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西餐的定義之前,得先說說西的定義。同義詞還有很多,比如「西方國家」、「西式生活」等等。但我們為什麼要把一個方位詞賦予這樣的概念呢?
在大航海使得世界連為一體前,由於地球被不同地理單元的天然分割,人類也被分成了多個無轄屬關係的文明圈。在這些文明圈中陸續出現了獨佔鰲頭的核心民族或國家。
就一個文明圈輻射範圍的內部而言,這些核心民族或國家就是其世界的中心。
古代中國就是這樣的「世界中心」。自秦統一後,其國土面積達數百萬平方公裡。對於不依靠機械能只使用生物能的歷史階段來說,這無疑是十分龐大的了。而且這種龐大始終維持了傳承性和完整性。因為他是人民的嚮往,也包含著天賦神權的一種合理性。
這種情況不光中國獨有,希臘基本也如此。
託馬斯·梅登說「基本上大半的歐洲文明都以希臘繼承者自居」。從羅馬到查理曼帝國到神聖羅馬帝國,甚至後來俄國都自稱是「第三羅馬」。美國總統小布希下令攻打伊拉克那時候流行一個說法,叫「美國就是新羅馬」,因此還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因此,按照這種「中心式」的思想,我們自己就叫中國。
東邊的是「夷」、西邊的是「番」、北邊的是「胡」、南邊則是「蠻」。
道家典故中,老子西遊途,尹喜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青牛之說中,木星為東方青帝使。青,主春木德,代表了東方。老子自周入秦,向西而行,青牛則為東方的指代之意。在那個年代,這個西行的意思就是已經跨出了中國的文明圈了。
這種思想在歐洲也一樣,對於他們來說,西亞是中東,中亞和南亞是近東,北亞、東亞和東南亞是遠東。
討論到西方時,通識上是指歐洲國家和地區,以及由這些國家和地區為主要移民的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廣大區域的集合,也就是歐洲文明的輻射圈。因為這些地方的人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希臘.希伯來),語言習慣(屈折語),宗教信仰(東正,天主,新教,猶太教)。
所以實際上的西餐主要指代的就是這些區域的餐飲文化,同樣是一個擴大化的歐洲式的餐飲概念集合。
西方人把中餐叫做中國菜、把日本菜叫做日料、韓國菜叫做韓料等等,他們不會把他們都稱之為東方菜。這是由於他們分子式的思想基礎,因為他們總是想與現實或者自己的經歷拉開距離,客觀地看待它們,把它們分門別類,歸納到可以傳播的模式。所以實際上,西方人自己並沒有明確的「西餐」概念,而是法餐,意餐,俄餐,英餐。
在中國,如果考證西餐的源流,那麼清朝甚至更早時說的「番菜」,所指就是就是西餐概念的前身。同樣的情況在日語中,番菜二字所指的也是西洋料理。番這個字,基本上取中性偏貶義,比如日本的番茶,所指的也都是等級比較低的茶。
康熙年間,宮裡就已經有番菜房了,還有整套的西餐餐具。而西餐經營行為最早能查到的,就是上海的西餐館,一品香番菜館,1880年就已經營業了。
光緒年間,在前門廊坊胡同開了擷英番菜館,一直開到民國時期。那時候就已經有三道菜五道菜的套餐份飯了。頭盤、湯、主菜、甜點咖啡。大戶或者公司甚至還可以搖電話叫外賣,連碟子帶碗送過去,吃完了再侯著拿走。
到了民國之後,北京的西餐和中俄餐也佔了很大一個範疇。一個是因為材料樸實,另一個是十月革命以後,大量的俄國貴族和平民流落到中國,帶來了最正宗原汁原味的手藝。
最後,西餐這個概念集合,會隨著人類的認知而改變,並逐漸的產生退化。
現在在日本打著番菜館字號的飯館已經很少很少了。而我們普通人,也隨著經濟的增長眼界的開闊,慢慢了解到西餐各個菜式的不同特點。
大多數新開業的餐廳都會有比較明確的定位,比如法餐廳意餐廳美式餐廳。這樣具體化的細緻化的分類,就會使西餐作為一個籠統的概念而逐漸被淡化。
但對於我們來說,西餐作為一個整體概念的思想烙印,還是難以消除的。
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