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回首,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重陽節,我國的傳統節日,眾人皆知。尤其是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說得明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下面就說說九月九日這天,為啥古人要登高?要賞菊?要飲酒?
現代社會很多年輕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所以不得不選擇遠離家鄉,與親人們分離。但是人在異鄉難免會有一種孤寂之感,尤其是佳節到來之時,這種情感會愈發更濃。這便是中華文化的深層積澱,即重視血緣家庭和團圓的價值。從這個層面來說,傳統節日承載著我們的價值訴求和人文訴求等。因此,我們有必要穿越歷史,回到古人的生活世界裡,一窺他們是如何過重陽節的?
重陽節來歷
重陽節,即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在這一天,民間有登高、插菊花、茱萸的風俗,故又有「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等不同稱謂。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據《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古人之所以會舉行這些活動,我們不能片面地將其看作是一種迷信,實則是古人追尋自己「生存價值」的問題。是故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此外「九九」又和「久久」諧音,即長長久久之意,蘊含了人們非常美好生活的訴求,所以民間也常在該日舉行一些祭祖與敬老活動。所以我國在2012年立法明文規定:將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年節」。
重陽節習俗之一登高望遠
關於重陽節,我認為最重要的習俗當屬「登高」。雖然王維詩說得清楚,但是《禮記·祭法》說得更明白,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早期人類對於超自然、超人格力量那是一種絕對崇拜。正是大山提供了茂密的森林、和各種野獸野果才讓他們得以生活,後有高山上的雷電擊中樹木引起自然大火,才讓人們知道了炙烤熟食更美味。所以他們崇拜山神,祭祀山神一點也不意外,這可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另外,古代道家還總結了天地日月運行規律。而重陽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變成了一種風俗。試想金秋九月,天高雲淡,風清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不但可以令人心曠神怡,還能提精氣神。難怪每到九九重陽日,古代太平時代的晚輩們爭相攙扶年老的長輩們去登山秋遊,既可以交流感情,又可以鍛鍊身體,確實是有道理的。
此外,還有登高「辭青」之說。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所以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恰恰相對應,不可為不妙。難怪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說:「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重陽節習俗之二賞菊,飲菊花酒
關於重陽節賞菊花的風俗,歷來備受推崇,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說起賞菊,就不得不提那個田園詩人陶淵明了。菊花愛陶淵明,陶淵明更愛菊花,他倆可是鄉村的好夥伴,可謂惺惺相惜。如果不曾相遇,菊花可能會默默無聞一輩子,可是命運硬是把他們撮合在了一起。
話說陶淵明為了能延年益壽,在辭官歸隱鄉間後,便在院子裡種上了各種各樣的菊花,以便能隨時欣賞採用,製作菊花酒等。他朝朝暮暮與菊花相對,難免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懷,加上那泉湧的文思,怎能不為她吟上兩句?於是就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菊花名篇。久而久之,菊花成了陶淵明的象徵,陶淵明也就成了菊花的代言人,花與人合為一體了。
關於賞菊,陶公可謂起了個好頭。給後代文人,特別是失意文人找到了退路。種菊花,賞菊花,飲菊花酒,然後作詩作詞,成了文人最喜歡的事情。比如崔國輔的《九日》——「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還有王績的《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自從菊花與陶淵明合二為一,「陶菊」、「東籬菊」就成了他們的代稱,而南朝劉宋人範泰的一首重陽詩,偶然將籬菊與重陽節聯繫在了一起,一語驚醒後來人:原來這兩種有著特定內涵的文化的意象就這樣強強聯合了。
重陽節習俗之三插茱萸
古代人流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溼、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所以王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得到了完美的印證。
古人認為茱萸可以入藥,和菊花功效差不多,也可製酒養生祛病。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故而佩戴茱萸就是為了闢邪、逢兇化吉,這和端午節的佩菖蒲、喝雄黃酒有著相似的蘊意。而插茱萸然後登山的行為恰好與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相呼應。如此一來,人們不但用天然藥物茱萸調整了體魄健康,還適應了自然氣候的變化,可謂古人養生的聰明之舉。
此外,重陽節古人們還放紙鳶。一說是為了"放晦氣",紙鳶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弄斷,讓風箏消失於雲天之外;而說是為了"放福氣",紙鳶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紙鳶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會隨之飄向遠方。具體不得而知,但是都有著美好的寓意,就看你內心深處放的是啥了。
結語:文章至此,那一刻我仿佛真的穿越了。迷糊中仿佛看到了過重陽節的古人們,他們早早喝了菊花酒,然後全家插上茱萸,攜老帶幼外出登高望遠。瞧,有的在放紙鳶,有的在祈禱,有的在吟詩,有的在作畫,有的在唱曲……;聽,「菊花黃,黃種強;菊花香,黃種康;九月九,飲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陽。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思,他們其樂融融,詩情畫意,好不自在,哪有什麼自古逢秋悲寂寥,明明就是秋日勝春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