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維詩《重陽節憶山東兄弟》,你知道為啥古人要登高要賞菊嗎?

2020-12-20 愛在田園

導語: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回首,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重陽節,我國的傳統節日,眾人皆知。尤其是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說得明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下面就說說九月九日這天,為啥古人要登高?要賞菊?要飲酒?

現代社會很多年輕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所以不得不選擇遠離家鄉,與親人們分離。但是人在異鄉難免會有一種孤寂之感,尤其是佳節到來之時,這種情感會愈發更濃。這便是中華文化的深層積澱,即重視血緣家庭和團圓的價值。從這個層面來說,傳統節日承載著我們的價值訴求和人文訴求等。因此,我們有必要穿越歷史,回到古人的生活世界裡,一窺他們是如何過重陽節的?

重陽節來歷

重陽節,即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在這一天,民間有登高、插菊花、茱萸的風俗,故又有「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等不同稱謂。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據《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古人之所以會舉行這些活動,我們不能片面地將其看作是一種迷信,實則是古人追尋自己「生存價值」的問題。是故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此外「九九」又和「久久」諧音,即長長久久之意,蘊含了人們非常美好生活的訴求,所以民間也常在該日舉行一些祭祖與敬老活動。所以我國在2012年立法明文規定:將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年節」

重陽節習俗之一登高望遠

關於重陽節,我認為最重要的習俗當屬「登高」。雖然王維詩說得清楚,但是《禮記·祭法》說得更明白,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早期人類對於超自然、超人格力量那是一種絕對崇拜。正是大山提供了茂密的森林、和各種野獸野果才讓他們得以生活,後有高山上的雷電擊中樹木引起自然大火,才讓人們知道了炙烤熟食更美味。所以他們崇拜山神,祭祀山神一點也不意外,這可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另外,古代道家還總結了天地日月運行規律。而重陽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變成了一種風俗。試想金秋九月,天高雲淡,風清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不但可以令人心曠神怡,還能提精氣神。難怪每到九九重陽日,古代太平時代的晚輩們爭相攙扶年老的長輩們去登山秋遊,既可以交流感情,又可以鍛鍊身體,確實是有道理的。

此外,還有登高「辭青」之說。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所以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恰恰相對應,不可為不妙。難怪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說:「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重陽節習俗之二賞菊,飲菊花酒

關於重陽節賞菊花的風俗,歷來備受推崇,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說起賞菊,就不得不提那個田園詩人陶淵明了。菊花愛陶淵明,陶淵明更愛菊花,他倆可是鄉村的好夥伴,可謂惺惺相惜。如果不曾相遇,菊花可能會默默無聞一輩子,可是命運硬是把他們撮合在了一起。

話說陶淵明為了能延年益壽,在辭官歸隱鄉間後,便在院子裡種上了各種各樣的菊花,以便能隨時欣賞採用,製作菊花酒等。他朝朝暮暮與菊花相對,難免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懷,加上那泉湧的文思,怎能不為她吟上兩句?於是就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菊花名篇。久而久之,菊花成了陶淵明的象徵,陶淵明也就成了菊花的代言人,花與人合為一體了。

關於賞菊,陶公可謂起了個好頭。給後代文人,特別是失意文人找到了退路。種菊花,賞菊花,飲菊花酒,然後作詩作詞,成了文人最喜歡的事情。比如崔國輔的《九日》——「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還有王績的《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自從菊花與陶淵明合二為一,「陶菊」、「東籬菊」就成了他們的代稱,而南朝劉宋人範泰的一首重陽詩,偶然將籬菊與重陽節聯繫在了一起,一語驚醒後來人:原來這兩種有著特定內涵的文化的意象就這樣強強聯合了。

重陽節習俗之三插茱萸

古代人流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溼、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所以王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得到了完美的印證。

古人認為茱萸可以入藥,和菊花功效差不多,也可製酒養生祛病。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故而佩戴茱萸就是為了闢邪、逢兇化吉,這和端午節的佩菖蒲、喝雄黃酒有著相似的蘊意。而插茱萸然後登山的行為恰好與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相呼應。如此一來,人們不但用天然藥物茱萸調整了體魄健康,還適應了自然氣候的變化,可謂古人養生的聰明之舉。

此外,重陽節古人們還放紙鳶。一說是為了"放晦氣",紙鳶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弄斷,讓風箏消失於雲天之外;而說是為了"放福氣",紙鳶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紙鳶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會隨之飄向遠方。具體不得而知,但是都有著美好的寓意,就看你內心深處放的是啥了。

結語:文章至此,那一刻我仿佛真的穿越了。迷糊中仿佛看到了過重陽節的古人們,他們早早喝了菊花酒,然後全家插上茱萸,攜老帶幼外出登高望遠。瞧,有的在放紙鳶,有的在祈禱,有的在吟詩,有的在作畫,有的在唱曲……;聽,「菊花黃,黃種強;菊花香,黃種康;九月九,飲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陽。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思,他們其樂融融,詩情畫意,好不自在,哪有什麼自古逢秋悲寂寥,明明就是秋日勝春朝嘛!

相關焦點

  • 重陽節習俗禁忌,不知道的快來看看,小心鬧笑話!
    提到重陽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王維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不過,關於重陽節的真正來歷、習俗和禁忌,你又知道多少呢?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杜甫的七律《登高》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都是重陽登高的名篇,詩中詳細描繪了古人過重陽的場景。
  • 重陽節快到了 記得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
    重陽節快到了 記得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發布時間: 2016-10-08 15:16:34   |  來源: 人民網-健康時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重陽節快到了 記得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  專家簡介:  龐浩龍,解放軍305醫院副主任藥師  蒲昭和,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
  • 登高祈福、秋遊賞菊……重陽節的起源、習俗,你知道多少?
    相傳漢高祖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她的一名仕女賈氏被逐出宮外,嫁給了一個平民,賈氏就把重陽節的活動帶到了民間,從此百姓們也開始過重陽節了。 魏晉時期的重陽節又加入了賞菊和飲酒的習俗,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要數陶淵明了,他是出名的愛菊人士,陶淵明在《九日閒居》的序文中說道:"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了菊花和酒。
  • 【傳統節日】關於重陽,您需要知道些什麼~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 古人過重陽:賞菊飲酒、聚會享宴、食糕佩茱萸
    原標題:古人如何過重陽?古人如何過重陽?考諸文字,各個時代的人過重陽的方式有所不同。東漢至三國時期,過重陽的方式是邀請友人聚會歡宴,有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為證。其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 重陽九問,這些你都能答對嗎?
    重陽節自古就是敬老節嗎?茱萸就是小辣椒?這一天要吃白肉還是紅肉?古人重陽登高有什麼講究?關於重陽的這些問題,你能答對嗎?可能很多人會先答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王維。但正確的答案應該是,愛種菊花的陶淵明。因為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陶淵明明確寫下:「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同時,還提到了菊花和酒,佐證了魏晉時期,已有重陽日飲酒、賞菊的習俗。
  • 「每逢佳節倍思親」品十二首經典重陽詩詞,談重陽節來歷與風俗
    重陽節歷來有登高的風俗,除此之外還有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陽糕等。登高賞秋為啥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這也有一種說法:因為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氣。
  • 今日重陽,願歲月伴你安康
    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佳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盡了重陽節的思鄉之情。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 登高、賞菊、吃重陽糕等傳統習俗至今流傳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 重陽節有哪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習俗 描寫重陽節習俗的古詩有哪些
    祭祖重陽節幾乎是處在年尾時段最後一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它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陽節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因為需要要依靠前人總結的教訓、祖先遺留的智慧來耕織種植,從而就形成了一種崇拜祖先的文化心理。中國古人,對於先祖的無限敬重、對於祭祀的高度重視,都由此文明根源而來。
  • 「跟著古詩過重陽」菊花酒、重陽糕……重陽節,我要吃著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唐·王維朗誦:林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因此,古時民間在重陽節就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在古代,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屈原的《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 登高、踏秋、祈壽、賞菊…… 文物中的重陽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蔡子麗 吳威登高、踏秋、祈壽、賞菊……10月25日是重陽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探訪武漢博物館館藏文物,發現不少文物珍品裡「藏」著重陽習俗。「流雲百蝠」圖寓意長壽安康在武漢博物館有多件文物蘊含祈福祝壽之意,正好在重陽節一飽眼福。一件館藏清代「白玉福壽紋葫蘆形壺」,以整塊和田白玉雕琢而成。
  • 金秋十月,又逢重陽佳節日
    收音機裡播的一首《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聚首,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讓我瞬間想到了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來。
  • 古詩詞裡,看重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先說這9月9日吧,不是今天我們說的9月9日,而是農曆的九月初九,古代以九為陽,兩個九那就是重陽了也就是重陽節。
  • 介紹重陽節400字作文(精選4篇)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 登高望遠、秋遊賞菊、撞鐘祈福,來柳葉湖這樣過重陽節!
    重農曆九月初九陽九九重陽節登高望遠秋遊賞菊撞鐘祈福成了這個時代的人這個深秋一起賞菊祈福留住這詩意又風雅的迷人韶光!司馬樓前誦經典湖仙島上弘禮儀時間:10 月 24 日9:38-10:55地點:劉禹錫廣場 湖仙島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循著遠古聖人之訓
  • 重陽之意:孝親敬老,傳統禮俗倍增文化認同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記錄下古人重陽節插茱萸、登高、賞菊、飲菊花酒的豐富民俗。一家人重陽節集體出遊登高,還有很多「附加節目」,《金陵歲時記》載:民國時期南京人到北極閣登高,要去山後賞菊買菊花,「山後花農多以種菊為業,紫豔黃英,壟畝相望,遊人載菊而歸。俗雲『山後看菊』。」去雨花臺登高的人家,則會買一把精緻的雨花石子,以備冬天養水仙時使用。還有人家登高出遊歸來,買一把新上市的糖炒慄子品嘗。
  • 佳節又重陽丨品味詩意文化 傳承敬老美德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又是一年重陽時。這一天,在中國人的傳統情懷裡,既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真摯親情,也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知己友情。如今,重陽節還是法定的「老年節」,更增添了濃濃的人情味和深刻的文化底蘊。
  • 風不大能望遠,氣溫剛剛好,今天重陽宜登高
    重陽節,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感恩敬老,又成為「老年節」。今年重陽節天公作美,經過一夜的空氣擴散、稀釋,空氣能見度提高,登高可以望得更遠。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從小才華出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他十七歲的時候寫的。他想著:家中的兄弟們呼朋引伴,登高遠眺,到處是明朗的秋色。像往年一樣,他們也會在頭上插上茱萸吧。可是今年我不在家,不知道他們此時此刻該多麼想念我啊!王維這個處理很有意思,本來是自己思念兄弟,他卻偏要倒過來寫,偏說兄弟思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