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或者在遊戲的時候,突然就來一句:
媽媽,這個怎麼搞啊?我不會!
媽媽,這個怎麼玩啊?教教我!
媽媽,這個好難啊!
淘寶上有一個網紅的書桌小擺件「不要喊媽」,如下圖:
不要喊媽
謝謝配合!合作愉快!哈哈哈......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一遇到困難就喊媽的習慣?
從「不對!按照我說的做!」到「你怎麼不自己動動腦子!」,這個軌跡裡,我們看到:
當孩子在動腦子的時候,我們強行指導,直接把正確的結果告訴了孩子,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結果,當孩子終於學會依賴的時候,我們卻開始指責孩子不會自己動腦?!
這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成人的破壞性!
當孩子每做對一次,家長就立刻熱情的拍手,給大拇指:寶貝好棒哦!
然後,逐漸,我們就會發現,孩子每操作一次,就會看一眼大人,好像沒有鼓勵就不敢做下一步;
或者,如果做錯了,很快就洩氣。
這就是因為孩子所有的動力都來自於他人的鼓勵和讚美,並不是源自內心因為自己操作對的成功而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
獨立思考的動力來自孩子內心的自信:我行,我可以,我能做到。
讓孩子自己來,這是獨立思考的前提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呢?
讓孩子自己做,不打擾,不幹預,讓孩子把這種專注逐漸內化成自身的品質。
專注是獨立思考的前提。
蒙臺梭利曾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自由選擇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孩子的興趣。
因為感興趣,所以,孩子願意為遊戲傾注更多的專注,並享受在這個過程中的挑戰。
當孩子在遊戲或者操作中,雖然我們不能干預和打擾,但是也不等於我們就要離開或者直接忽視。我們需要從旁認真觀察,看看孩子在操作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問題或者出現的困難。
比如,當孩子一直在進行一項明顯非常簡單的操作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互動的形式,提升遊戲難度,鼓勵孩子進行一定難度的挑戰;
比如:當孩子玩拼圖的時候,玩著玩著就洩氣了:這麼多,怎麼做啊?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回答他:
通過引導,讓孩子學會自己觀察、自己思考、自己檢驗的習慣。
當孩子終於成功了,我們可以問問孩子:
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更加獨立,懂得自己想辦法,表現出更好的創造力及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