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功利主義之下,心理學研究如何再出發

2020-12-11 澎湃新聞

2018年上半年,賀照田、餘暘、莫艾、何浩、薛毅、倪偉、董麗敏等七位研究者合作了一本名為《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的論文集。作為此本論文集的發起人,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賀照田指出,人文知識思想的再出發是他們七位作者高度關注的問題,但是他們掌握的「問題域」有限,因此,賀照田邀請了其他來自文學研究、藝術、哲學、宗教研究、心理學、教育學、性別研究、文化研究、歷史學等領域的朋友,一起探討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

這場會議的七場分論壇也以這些學科分野為基礎展開,通過這些分論壇討論和最後的圓桌討論,學者們希望通過不同學科的參與,最終產生「充實正面」的知識網絡。此次會議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商務印書館、開放時代雜誌社、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於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舉辦。

本文關注分論壇之一的「時代的認知要求與心理學研究的再反思、再出發」,此次會議引言人是中山大學李樺,回應人是北京大學徐凱文,主持人是南京大學王東美。

當前心理學研究取向:缺失人文性

王東美認為,當下的心理學往往自我定位為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主流的心理學一定不會認為自己屬於人文,這可能會導致心理學人文精神的缺失,缺乏人本位精神,「忽略了人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

中山大學李樺肯定了這一觀點,重視實驗、技術操作,強調科學量化是當下心理學的主流。「至今心理學有一部分是非主流的,和哲學的思想有關,無法量化,無法從具體的統計學上進行處理。」而面對當前心理學的量化趨勢,很多人會批評這「有腦無心」,將心理學發展為腦科學、生物學。但她認為這種技術化、量化的傾向並非是一無是處的趨勢,只是需要人文精神的輔佐。在技術社會的背景下,人文可以輔佐技術的發展,為心理學注入新的活力。「如果我要為心理學的科學性做一種捍衛的話,我覺得需要人文去輔佐它。」現代社會隨著技術勢力加強,技術對人的控制和人類生活空間的擠壓愈來愈明顯。在這種情境下,我們定義出了更多精神疾病和人格問題,但李樺認為,這些問題並非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的。當下精神狀況堪憂,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而這些因素的本質是所有時代人們都會面對的人文精神的缺乏。

除此之外,李樺還指出,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樣缺乏人文精神。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讓青少年感到有價值感的有效方法,更遑論讓他們產生超越個體、有更高追求的價值觀。「在青少年的時候,支撐孩子生命的都是有家國情懷的教育,雖然這種情懷在青少年看起來不大現實。」

李樺在反思人文精神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缺失的基礎上,更是對當下直接移植美國心理學經驗的做法提出質疑:中國臺灣地區以及日本往往仿效美國,建立心理諮商協會,心理諮詢法等制度,「但這對本土連結的東西很少,甚至可以說沒有」。但令人欣喜的是,中國臺灣地區以及日本已經有諸多反思、質疑的聲音:在這種制度化的建設中,我們已經喪失了對生命足夠的謙卑。人們「很簡單地在評價別人是不是幸福,是不是健康,是不是在過好的生活」,如果不是,那麼就「建構」出一個所謂的「幸福」、所謂的「健康」塞給他。這其中蘊含了更為深層的暴力,這是值得我們憂慮、反省、警惕的。

北京大學徐凱文也很認同這個觀點。他反思,在學術霸權下,美國心理學研究的研究結果是否可以推廣到全世界?西方醫學深受「還原論」影響,認為人所有思想感情的變化都可以還原為化學物質的變化,而這種理論在心理學和精神醫學上的表現就是:「精神科醫生不會在乎你心理的感受是什麼,你有抑鬱我就給你開抑鬱的藥,你有焦慮我就給你開焦慮的藥。」徐凱文認為,這種「還原論」直接導致了我們喪失對生命基本的謙卑和尊重。更何況,美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精神障礙患病率仍然全球最高,這顯然是失敗的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經驗,我們更怎能直接移植其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經驗,忽視甚至漠視「人文層面的認識和理解」。由此,徐凱文認為,我們應當立足中國實際進行精神醫學和心理學的探索,甚至,可以從中國傳統中尋求解決方案。徐凱文援引中國古代傳統「良知」的概念,說明人對價值、意義的追求和感知是與生俱來的,並非後天教化的。

然而,中國現實生活往往無法達到西方倫理規範中的理想狀態,實際的心理諮詢操作中也無法全面地貫徹倫理要求。倫理是否應當高於存在?李樺提出了質疑和反思,或許我們應當根據自身現實探索前行方向。

心理學如何治癒焦慮:生命的共情

不可否認的是,當代精神狀況不容樂觀。徐凱文指出,中國人精神障礙整體的患病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1%,現在是17.5%。他表示,心理學家這個群體也是非常焦慮的群體,「我們焦慮的原因是我們生意太好了,來訪者太多,而且危機太多,要死要活的情況越來越多。」而在高校,「全國286個學校心理諮詢中心86.7%的諮詢量都是每年以10%到20%的速度增長,危機幹預量也在增長,我們和去年統計相比預計增加27%」。

徐凱文認為:「當我們看到這樣一些事實數據的時候,我覺得埋頭去處理危機和處理所謂心理健康問題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我們它的根源是什麼。」在之前大學生精神焦慮主要來源是學業壓力。而在當下,大學生的焦慮更主要圍繞著「文憑」「工作」「生存」等關鍵詞展開,而這根源則來自於他們的家長對於自己教育的投入,換而言之,大學生的焦慮來源於父母的焦慮,而父母的焦慮更來自於對下一代階層跨越的期待或者階層下滑的恐懼。由此,徐凱文指出,「沒有去了解整個社會文化背景,只是去治療,(那麼)這個治療問題產生的速度遠遠超過你能夠幹預的速度。不能夠只看到客觀群體,不能夠還原到具體的個體,(要)看到這個體制出了什麼狀況和問題。」

除此之外,大學生的焦慮更來自於對價值和意義的追問。然而不幸的是,這個追問是在極度功利主義的社會裡提出的。教育是功利的,例如,好學生學習的意義在於滿足父母的需要,迎合老師的需求,為母校爭光。然後到了大學,學習的目標和意義究竟為何?很多大學生陷入了迷茫。再例如,「評價一個學校中學教育的標準就變成了僅僅是有多少人考上北大清華。好像沒有考上北大清華的教育都是失敗的,這是非常荒謬的教育觀」。科研是功利的,為了科研論文發表數、科研經費來源不擇手段,甚至出現了基因編輯的醜聞。更可怕的是,治療焦慮的精神醫學是功利的,「以美國主導的精神科領域不斷指導(產生)新的精神疾病,不斷給人貼上各種各樣的精神疾病的標籤。這後面的推動力量是藥廠,因為藥廠需要人更多是抑鬱和焦慮,這樣就會有人吃他們的藥,他們可以有豐厚的利潤,這個豐厚的利潤(大)到什麼程度,就是每年全世界賣的最好的藥當中大概有兩三種藥是抗精神病藥,抗焦慮藥和抗抑鬱藥。」

徐凱文認為,功利主義最終導致人性的扭曲。在功利主義指導下的心理學和精神醫學將人物質化和卑微化,使人最終喪失了價值感和意義感。面對這種「已經呈現雪崩狀態」的青少年心理狀況,徐凱文認為我們應當認識和尊重人的本性,重視內心的需要。

而李樺作為心理諮詢界的執牛耳者,在治癒精神焦慮方面有更深的體悟。她首先批評了一些心理諮詢師的妄自尊大和自我膨脹,「心理諮詢在他人生命中的作用並非決定性的」,而只能是對他人生命「有所把握」。作為心理諮詢師,我們必須坦然承認的是,心理諮詢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結合體。此外,她更是接過羅傑斯的「共情」概念,對「如何進入他人生命的困境」這一命題提出自己的思索:

所謂」共情」,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而是,我們可以通過人類苦難的共同經驗,抵達自己的處境,籍此「進入生命」。她認為只有具備此一意義上的「共情」能力,我們才能透過生命的現象進入受苦的經驗,才能在病苦的現場,提供真正具有人文性的療愈和滋養。

相關焦點

  • 邊沁的功利主義民主理論有何顛倒眾生的獨特魅力?
    功利主義作為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對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權利學說的重大修正和發展。邊沁學派以功利主義作為評判標準,既可以糾正自然權利學說的革命傾向,又可以為人民主權和漸進的社會改良方案提供理論依據。
  • 邢雲超:功利主義之潮起潮落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屬於倫理學範疇,最早出現於19世紀初的英國。哲學家遵循「某種行為提升幸福最大化(Maximum happiness)即為正確,反之錯誤」予以定義,傾向性地認為一個人的動機和手段與行為結果相形之下無足輕重。因此,對於個體行為的判斷準則是該行為對快樂和幸福正面影響及促進程度。功利主義是一種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標準的倫理學說。
  • 《功利主義》讀書筆記
    因此,中文讀者很容易對功利主義抱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不過,功利主義所說的功利並不是個人功名利祿。事實上,功利主義是一種相當崇高的道德理想,它主張,我們評價一種行為好不好,要看它是否能給最大多數人帶來最大幸福。因此,不少學者建議把功利主義翻譯成功效主義或效用主義,以此來避免中文讀者的誤解。總之,絕不能望文生義,把功利主義等同於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是一種嚴肅的哲學立場。
  • 邊沁及其功利主義
    但由於受到個人偏好等原因的影響,功利原則往往在人們之間產生爭論,而這樣的爭論是不可能否認功利原理的,為了讓人麼能接受該原理,他給出了一個建議讓別人接受功利主義。[6]    總之,在邊沁看來,一個人拒絕採用功利主義,在表面上反對功利主義,實際上是暗中偷用了功利主義,最終會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 功利主義心理學的多維模型
    犧牲性道德困境被廣泛用於研究人們何時、如何以及為什麼做出符合功利主義的判斷。然而,對犧牲性困境的反應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揭示功利主義的決策呢?本文考慮兩個關鍵問題:首先,犧牲困境的不同反應之間的關係有多大意義,以及功利主義道德觀的獨特之處是什麼?第二,當功利主義和常識直覺之間存在對立時,關於犧牲困境的發現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推廣到的其他道德場景中?
  • 功利主義——邊沁
    直至十九世紀邊沁將哲學的功利主義應用到立法學和法理學的領域形成了個人功利主義法學思想。從廣義上看,功利主義思想在古希臘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過了。如德謨克利特宣揚過快樂主義,認為人生最好的生活就是最大限度的促進快樂,要求節制的享樂和和心靈的快樂。伊壁鳩魯學派也提出過類似的思想,認為快樂是最高的善,苦與樂的標準是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
  • 測試:從功利主義出發,你的道德分數有多高?
    為此,一群來自牛津大學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創建了一個測試,打算通過最清晰、最著名的道德理論之一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來判斷一個人是否道德。英國哲學家傑裡米·邊沁(Jeremy Bentham)在18世紀時首次提出「功利主義」理論,這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該理論以「是否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作為道德判斷標準。功利主義者會看重結果,也會認為傷害一個人使更多人受益是道德的。舉例來說,功利主義者會認為善意的謊言是可以接受的。
  • 知乎「非常想問」科普大賽首期啟動 心理學圓桌解密情緒熱詞
    這些有趣的問題都可以在心理學中找到答案。近日,知乎「這才是心理學|非常想問」科普圓桌上線。據悉,此次圓桌是「致知計劃之科學季」——「非常想問」科普徵文大賽的首個分會場。圓桌內收錄了如「好奇心的動機有哪些?」、「人們為什麼喜歡驚喜?」、「只要內心夠強大就不會得抑鬱症?」等生活中常見問題,眾多心理學專家與網友在此交流探討,用通俗有趣的語言暢談心理學話題。
  • 首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之六 :從學生角度看大學中學對談
    對於老師,論壇討論最多的便是教師教育中被功利主義和資本邏輯綁架的傾向。這裡存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大學老師和研究員普遍從育人的目的出發,認為需要破除教育被功利主義綁架的情況,甚至提出改變教育模式、改變高考等諸多頗具雄心壯志的想法;而高中老師則在現實層面呈現較大的分化,即有更多資源,出路多於高考的學校校長介紹自己超越高考的多元評價實踐,而主要面對高考的學校校長則強調保住當前分數的重要性。
  • 功利主義讓我們遠離了科學精神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看來,眼下的許多問題,都出在利益當先、功利主義的根上,這一切與我們倡導的科學精神是明顯相悖的。所以周忠和說,功利主義讓我們離科學精神越來越遠了。功利主義是追求科學精神的攔路虎科技日報:您認為科學共同體在科學精神範疇內,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 張彪:如何應對大學生的功利主義
    原標題:如何應對大學生的功利主義   所謂功利主義,就是做事情利益性很強,一切以是否符合自身利益為重要原則。在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中,雖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奉獻社會精神仍居主流,但也無法忽視的是具有濃厚世俗色彩的功利主義正在逐步侵蝕大學生的思想,並對學生們的健康成長帶來了消極影響。大學生的功利主義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學習目的功利化。
  • 功利主義:當代功利主義的觀點,羅爾斯和諾齊克對最大功利的討論
    再來看(2):功利主義者可以說,功利計算不僅要考慮實際後果的價值,還要考慮接下來的後果和長遠後果的價值。針對警察局長誣陷流浪漢的情形,批評者認為誣陷是帶來最大功利的行為,但功利主義者不一定這樣想。如果真罪犯現身、局長的誣陷被揭露等情況發生,更長遠的後果將會怎樣?考慮到這些因素,功利主義者會認為,警察局長的誣陷不一定是帶來最大功利的選項。
  • 《艱難時世》與英國功利主義
    內容提要:在論述《艱難時世》與功利主義關係的時候,以往的一些研究存在著流於表象、以偏概全的弊病。  不過,在論及它與功利主義關係之時,應當指出,先前的一些研究明顯存在認識不足乃至嚴重誤判的問題。一方面,有人過分貶低狄更斯,認為他對功利主義的理解不夠全面,甚至是錯誤的。
  • 媒體:功利主義讓中國遠離了科學精神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看來,眼下的許多問題,都出在利益當先、功利主義的根上,這一切與我們倡導的科學精神是明顯相悖的。所以周忠和說,功利主義讓我們離科學精神越來越遠了。 功利主義是追求科學精神的攔路虎 科技日報:您認為科學共同體在科學精神範疇內,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 抵制英語教學的功利主義
    「如果遵循著功利主義的教育思想,孩子沒有興趣而硬要孩子去學英語,實際上是害了孩子。」危機的根源,並不是說要不要砍掉外語課,而是我們的教育正進入了功利主義的怪圈,而且已經成了一個社會性問題。最突出的,是很多家長抱有「起跑線理論」,認為不應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既然有起跑線,就應該有一個終點。終點是什麼?是升官發財、是出國、上名牌大學,不是奮鬥,不是人生的自我完善。我並不責怪家長。
  • 功利主義視野中公共行政的行動邏輯
    二、追求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的目的 我們知道,功利主義的邏輯起點是理性的個體,也就是說,作為一種理論,功利主義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成為指導個人行動的有效理論。但是,功利主義如何作用於社會?古典功利主義在這個問題上存在明顯的理論裂隙,它沒有從理論上論證功利主義如何作用於社會,而是把應用於個人的功利原則直接應用於社會。
  • 大數據研究促進中國積極心理學發展
    大數據研究促進中國積極心理學發展清華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在第四屆澳大利亞積極心理學與幸福科學大會上作主題報告  清華新聞網2月17日電 2月8日至10日,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教授應邀參加第四屆澳大利亞積極心理學與幸福科學大會
  • 稅收的功利主義原則
    現代西方稅收理論家們較少使用功利主義一詞,但是,現代經濟學中卻充滿了功利主義的詞彙:「幸福」、「快樂」、「效用」、「效率」、「最大化」。稅法的經濟學家們視邊沁為他們的理論先驅,比如波斯納,稅法的契約論者也不否認經濟學中的功利主義本性。布坎南在宣揚「一致同意」的公共選擇理論的時候,也調侃說,經濟學家本性上都是功利主義者。
  • 香港政界冀大聯盟團結各界:香港破釜沉舟再出發
    中新社香港5月5日電 (記者 韓星童)由香港特區前行政長官、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及梁振英,連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譚耀宗等逾千位人士發起的「香港再出發大聯盟」,5日宣布正式成立。多位香港政界人士對中新社記者表示,香港正處於水深火熱的關鍵時刻,大聯盟的成立適切,期望這一平臺團結各界力量,推動香港破釜沉舟再出發。香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坦言,香港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大聯盟在這一關鍵時刻成立,各界領袖一同為香港再出發出謀獻策,十分重要。
  • 塞耶斯從馬克思主義人性論角度對功利主義的批判
    無論是古典的行為功利主義,還是當今精緻的功利主義,如規則功利主義,都建立在一個趨樂避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固定人」的前提假設上,潛在的抽象人性論不但在理論上為功利主義帶來了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問題,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實踐中的正義觀念缺失、歷史意識匱乏、感性追求至上的負面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