的生長發育

在孩子兩歲之後,他們會進入意識萌芽期。我們也都知道,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思想,孩子確實在兩歲之後,會思考自己的處境,自己和別人相處的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個較為正常的生長發育現象。當孩子從一個自然人,到社會人過渡的時候,他們必然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B.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

你怎麼這麼笨?我看你還是不要待在家裡來看,我看著都生氣。

每天都是哭喪著臉,我惹你了嗎?看著真晦氣。哭?哭什麼哭?你看你有用嗎?天天哭,看得我都厭煩了。

在父母的字眼之中包含有對於孩子的埋怨,媽媽認為是孩子喜歡哭鬧造成父母較為暴躁,甚至認為這是晦氣的,或許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抱怨沒有任何作用。

只是孩子慢慢長大之後,他們就會通過察言觀色的方式去迎合父母,這裡所謂的迎合其實就是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去改正自家身上別人不滿意的東西。

C.孩子的自我評價

我怎麼這麼醜?他們早上說穿藍色衣服不好看。

我是不是做錯了?他們早上心情都不好,不會是因為我吧?

他說我太笨了,這道題都不會,真鬱悶。

相信有一部分孩子就會這樣評價自己的行為,認為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別人這樣說。

實際上,在這之中暗含有一種隱隱的自卑感。因為自卑所有感覺所有的話題都是圍繞自己,也會特意的關注別人的評價。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又為什麼會選擇關注別人的評價呢?

孩子出現這種過度關注別人評價的行為,其實是一種"自律"到"他律"的轉變

  • 自律是什麼?

自己明白自己身上的特點,同時會給自己定目標。在這個過程之中,不斷關注自己的行為對此進行相應的評價。

孩子基本上是像孔子一樣"吾日三省吾身"的狀態,自我思考、自我批評、自我反思,從而規整自己的行為。

  • 他律是什麼?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孩子也會在意別人的評價,從這些評價之中挑取對自己有利的話語。

當然,上面所說的過度關注別人的評價,其實就是一種"過度他律"的情況。

  • 那麼孩子從"自律"到"他律"會出現哪些影響?

自律:我想要好好學習。

他律:他說我不認真,我必須認真學習。

從這一段話的分析之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這種轉變對於孩子的負面影響較多。

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一直處於對於別人關注的情況,可是自律是發自內心的情況會有持久性,而他律其實是有時限的。

如果我們處於一直注重別人的評價,並且只關注一個評價的時候,或許會有利於我們改變自己,但是現實情況是方方面面都在意各方面都做不好。

孩子本身的進步動力應該是內驅力,一旦變成外在事物,外在話語就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一旦這種對別人的關注減少,孩子就會變得毫無動力無所事事。相信這是父母不願意看到的。

那麼話說回來,別人的評價就真的一定是好的嗎?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很多孩子在關注別人評價的時候,從來沒有思考過到底是否適用於自己?好的壞的,全盤接受只會讓自己沒有特點。

畢竟我們不會被任何人都喜歡,所以這個過程出現的問題也是不可避免,合理面對才正常。

如果有人刻意的對我們發出較為明顯的錯誤評價,我們還認真地執行,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有一部分評價還會改變一生的軌跡。

比如在選擇方向的時候,聽從別人的評價,可能就會讓自己原本的機會改變往不同的方向發展。

父母應該如何利用"他律"促進孩子成長?

孩子陷入這種問題之後,我們也要清楚孩子的行為到底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上面所說的幾點,可能會在孩子身上應驗。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變得優秀,就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他律"並不是不對,而是父母應該掌握好的方法,幫助孩子把握一個度,才能讓他們在別人的批評建議之下成長。

❶讓孩子變得有自信

一般情況,我們所關注的人都是比我們更為優秀的人,所以對於他們的評價,我們也是會聽從的。

所以我們要相信,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比評價我們的人更權威,更相信自己的實力,這才是大家應該做的。

自信絕對不是說有就有,我們也希望大家可以考慮多學習相應的知識,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

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如果存在對於別人的質疑,我們也不會被別人牽著別人的鼻子走。所以不斷努力,變強大也是讓孩子重塑信心最為有效的方式。

❷教會孩子合理的分辨對錯

  • 別人說的一定是正確的嗎?
  • 別人說的為什麼我要聽?
  • 別人所說的話對我到底是否有利?

告訴孩子在聽別人建議和批評的時候,先思考上面所說的幾點。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並不僅僅只是聽從,而是要考慮對於自己的影響。

長時間的思考,孩子也會明白產生的結果,如果發現對於自己的結果並不全都好,必然會導致孩子更加慎重,開始考慮自我的思想。

❸教會孩子合理的利用"他律"

確實現在有一部分孩子比較喜歡他律,父母也無法改正,我們可以考慮讓孩子接受他律的形式,只是要保持他律的持久性、專注性。畢竟對於孩子來說,他律的存在其實也是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合理的分辨對錯之後,孩子也可以進行相應的努力。比如別人評價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我們促進孩子努力;別人說孩子衣品差,我們可以考慮促進審美培養;別人表示孩子的口語能力不強,我們可以考慮讓孩子進行相應口語練習。

如果別人的評價是正確地指出相應的問題,我們既可以改正,又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接觸的環境是複雜的,人群也是逐漸變化,所以他們關注別人的評價也是比較正常。可是如果過度的在意就會為別人而活,所以我們要清楚讓孩子把握界限。我們上面所說的幾點相信也能幫助孩子變得更好,不管是自信心的建立,還是正確分辨對錯又或者是利用"他律",相信都能讓孩子改變這種對於別人較為關注的情況。

相關焦點

  • 孩子「好勝心」強並不是好事,聰明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輸得起」
    孩子的"好勝心"強,雖說可以讓孩子不服輸,勇於踏過挫折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過度的好勝心並不是好事,聰明的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輸得起"。在這裡家長不妨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說孩子的好勝心強並不是好事。
  • 孩子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父母要知道:批評和表揚都不能過度
    孩子很小的時候,每當遇到一個新鮮的事物,自己也不是很了解的時候,一般都會轉過身看爸爸媽媽的反應,然後依據父母的反應採取行動。看,孩子這麼小的時候就能「看人臉色行事」了。其實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有在意別人眼光的行為了。有的育兒類書籍裡面提過,孩子就應該要多誇獎少批評,這樣孩子才能一直往父母期許的地方成長。
  • 白巖松談教育:不是當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言傳身教最重要
    一旦看到中低齡孩子對家長有類似舉動,我都不禁感嘆現在的一些家長真的是對養育一竅不通,才導致如今孩子毫無禮義廉恥的行為。這種事情說白了,孩子的脾氣得改,得教育,但家長才是最先要做出改變的人。白巖松說:不是當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
  • 誇孩子幾句就飄?真正的賞識教育不是一頓誇,父母要做好這三件事
    這樣的教育方法從來都是不正確的,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本身就是沒有任何可以比較的地方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還要與他人做比較的話,容易導致孩子的心理不平衡,覺得自己的努力沒被父母看見。③過於誇張的誇讚有部分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習慣把孩子捧得太高,讓孩子以為自己做了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情,但其實這樣的行為百害而無一利。父母在誇讚孩子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於一些平常的事情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誇讚即可,不必太過分的誇讚。
  • 過度關注別人,就失去了自己
    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很多的矛盾,特別是從那種原生大家庭走出來的孩子,接受長輩教育的人多而雜,讓孩子分不清是與非。家長的界限感也不清晰,孩子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界限感不清晰,是很常見的事情。一個沒有界限感的人,會一味地強調他人,重視他人,而忽視自我,最終結果就是迷失或者迷茫。
  • 你對孩子有過度關注嗎?對於孩子,適度關注是愛,過度關注是害
    ,因此在康康教育上,鬧過很多的矛盾,可康康卻出乎意外的讓人覺得很暖心,以前不能做、做不好的事情,突然就會做了,自己也能做好了!過度關注,小心把「好孩子「養廢」,而很多時候,相比於優點和優勢,父母過度關注的焦點更多的集中在孩子的做不好的或是不擅長的事情上。比如:很多家長擔心小孩英語不好,總在孩子面前碎碎念「感覺沒什麼語言天賦」、「對英語沒啥興趣」,結果把本來挺好的苗子,生生念成了「語言困難戶」。
  • 父母陷在「過度關注」的泥潭中不自知,害了孩子,苦了自己
    孩子會越來越失去自己,他看不到自身的「價值感」,把「價值感」依託在別人身上(即使這個「別人」是父母),都不會讓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同時,這種過度關注,還會讓孩子距離「獨立」、「自信」越來越遠。父母會越來越疲憊,越來煩躁。當他們認為孩子還小時,會繼續為他們服務;一旦他們認為孩子足夠大了,則會在他持續要求關注之下,會孩子產生不滿和失望。
  • 過度期望:教育孩子的最大誤區
    當前的家教存在著許多誤區,例如: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應立即著手教育,家庭應給孩子以溫暖,不能像幼兒園、學校那麼「嚴」,以及重智輕德等。但最大的誤區卻是過度期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過度保護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對孩子百般侍候,圍著孩子團團轉。
  • 教育孩子的關鍵秘訣: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父母
    我想,根源也許在於他們掌握了教育孩子的一個關鍵秘訣: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父母。想要教育出優秀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意思是說,用自身行動教育人,別人就會服從;用語言來教育人,別人就會爭辯是非。然而現實生活中,太多父母有了孩子後,忽視了自己的成長,一心只關注孩子,急切地想讓孩子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所以他們常覺得教育孩子很吃力。
  •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做好三件事很關鍵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美國教育家羅伯特博士也提出,現代孩子教育有十大目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獨立性。沒有主見:有些孩子不相信自己能夠獨立做好自己的事情,總是去問爸爸媽媽「你覺得我行嗎」、「這件事怎麼辦呀」、「那件事怎麼辦呀」。沒有自信心:還有些孩子總是擔心自己做的事是錯的,不被支持的,擔心出錯會被懲罰,所以做什麼事情都不主動,也沒有信心。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 孩子身上四個缺點是好事,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長大會有出息
    Hello,我是家庭教育指導師Matt,提倡體驗式家庭教育,倡導科學育兒、理性育兒。今天和大家聊的話題是:孩子身上有這四個缺點,是好事。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全身上下都是優點,又懂事又聽話、有禮貌高情商、既聰明又好學,可以這些優點都是通過後天培養出來的,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也不會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孩子有依賴感不是壞事:有依賴感的孩子更懂感同身受,家長要重視
    ,但要注意,依賴感並不等於依賴,家長們要注意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給予孩子充足的依賴感。在生活中,孩子們會依賴家長的決定、依賴家長對自己的行為幫助,最後孩子會失去自己的獨立意識甚至會缺乏責任感,在事情選擇上面沒有自己的主見,所以依賴對於孩子來說會耽誤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程度,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到依賴感,而不是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
  • 父母做好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這件事為什麼引發這麼大的關注和討論?首先,王源是公眾人物,容易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其次,我覺得比較受關注的,是在這件事裡,大家看到了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之大。這個20歲的大男孩,會吸菸並不奇怪,因為他有一個很會吸菸的父親。 每個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往往容易忽略自身一些壞習慣對孩子的影響。
  • 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父母要知道!
    俗語說:「三歲看大,八歲看老」,孩子的教育好不好,對於他們將來能否成為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優秀人才,關係極大。所以孩子的早期教育也非常重要,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不僅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需要,而且是開發孩子潛能的最有效的途徑。早期教育不是非要到早教機構學習。
  • 為人父母,給孩子的愛,要適度,不能過度
    有了孩子後,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做好父母這個角色,對於孩子的需求,我們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滿足孩子。「愛孩子,就應該給孩子想要的一切」。可事實上,這種滿足孩子一切需求的「愛」,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鄰居家9歲的小龍,是家裡的寵兒。爸爸媽媽就他一個孩子,總是什麼事情都依著他,小龍想要的東西、想要做的事情,他的媽媽都會二話不說地滿足。
  • 孩子愛攀比不是好事,重視幼兒心理,將過度虛榮的先兆掐滅在源頭
    我心裡咯噔一下,要個書包不是事兒,問題在於不能看見別人有什麼就想要什麼啊!我頓時心裡就有情緒了。但我決定還是再問問她,我旁敲側擊的說:「可是,我覺得你這個新書包也很好看啊。」大卷渾然不覺我的心理活動:「好看是好看,沒有翅膀啊。」
  • 孩子自信是好事兒,但孩子過於自信,父母同樣需要引起警惕
    雖然讓孩子學會自信是好事兒,但是父母卻不能忽視也一個問題,那就是千萬別讓孩子過於自信,以至於自負的地步,父母還傻傻地認為這是孩子自信的表現,可能影響寶寶一生喲,你知道麼?自信雖好,但是如果孩子過度自信,而聽不進他人的意見,那就未必是好事兒了,這也不是自信,而是自負了。
  • 孩子過度依賴媽媽不是好事,避免產生「戀母情結」,媽媽請重視
    寶寶喜歡依賴媽媽並不是一件錯事,但是在依賴依賴與獨立的平衡,媽媽需把握尺度與分寸問題,過度依賴容易讓孩子產生戀母情結,反而不利於寶寶成長,你知道嗎?一、0-6歲,幼兒的依賴關係構建很重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道:孩子一歲以前,甚至三歲之前,最好由母親親自撫養。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無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滿足和快樂都和撫養人息息相關。認人是最早的情感現象,也叫依戀,由此父母才獲得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
  • 當孩子出現這3種「會過」行為,並不是好事,父母要及時制止
    現在已經不只是需要女性持家,也需要男性持家,由於現在的生活成本過高,許多家長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會過」「持家」的這種思想,但是有些時候,孩子的「會過」行為,反而不是好事,甚至會影響以後的思想,父母要及時糾正和制止才行。
  • 孩子自信心過度「膨脹」,驕傲自負,可能是父母的錯誤引導
    導語:家長都是希望孩子有很多的好的特質,比如孩子勇敢、自信。現在社會有太多的孩子被家長教育變得膽小、懦弱,缺乏自信。一個自信的孩子也深受家長還有周圍的人喜歡,因為做事比較果斷不拖拉,對父母也有很多的幫助。但是孩子過度自信也不是好事,容易出現剛愎自負,不聽別人的意見,自己認為自己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