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2011年1月14日,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政治局常委劉華清與世長辭,享年95歲。 這位大別山區放牛娃出身、14歲就參加紅軍、曾任新中國第三任海軍司令的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為中國海軍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人們稱為「是中央領導人中最早有海洋意識的人」。美聯社將其稱作「中國現代海軍之父」,說他「開啟了中國海軍強盛的進程」。同時因為在其主政海軍期間,積極推動航母發展,外媒又將他譽為「中國航母之父」。作為近20年來唯一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行列的軍人,劉華清是這一段歷史時期中國政治、軍事、外交發展的見證者。而他在回憶錄裡是這樣評價自己的:「作為軍人,我一直在衝鋒陷陣,沒有讓軍裝沾上汙點」。 劉華清去世後,人民日報發表的《劉華清同志生平》給了他這樣的評價,稱他:「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非凡膽略和領導才能。他注重宏觀籌劃,善於統攬全局,在我軍的軍事、政治、後勤、裝備工作方面均有重要建樹。」文章還特別提到:「劉華清同志積極推動對外軍事交流與合作,多次率領軍事代表團出國訪問和接待外國軍事代表團來訪,參與決策參加國際軍事觀察、軍備軍控談判、軍事維和等涉外工作,增進了解放軍與外軍的了解和友誼,提升了解放軍的國際地位,開創了中國軍事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見得最多的是俄羅斯朋友」 在與各國的軍事交往中,按劉華清自己的話說,是「去俄羅斯次數最多,見得最多的也是俄羅斯朋友」。 對於俄羅斯,劉華清是十分熟悉的。早在1952年5月,劉華清被調往大連海軍學校任副政委,後兼任副校長時,他就和蘇聯專家沒少打過交道。1954年6月,經中央軍委批准,一批團以上海軍幹部被選派去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年僅38歲的劉華清就是其中一員。在那裡,劉華清學習了4年,接受了正規的海軍高級指揮培訓,4年的留蘇生活,給劉華清留下了深刻記憶。 1989年政治風波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帶頭制裁中國,一時間,中美間籤訂的軍事合作項目協議幾乎都被撕毀。在中美蘇大三角關係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發展中蘇軍事技術交往勢在必行,蘇方也發出信息,表示完全同意中方提出的在高技術、航空等領域進行合作的建議。 一得到消息,時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的劉華清,立即召集國防科工委、空軍、總參裝備部、航空航天部、電子部的相關領導研究赴蘇考察事宜。緊接著,他又寫信給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楊尚昆,提出要迅速組派軍用飛機考察團,考察蘇聯軍用航空技術與生產情況,藉助蘇聯的技術,儘快研製出我們的新型軍用飛機。此項建議得到中央的批准,自此中蘇軍事技術合作拉開了帷幕。 1989年11月,在中共中央十三屆五中全會上,由鄧小平提名,決定劉華清擔任軍委副主席。鄧小平這樣評價劉華清:「劉華清身體好,知識面比較寬,解放後一直搞國防工業,搞科技裝備,在蘇聯還學了幾年。他懂科學,搞衛星、飛彈都參加過,是榮臻同志的主要助手。選這麼個人當軍委副主席恐怕比只看資格好。」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