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專題複習,我們要在查漏補缺中提升基礎知識,培養多樣化的思維方式。對初中所學的重要知識進行鞏固、 加深,形成運用所學知識靈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坐標圖中縱橫坐標的含義,找出縱坐標與橫坐標 的關係,結合所學知識,聯繫相應的知識點解決問題。
一、金屬與酸反應圖像類型題
1.現有等質量甲、乙、丙三種金屬,分別放入三份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產生氫氣的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係如右圖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價均為+2價)。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C )
A.金屬活動性:乙>甲>丙 B.生成氫氣的質量:甲>乙>丙
C.相對原子質量:乙>丙>甲 D.消耗硫酸的質量:甲>乙>丙
2.現有等質量的X、Y兩種金屬,分別放入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產生氫氣的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係如圖所示(已知X、Y在生成物中化合價均為+2價)。則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C )
A.生成氫氣的質量:X﹥Y B.相對原子質量:X<Y
C.金屬活動性:X﹥Y D.消耗硫酸的質量:X﹥Y
金屬和酸反應的有關問題:
1.快慢判斷 金屬活動性順序 2.多少
①等量酸消耗完 生成H2質量相等;消耗金屬質量Al<Mg<Na<Fe<Zn
②等質量的金屬消耗完 生成H2質量; 消耗酸的質量: Al>Mg>Na>Fe>Zn
3.將質量相等的鎂粉和鐵粉分別投入等質量等濃度的稀硫酸中,所得H2質量與稀硫酸質量的關係曲線正確的是( B )
總結金屬與酸反應生成氫氣質量的變化圖像
二、溶解度曲線圖像類型題
1. 請根據下圖,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在(t1)℃時,a、c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時,向盛有50ga物質的燒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後,所得溶液的質量為(75)g。
(3)若a物質中混有少量b物質,最好採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填「降溫結晶」或「蒸髮結晶」)。
(4)t2℃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劑的質量由大到小的順序是(c>b>a或cba)。
(5)t2℃時,將30ga的飽和溶液稀釋為質量分數為10%的溶液,需要水的質量為70g。
2.甲、乙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 )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B.t2℃時,甲的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40%
C.t2℃時,將甲乙的飽和溶液分別降溫至t1℃,析出晶體甲的質量大。
D.t1℃時,將甲乙的飽和溶液分別升溫至t2℃,兩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相等。
總結:
1.配製等量的飽和溶液(或等量溶質配製飽和溶液),溶解度大的需要的水量少。
2.提純陡升型物質:採用降溫結晶的方法。
提純緩升型物質:採用蒸髮結晶的方法。
等量的飽和溶液降溫後析出晶體:陡升型的析出的多。
3.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三者之間質量關係:
S:100:(100+ S),用於判斷是否形成飽和溶液,或判斷析出晶體的多少。(S表示溶解度)
4.飽和溶液溶解度與溶質質量分數關係:溶解度大質量分數也大,溶解度相等飽和溶液的質量分數也相等。
三、反應中有關量的變化坐標圖像類型題
1.下列四個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係的是( B )
2.下列四個圖像分別與選項中的操作相對應,其中合理的是 ( B )
3.下列四個圖像分別對應四個變化,其中正確的是( D )
知識拓展:
酸、鹼、鹽溶液混合相互反應時,優先反應原則:
①步驟少的先反應。如向Na2CO3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鹽酸時,NaOH先和稀鹽酸發生中和反應,
當NaOH完全反應後,Na2CO3才能和稀鹽酸反應放出CO2氣體。
②若參與反應的物質中有酸時,酸要完全反應後,才出現CaCO3、BaCO3、Cu(OH)2等溶於酸的沉澱;如向稀鹽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時,先產生氣泡,後產生沉澱。
③若生成物中有BaSO4(AgCl)沉澱時,則反應物一開始混合即有沉澱產生;如向一定量的NaOH和Ba(NO3)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時。
特別提醒:
識圖、讀圖及用圖表示化學變化規律的能力是近幾年中考化學考查的主要能力之一,對這種能力的考查通常藉助坐標圖像題來完成。解決此類問題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明確題目所描述的化學情景;二是看懂圖像所描述的化學意義。首先要搞清橫、縱坐標表示的意義,然後分析相關變化過程,對圖像涉及的量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最後再判斷各量之間的變化關係與圖像是否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