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追逐快樂,逃避痛苦的。當浪漫的愛情逐步退卻,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有歡喜,又有憂愁的感情?《親密關係》中說:
人是社會性動物,「愛」與「被愛」是人的基本需求,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並不擅長處理兩性關係。於是,本應該帶來美妙體驗、快樂享受以及甜蜜回味的親密關係,卻往往帶來失望、痛苦,甚至怨恨。
人本各異,婚姻也有千面,唯有深入了解,主動作為,方能得償所願。
在《三十而已》中,鍾曉芹與陳嶼,被網友詬病是「合租式婚姻」。從鍾曉芹的角度看到的是:她懷孕後滿心歡喜,陳嶼卻說孩子來的不是時候,能不能先不要;聚會結束,她讓陳嶼來接,他說你自己打車回來吧;家門壞了自己打不開,催他多次去修理卻沒有結果。
鍾曉芹和陳嶼
而作為觀眾,我們看到的卻是這樣:陳嶼不想要孩子,是因為沒有準備好。他從小長在父愛缺失的家庭環境,害怕自己沒有能力做一個好爸爸。雖然他言語間排斥孩子的出現,但卻在聽到寶寶胎心的時候,流露出意外驚喜的表情。回家後他默默地裝了地燈,關注嬰兒床等。在鍾曉芹因為打不開家門而發脾氣時,他就如做錯事似的滿臉歉意,上前撫慰。
他不夠浪漫,不善表達,也有缺點,但並非網上說的那樣極度冷漠和自私。他們剛戀愛時,兩人也曾在吃飯時並排坐,在桌子底下偷偷的拉拉小手。結婚誓詞上,他也寫的浪漫、柔情、甜蜜。那麼,隨著時間流逝,是什麼造成了一對曾經恩愛的伴侶,走向沉默寡言、互動寥寥的結局?
他們的相處
細想才發現,沒有了浪漫加持,他們倆更像大多數普通的夫妻。當鍾曉芹對陳嶼失望後,會受到確認偏向效應的影響,只關注他的負向行為,忽略了他的關切和本就寡言的性格。
確認偏向效應,是由於人們只關注自己的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導致的知覺錯誤。
但事實是,隨著婚姻關係的穩定,浪漫的愛情會逐步退卻,回歸生活本真時。伴侶會在依戀類型、認知、性格、歸因等因素的影響下,不斷發生衝突。這時,愛情的幻滅感出現,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溝通、調整預期等維持機制的調和,就會受到確認偏向效應的影響,讓矛盾積累、衝突增多,直至走向對抗、分離。
美滿的婚姻,是人們的期待。然而由於成長環境、認知水平、適應能力等特質的差異,會造成差千萬別的婚姻關係。我們來看幾個主要影響因素:
①個體差異:個體間顯著的一個差異,是依戀類型,主要分為安全型、痴迷型、恐懼型、疏離型四種。依戀類型的形成,主要受到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的影響,而不同的依戀類型,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也不相同。其並非一成不變,是會隨著教育、親密關係等的變化而不斷改變,但長時間內是穩定且影響持久的。
安全型依戀和愛情的所有這四種構成成分,分別是親密、激情、忠誠、關愛和看護,都有正面的關係。
而認知水平、性格特徵等特質,也在不同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個體差異,這些因素共同影響著親密關係的走向。
認知世界
②關係評價:我們都渴望被伴侶肯定、接納,當我們知覺到的關係評價低於預期時,我們就會感到傷心、沮喪。
根據心理學家馬克·利裡的觀點,關係評價是指,我們知覺到的,他人認為與我們的親密關係珍貴、重要或親近的程度。
在我們感到被伴侶排斥、拒絕時,會降低親密關係的歸屬感,甚至損害自我價值感。嚴重時,還會產生較低的自我評價,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比如,許多在親密關係中受過傷害的人,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處於較低的自信、自尊水平,甚至陷入自我懷疑、否定的悲觀情緒。
評價
③應對衝突:在親密關係中,衝突無法避免。消極的應對衝突,只是延遲了未來的不和,對衝突解決無益。而積極的應對方式,會讓雙方突破危機,實現感情增溫。
伴侶激發衝突的事件有四個常見類別:批評、無理要求、拒絕和累積的煩惱。
人們以本能反應去應對衝突時,會引發雙方的應激反應,陷入負面情緒相互作用的惡性循環。所以,不同的應對方式,對親密關係的滿意度也有不同影響。
了解是改變的開始。當我們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因素有了一定了解時,主動的進行自我檢視,積極去面對各種狀況,會塑造出高滿意度的親密關係。
①自我接納:無論自己是安全型依戀,還是其他類型,學著自我接納。自我接納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過度自負,而是承認自身有優點,也有局限。當我們開始了解自我,一心嚮往著美好的目標,才會有動力去改變。
當我們主動承擔責任,不斷拓展自我邊界,提升認知水平,都是對健康、良性的親密關係塑造有益的途徑。
協商
②合理的期望:我們都渴望擁有浪漫的婚姻,但若對自身、伴侶及雙方的關係沒有合理的認知,對伴侶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只會給雙方增加壓力和沮喪,引發對婚姻的失望、抱怨等負面情緒。
《親密關係》中指出,如果用不現實的期望來衡量婚姻,幸福、溫暖、有價值的伴侶關係看起來也不會令人滿意。
共同參與
③順應性反應:出現衝突時,盡力做出順應性反應,就是說在對方做出破壞性行為時,我們避免以牙還牙的惡性循環出現,努力給出建設性的態度與反應。比如,能夠進行善意的歸因、有效溝通等,這類夫妻對親密關係會有較高的滿意度。
有效的溝通,可以通過精確表達、積極傾聽、尊重和確認等方式。
溝通是最低成本,卻是最有效的應對衝突方式。有效溝通,就意味著我們在溝通中,不要主觀臆斷,善於用第一人稱表述內心的感受,同時在對方說話時,不要打斷。從尊重、平等的角度出發,重複確認對方的觀念和感受,是進行有效溝通的途徑。
就如文章開頭所言,我們許多人可能並不擅長處理兩性關係。但親密關係的帶來的獎賞意義、歸屬感、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讓我們甘心於主動控制自我,維持親密關係的和諧,去追求高滿意度的婚姻。
幸福是一種感知,當親密關係不能持續提供符合心理的期望時,就會產生幻滅感。當共同生活揭開了我們對愛情的幻想,就需要對婚姻的諸多影響因素,如個人特質、關係評價、應對衝突等,有進一步認識。並通過自我接納、合理的期望、順應性反應等方式,塑造滿意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