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學生手繪"網紅路" 實踐運用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

2020-12-22 中國文明網

成都大學生手繪"網紅路" 實踐運用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

2018-11-02 10:29:00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展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的規律與魅力。近日,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同學們別出心裁,用他們的創意和才華,手繪出了一條絢麗通道,為原本美麗的校園再添一景。

二十四節氣手繪通道(部分)

  14個學院通力合作

  7天內繪出120米手繪通道

  冬至、大寒、立春、驚蟄、清明、穀雨、芒種、夏至……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在中醫人看來,每一個節氣變遷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31日下午,記者在成都中醫藥大學溫江校區五行廣場的大草坪上看到,一條由24塊長5米寬1.5米的手繪圖連接而成的絢麗通道蜿蜒向前,而這條手繪通道正是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

成都中醫藥大學同學正在創作二十四節氣手繪通道

  「學校要求我們在繪製時融入中醫藥元素,我們在繪製過程中也是查了不少資料,費了頗多心思。」彭林同學是此次參與通道繪製的學生之一,他所在的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負責秋分和寒露兩塊手繪的製作。「拿這幅秋分圖來說,它以陰陽太極為底,取晝夜平分之意,將大地抽象為兩個女神。她們一個代表白晝,一個代表黑夜。整幅畫採用冷暖兩色對比,形成強烈的色彩碰撞。這幅秋分圖題字以銀杏為底,書厚德、博學、精思、篤行八個字,結尾以賦的手法,濃縮成都中醫大的自然風光於字裡行間,令人真切感受到四時美景。」彭林介紹,為了完成這秋分和寒露兩塊手繪圖,他們團隊20個人花費了一周的時間。

成都中醫藥大學同學正在創作二十四節氣手繪通道

  將學習融入實踐

  鼓勵學生了解運用傳統文化

  記者了解到,組織學生進行校園通道的繪製,實際上是成都中醫藥大學第一屆愛我校園創意彩繪大賽的一部分。為了擴大活動宣傳面,學校還建立了活動投票平臺,號召全校師生為優秀作品投票。成都中醫藥大學後勤基建處公益中心主任崔紅芳透露,活動體現了後勤基建處環境育人和服務育人的功能,現在已經有2.5萬人參與了本次活動。

  那麼,為什麼會選擇將各學院的手繪作品鋪成一條通道呢?成都中醫藥大學後勤基建處副處長楊永成告訴記者,五行廣場草坪中間的這條通道,原本是一條普通的水泥路,很多師生反映其造型普通,甚至感覺破壞草坪的整體美,在校方深入思考後,學校決定用同學們手繪的作品來裝點這條通道。並通過提供具有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校園環境,以美培智、以美輔德、以美育誠。

  楊永成還表示,中醫講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因時制宜,在中醫養生理論中,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說法,並且認為每個季節都有對應可保養的部位。 「比如說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肺。二十四節氣體現了自然的發展規律,對人體保養更具有指導意義,了解這些,可以增進同學們學習中醫的興趣,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來源: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西安農民畫家手繪二十四節氣農事圖 弘揚傳統文化
    王亞娥展示二十四節氣農事圖。(西安晚報記者 黃亞平)   中國「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讓戶縣農民畫家王亞娥興奮不已。因為從2011年冬天起,她就開始手繪二十四節氣農事圖,本次申遺成功,似乎也是對她歷時4年創作這一組圖的肯定,讓她更有熱情弘揚傳統文化。
  • 故宮的二十四節氣》:用童書手繪還原故宮實景
    故宮的二十四節氣》新書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召開。這套寫給孩子的文化歷史通識繪本,由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與御鑑文化研討設計,中信出版社出版。此書針對3-6歲幼童開發,以親子閱讀為主,小學低年級學童也可自主閱讀。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 中國二十四節氣互動體驗活動在以色列舉行
    當地時間6月25日,「時令生活•四季蘇州——中國二十四節氣互動體驗活動」在以色列特拉維夫中國文化中心開幕。中國駐以色列使館臨時代辦蔡蔚鳴,特拉維夫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萬鋌出席了開幕式。「中國二十四節氣」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是人類遺產,東方智慧,更是中國人至今仍然遵循的生活方式,而蘇州是典型的按照時令生活的城市之一。蘇州文創產品不僅有傳統蘇作工藝,同時運用現代設計,吃穿用住,衣食住行,無不具有鮮明的時令特點,設計精妙,情趣盎然。
  • 同濟大學開啟「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教育」系列活動
    聆聽二十四節氣主題講座、學包餃子、品鑑自己親手包的餃子……21日,在中國傳統節氣「冬至」到來前一天,同濟大學啟動「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教育系列活動」,150名學子分別齊集該校四平路校區西苑食堂麵食部、嘉定校區春禾苑食堂麵食部,通過耳聽、手動、口嘗等多種感官體驗,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 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編者按  2016 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產再添「中國符號」  再過半個月,又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冬季網紅——冬至,講究滋味生活的成都人,又可以熱氣騰騰地「搭車」過個節日了。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為什麼要保護二十四節氣「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深深根植於傳統農耕文化的二十四節氣,穿越數千年,與現代氣象科學完美「重疊」,「撞個滿懷」。「不僅如此,二十四節氣仍在深深影響中國人的時間制度安排,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對二十四節氣進行保護的理由之一。」曹幸穗說。從清明節、冬至節到近年設立的豐收節,二十四節氣為中國人安排時間與相關實踐提供了依據,激勵中國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 順天應時: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精神
    順天應時: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精神 2019年09月20日 08: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勃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二十四節氣」申遺過程首度揭秘:歷經5年 曾組織12次專家評審會
    從中國「非遺」到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走過了10年。這期間,端午節等多項中國元素成為世界「非遺」。  「二十四節氣」世界申遺的主導者是中國農業博物館。昨日,該館陳列部設計主管陶妍潔接受了成都商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她說,二十四節氣的世界申遺工作從2011年就開始了,期間經過12次專家評審會,外國人對這一中國傳統曆法很好奇。
  • 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屬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的天文氣象曆法。它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同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農曆二十四節氣也逐步演化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社會風俗和節慶。
  • 遼寧瀋陽:二十四節氣主題公園亮相,走過四季品讀傳統文化!
    2020年5月24日,遼寧瀋陽,一座以二十四節氣主題公園近日亮相瀋北新區。該公園為開放式公園,市民遊客在這裡休閒賞景之餘,還能跟隨著一個個節氣走過四季,品讀傳統文化。遼寧瀋陽,一座以二十四節氣主題公園近日亮相瀋北新區。
  •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功用與當代價值
    作為「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其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是人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等進行觀察、探索並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古代先民所獨創的一項優秀文化遺產。
  •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 每個人都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
    2016年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提防表演化傾向,保持敬畏之心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自己的時間制度,講究天行有常,順天應時。它涉及觀念和實踐兩個層面,尤其強調人們在觀念上敬畏自然,按照自然規律指導實踐活動。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青島市嶗山區中韓街道推出文化特輯 首講二十四節氣之春分
    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更要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  為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感悟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中韓街道文體擬在「微中韓」推出「文化印記」專欄,旨在學習歷史知識,傳承優秀文化,發揚優良傳統,建設美麗中韓。
  • 綦江新文創亮相 用網絡"玩法"打開傳統二十四節氣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8日9時訊 12月7日,2020美好綦江《綦龍寶寶之二十四節氣盲盒》亮相雲端。重慶市綦江旅遊度假區建設管理委員會黨工委副書記丁宗健、重慶南州旅遊開發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先紅化身主播,為網友帶來綦江二十四節氣盲盒的全面解析。
  • 成都中醫大網紅老師又秀了
    成都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成中醫」)推出的比臉還大的校徽月餅引起了廣泛關注,刷屏朋友圈。而打造校徽月餅的創意,是由網紅老師、成中醫後勤飲食服務中心的崔紅芳老師想出來的。說起這位網紅後勤老師,學校其他老師都評價,「身懷絕技」,不僅為學校打造校徽月餅,還曾牽頭設計成中醫網紅二十四節氣路、為學校造湧泉湖「乘風號」校船。在成中醫的眾多師生中,崔紅芳是「掃地僧」般的存在。
  • 故宮帶孩子領略紫禁城二十四節氣
    本報訊(記者 紀秀君)騎鳳仙人、鳳嬌嬌、龍爺爺……故宮的屋脊小獸化身卡通動物形象,帶孩子走進紫禁城二十四個節氣的成長情境。日前,為了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的智慧,故宮博物院推出給孩子的故宮系列繪本《哇!故宮的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標識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傳承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獨特創造,在我國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並綜合了天象、氣象與物象,並通過對時間的掌握,來指導生產,安排生活。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