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關注別人,就失去了自己

2020-12-23 末小北

一個沒有界限感的人,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事,託付給他人,邀請別人進入他的界限。

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這樣的行為多了,不但他累,別人也會感覺挺累。

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很多的矛盾,特別是從那種原生大家庭走出來的孩子,接受長輩教育的人多而雜,讓孩子分不清是與非。

家長的界限感也不清晰,孩子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界限感不清晰,是很常見的事情。

一個沒有界限感的人,會一味地強調他人,重視他人,而忽視自我,最終結果就是迷失或者迷茫。

更有甚者,還可能會搭上自己的生命。

01過度關注別人 ,就是失去了自己

震驚中日的「江哥案」,就是一個過度關注別人,失去自己生命的現實例子。

2016年11月3日,就讀於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的中國學生江哥,被其閨蜜劉鑫的前男友陳世峰,用匕首殘忍殺害。

當時江哥遇害時年僅24歲,是一名碩士研究生一年級在讀生。

就因為閨蜜劉鑫,在與男友陳世峰發生分歧後,江哥接受了閨蜜劉鑫的請求,劉鑫為了躲避男友的糾纏,暫住在江哥租住的房子裡。

不分青紅皂白的陳世峰,在江哥給她開門的那一剎那間,就那樣讓一個毫無防備的她,倒在了閨蜜男友的匕首下。

這件事,看似是惡徒的無理取鬧,閨蜜是幫兇,儘管江哥沒有半點錯,但就因為她的出面,反而激怒了陳世峰。

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江哥本人成了慘案的受害者,留下她的老母親,至今,還在狀告閨蜜劉鑫,討說法。

江哥的死,對她母親是一個打擊,對她閨蜜又何以不是個打擊呢?

一個人的界限感,決定了他的幸福指數。

因為,一切的痛苦都源於缺乏界限感。

關係界限,權利界限,規則界限,親屬界限等等關係,都是如此。

所以,要小心那些太把自己當回事的人,有些即便對你好,沒有帶其他任何的目的,但你的事就是你的事,責任必須要你自己來擔當,別人代替不了你。

還有切記,不要太把自己當英雄,太自以為是,可以為了朋友,不分是非曲直,兩面插刀刀,撲湯蹈火,在所不辭。

02太把自己當回事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人,不知不覺地就把自己當成了「救世主」或是「大哥大」,可真正的發生了什麼事,他吃了虧,又會逢人就說你的不道義。

我有兩朋友A和D,一天我們出去燒烤,我們在路上走時,朋友A有些喜歡搞怪,可以說是有些不分場合的「二」。

那天,他看見一個老爺爺,在往一個商業空氣門裡面充氣,A跑過去,無聊地把老爺爺的氣給放掉了,老爺爺很是老火。

朋友A看到老爺爺生氣的模樣,嚇得趕緊跑了。

而朋友D看到朋友A跑,以為老爺爺要打朋友A,於是他過去拉老爺爺。

本來是想勸架的,結果老爺爺以為他是來打架的,朋友D就那樣被老爺爺給打了。

因朋友D,他認為自己是個年輕人,即便老爺爺打他,他也不會動手的,結果朋友D被老爺爺打傷了,可在老爺爺在打D時,朋友A已經跑出了好遠。

作為當時的我還,在雲裡霧裡,不知道老爺爺為何要打D,被老爺爺打得滿臉是血的D,跟我說:「朋友A,很不地道。」

後來,我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看到臉上,還流著血的朋友D,我隨口而出:

「朋友A本來就錯了,不懂得老人家的充氣辛苦,而你還是幫兇,其實A真的很欠揍,你也欠揍,去拉老爺爺,幹什麼?」

當時,朋友D很是委屈,覺得我也是一個不地道的人,沒有站在他這邊說話。

在B眼裡,我幫朋友A,幫老爺爺那個不分是非曲直的外人,就是不幫他,從他當時的言語,他對我也是有意見的。

我的這個朋友D,就是典型沒有界限感的人,不光是這件事情,在其他事情上,也是一樣。

後來,我這個朋友D變得越來越自卑,就因為他沒有界限感,在與他老婆相處時,他也老是犯這樣沒有界限感的錯。

聽說現在,他已經與他老婆分居了。

聽朋友說,他老婆是一個嫌貧愛富的人,因為錢而離開了他,在我看來,真是這樣的嗎?

他老婆與他結婚時,他也並不富裕,他老婆什麼也沒要,就跟他結婚了,生了孩子後,才請我們吃了一頓飯。

03結語

以上兩個實例,都是沒有界限感,而受到的傷害卻不小。

其實,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凡是沒有界限感的人,有可能在小的時候,父母幹預的事情太多,孩子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只知道對朋友,熟人一味的好。

他們自認為,別人也會給予他同等的回報,殊不知,他們很多時候是「多管閒事」。

有些事情,還真不是,你自認為,為別人付出了,別人就能給予你同樣的回報。

像朋友A那件事情,本來就是朋友A的不對,D還去幫他,架還沒有打,就去拉老爺爺,而引起老爺爺的誤會,結果自己受傷。

假如您的孩子,也有因為界限感不清晰,而導致的人際關係,情感和心理的問題,您可以逐漸減少對孩子的照顧和幹預。

多多鼓勵孩子進行自我思考,判斷和選擇。

在孩子遇到挫折後,不是幫助他解決問題,而是一起分析問題,怎樣解決才是合適,幫孩子樹立一個界限。

因為,學會掌握界限感,才是幸福的前提。

相關焦點

  • 過度關注別人是種病態
    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喜歡關注別人。從小的方面關註明星與知名人士,大的方面關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政策與言論。總是把目光關注在外面,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發生點什麼事,就總有這種人在場。明星的家事,他發布自己的看法,議論人家的是非。人家結婚離婚他總是津津樂道,似乎比關注自己的事情還上心。
  • 人,其實在你去過度關注別人的時候,就已經輸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喜歡去看著別人的樣子,去笑著別人的過失,這樣才會讓自己覺得自己比別人好多了,但也正是這思想,使我們忘了自己……人一定要記住自己原來的模樣生活潮起潮落,關注別人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不能跳入這個怪圈之後就跳不出來了。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一面,都有得有失。
  • 父母陷在「過度關注」的泥潭中不自知,害了孩子,苦了自己
    孩子會越來越失去自己,他看不到自身的「價值感」,把「價值感」依託在別人身上(即使這個「別人」是父母),都不會讓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同時,這種過度關注,還會讓孩子距離「獨立」、「自信」越來越遠。父母會越來越疲憊,越來煩躁。當他們認為孩子還小時,會繼續為他們服務;一旦他們認為孩子足夠大了,則會在他持續要求關注之下,會孩子產生不滿和失望。
  • 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容易被別人影響,失去自我的三個星座
    其實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眼裡都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評價,大多數的人認識還是特立獨行的做好自己,如果對別人的看法過度在意,所以往往會讓自己活得特別累。那麼,在十二星座中,有哪個星座總是很在意別人看法呢?巨蟹座說到底,巨蟹座的人還是太為他人著想了,才會把自己弄得那麼敏感和脆弱,越在意別人的想法,也就越忽視自己的感受,這樣的生活,往往過得不會太開心,對巨蟹座來說,思慮太多,想得太多,都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生怕別人的眼光是不好的。常常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思緒萬千。
  • 你對孩子有過度關注嗎?對於孩子,適度關注是愛,過度關注是害
    過度關注,小心把「好孩子「養廢」,而很多時候,相比於優點和優勢,父母過度關注的焦點更多的集中在孩子的做不好的或是不擅長的事情上。比如:很多家長擔心小孩英語不好,總在孩子面前碎碎念「感覺沒什麼語言天賦」、「對英語沒啥興趣」,結果把本來挺好的苗子,生生念成了「語言困難戶」。
  • 孩子過度關注別人的評價,並不是件好事,父母要做好早期教育
    當然大家也都知道在青春期的孩子,都比較喜歡關注自己的容貌,可是我家孩子每天早上起來老早去弄自己的髮型,明明自己已經弄的很好看了,一旦我們說這個髮型不好看,他又會全部重新弄。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是孩子比較臭美,實際上不是的。孩子總是從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別人的想法,甚至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也就是過分地關注別人的評價,而不在乎自己真實的想法。
  • 孩子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父母要知道:批評和表揚都不能過度
    有一句話叫做「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不會因為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而輕易在行為上做出改變,也就是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這樣的人一般活的會比一般人辛苦。我想現代的人多少都比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甚至完全以外界的評價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 過度關注之殤
    然後,我們看到了非常驚奇的一幕,就是男孩的媽媽,反而拉著自己的孩子一口一個「小心肝兒」地安慰了起來。這讓所有人都哭笑不得。後來,我們也漸漸地觀察到,這位媽媽對孩子,就是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給予關注的。在她的眼中,兒子就是聽話和乖巧的,是怎麼都不會欺負別人的人——雖然,這和事實恰恰是相反的。
  • 被過度關注的孩子足夠安全嗎?
    有很多人看完這段,可能都會想:「學習好,又懂事」這不就是別人家孩子嗎?」好像每個老母親都夢想著擁有一個這樣的孩子。擱前幾年,那我也是羨慕吶,但是,這次看到這個字眼,卻莫名的心疼這個孩子。 從上表可以看出,媽媽一直都處於自己的情緒中,繼而將孩子也帶入情緒之中,兩個人都是在邊緣系統被激活的狀態下觸發了原始腦的本能反應:戰鬥和逃跑反應,激活杏仁核,開始攻擊。那麼都處於不冷靜的狀態,事情可想而知,除了對抗還是對抗。下來我們再從心理學方面看看。 從這個案例中能夠感覺到孩子是一直被過度關注。
  • 不要讓自己第一次就失去別人對你的印象
    就算有時候你的表現並不符合原先留給別人的印象,但是人們還會尋找更多藉口和理由來支持他這種印象。很長一段時間也仍然要堅持對你最初的評價。由此可見,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因為第一次的見面以及與陌生的人交流,對於彼此雙方都具有很大的新鮮感,雙方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別人眼中被放大。
  • 金韻蓉:過度讚美會讓孩子失去抵抗挫折的能力
    現代的家長落入「過度讚美」或「不當讚美」的誤區,把愛的教育誤當成毫無分寸的讚美,讓孩子在泛濫的讚美下,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當西風東漸,親子教育專家終於讓中國父母了解了誇獎的重要性之後,現代的家長又落入了另一個「過度讚美」或「不當讚美」的誤區,把愛的教育誤當成毫無分寸的讚美,所以才讓孩子在泛濫的讚美下,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學會讚美是爸爸媽媽的重要功課之一讚美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要讚美得「到位」。
  • 「過度養育」陷阱:孩子為什麼失去了創造力?
    在子女教育方面,很多人恰恰相反,過度養育,讓孩子失去了創造力。如果一個孩子所有的欲望,不需要自己動手,就能立即得到滿足,那麼,他一定會出現某方面的發育遲緩。創造力的源泉,是「走別人未走過的路」。把所有的路都給孩子設置好、安排好,會培養出一個合格的機器,絕不會是一個具備創造力的人才。
  • 人群心態:過度關心朋友會虧待自己
    人群心態:過度關心朋友會虧待自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5日 08:28 來源:   生命時報消息 案例:小靜是屬於對朋友非常關心的那種人
  • 總覺得「對不起」別人,這其實是自戀|心理學解讀:過度內疚
    生活裡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一些人,經常覺得自己 「對不起」別人。他們過度地反思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傷害、並長期、過度地為此感到內疚、自責。比如在分手多年後還常常想著,「如果不是我曾經傷害了他,他現在一定過得更好吧。」
  • 世界正在懲罰「過度友善」的人
    作者:洞見Neo過度友善會讓我們的付出變得廉價,「善」也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後來她決心不再做一個老好人,開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反而贏得了外國同學的尊重。為人友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是過度友善,會讓我們的付出變得非常廉價,所謂的「善」也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
  • 關注慢阻肺過度充氣
    由於小氣道的阻塞和狹窄,以及炎症造成肺泡損傷,導致部分慢阻肺患者出現肺過度充氣(肺氣腫)。簡言之,肺過度充氣是慢阻肺一個重要的病理生理變化與臨床表型[1],更是造成慢阻肺患者氣急氣促的重要原因之一。長久以來,國內對慢阻肺過度充氣的相關研究非常之少,對它與慢性氣道炎症的關係也鮮有關注。
  • 過度自信,你真的比別人水平高?
    過度自信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心理學研究,Adams夫婦(1961)首先發現對信心和判斷準確性的錯誤標定,後稱為「過度自信效應」(over confident effect)。隨後,研究發現人們在許多領域普遍存在過度自信現象,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過度自信成為心理學領域受到廣泛關注的研究問題之一。20多年來,這些研究已在金融學、投資學和管理學得到廣泛的應用。
  • 孩子自卑嚴重,缺少信心,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正在失去重要的機會
    媽媽內心愧疚極了,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因此媽媽在生活當中對碩碩的關心特別的多,保護也特別的多,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不一樣,因為心存愧疚,媽媽對於碩碩提出來的要求,無論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都給予滿足,比如碩碩不想學習,媽媽不是鼓勵,而是每次都允許碩碩找藉口拖延不學習。
  • 父母的「過度教養」會讓孩子更焦慮
    父母的「過度教養」會讓孩子更焦慮什麼是「過度教養」?所謂「過度教養」,就是指父母為了使孩子在學業、人際關係等方面獲得更大的成功,而向孩子提供過度的、不利於孩子發展的關懷和幫助。這就很容易讓孩子失去想像力,失去好奇心,不主動去探尋世界,甚至為了達到爸媽的要求,開始功利的記憶一些知識點。
  • 強迫症真相:過度關注自我非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容易毀了自己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我一直不停的洗手、不停的清洗,或是我很愛乾淨,這樣算是強迫症嗎?」強迫症的痛苦是常人所不能理解,之前圓桌派有一期,主持人提到真正強迫症的感受我認為很到位,那就是永遠會因為一些別人無足輕重的問題而擔憂恐懼。如果說抑鬱症大家還可以稍微理解的話,那麼強迫症的症狀簡直可以用「五花八門」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