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名仁編的《新編漢語同義詞詞典》。
王明仁教授今年86歲,眼不花,耳不背。他自信地說:「我從來不搞養生那一套。」他關心國家大事,喜歡歷史地理,每天都忙碌著研究一些問題,這也使他的精神始終飽滿。
作為中文系教授,王明仁對「咬文嚼字」再擅長不過了,這「咬」的是對自己專業的認真,「嚼」的是對漢語內涵魅力的品味。
A 老房子裡的心血
王明仁在寧夏的家,是寧夏大學在上世紀80年代初建的老樓,這麼多年過去,裡面陳設還是一如當初,地是水泥面的,燈泡開關是拉繩的,掛窗簾的是一根鐵絲……一切都是老式的。
王明仁說,如今他已隨兒子搬到河北,但寒暑假會回寧夏來住一段時間。「我對(屋裡)這些沒什麼要求,能用就行。」他在意的,是老房子裡的那些心血。
比如那臺電腦,這個家裡唯一有現代化氣息的物品,存著他很多資料,包括去年出版的《新編漢語同義詞詞典》文稿。
在他家的書架上,有一本紙頁全都變黃的本子,那是他用來統計學生作業、考試中出現錯誤的本子。哪個題目出錯,答錯的人有幾個,都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這個可大有用處,重點、難點在哪,一下就清楚了。」王明仁說,即使他離開了講臺,這個本子也一直沒捨得扔掉。
B 一組詞 研究十年
「以上」和「以下」,每個詞筆劃不到10劃,兩個詞加起來才3個字,這裡面有什麼學問,能讓王明仁在退休後的10年裡一直琢磨?
「有一年,我認識的一個人評教授。按規定得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數才能通過,當時一共12票,他得了8票,正好卡在三分之二這個比例上。他本人認為是通過了,但領導說超過三分之二的票數才算數。從這事開始,我有了想法,就要搞清楚,這個『以上』和『以下』的表義和用法。」王明仁說。
1996年是王明仁退休的第二年,打這時起,他經常去圖書館、資料室,把一兜一兜的古書借回家,《尚書》《左傳》《國語》《禮記》……凡是能夠找到的儘量查閱,前後共選錄古漢語例句三千多個。此外,他又查閱各種法律法規、中央和地方各大報紙,調查使用的混亂情況,並發表相關文章。2006年又出版了專著,各大學圖書館紛紛收藏。有國內學術刊物評論這本書說:「他的研究已經夠詳實、系統,界定也很科學合理。」
實際上,王明仁對這兩個詞語的研究以及規範用法的推廣已經超出了其本身的意義。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馬慶株號召博士生們要學習王明仁「小題大做」的精神。
C 跨越四十多年編成的詞典
1962年,王明仁從哈爾濱師範學院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然後去齊齊哈爾師專中文科當教師。1963年,當地一個國營廠子需要做外文情報翻譯,他又被調去教漢語語法。
過了十來年,王明仁覺得自己的專業不能荒廢,1977年,他開始著手編寫一套《同義詞詞表》。「那時候沒有什麼詞典,就一本《新華字典》能參考,加上我自己的聯想,初步選了一些詞目。」王明仁說,這個詞表其實就是後來的《新編漢語同義詞詞典》,只是1978年調到寧夏大學後,他就一心忙於教學和相關科研,詞表就暫時放下了。
忙完了「以上」和「以下」的研究,王明仁想起之前編的《同義詞詞表》,2008年前後又開始進行修改整理,並把手稿在電腦上打出來。
「剛開始我還沒有編詞典的想法,就是打字過程中,一陣加個注音,一陣加個釋義,越補充越多。最後心想,乾脆全註解出來,編成詞典算了。」王明仁說,不編則已,一旦這個決心定了,他又以另一種態度對待這件事,2019年,原來的《同義詞詞表》最後變成136萬字的《新編漢語同義詞詞典》,正文詞條達9904個。
D 能坐得住「冷板凳」
王明仁對漢語的專注,從他編這部詞典就能看出一些。那段時間,他總是起早貪黑地編,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基本都坐在電腦前忙乎。「沒點做冷板凳的精神與耐心,這事還真成不了。」他笑著說。
他先是到寧夏圖書館書庫查看一些同類型的詞典,確定了自己的編寫原則:按詞類歸併詞目,從典範的文學作品和其他著作裡選取例句,並且不採用那種只列代表詞、不便於查找所有詞的同義詞的《目錄》,採用所有詞都列在其中的《音序詞目表》。
「這裡面,選例句是最難、最麻煩的。」王明仁說,此前看過一些詞典,裡面的例句是自造的,難免有生硬錯誤的地方,因此他才決定從文學作品中選取。但即便這樣也不是隨便選一句就能用,是有很多講究的:在典型規範、沒有語病、內容健康的前提下,同一詞條句式還要多樣化,選詞所充當的句子成分儘量避免雷同,要反映出不同用法。而且,同一詞條或一組詞條裡作者不能重複,作品年代也不要集中,這樣才能反映使用上的普遍性和一貫性。「這部分工作花了我3年時間才完成,這還是我用電腦完成的,不然時間更長。」王明仁說。
個人簡介
王明仁:
寧夏大學原中文系教授,先後出版了《實用語法講話》《語法學習和教學》等專著。1995年,他退休後為漢語規範化使用著書立說,曾被自治區授予「第二屆寧夏離退休專業技術人才突出貢獻獎」。
【來源:塞上清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