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與其多「訴苦」不如多「吃苦」

2020-12-13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讀博,與其多「訴苦」不如多「吃苦」

  寫下這個題目,我並非要表達一種道德優越感,作為博士生群體中的一員,我也同樣面臨發表2篇C刊(即人文社科期刊中的南大核心期刊)的壓力。斷斷續續給眾多期刊投稿一年多,沒有收到任何錄用通知,要麼很快被退稿,要麼一直杳無音訊,這種隱隱的焦慮,從入學那天起一直伴隨。

  我注意到,《中國青年報》青年之聲3月29日《讀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文中,受訪的博士生幾乎大都在「訴苦」。其實,現實中身邊也不乏類似的抱怨,「很多教授都做不到,憑什麼讓我們發C刊?」「有些期刊根本不收博士生的文章,第一作者都要教授。」「編輯連看都不看,直接退稿了。」「有期刊投了一年了,沒有任何回復,就這樣拖著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審稿,難道都給『關係稿』留著版面嗎?」……說起發論文,博士生們都有一肚子的苦水,幾乎都對當前的評價標準感到不滿,當然,一些抱怨中也夾雜著個人偏見、情緒化表達。

  當下,高校對博士畢業發表C刊論文的要求並未達成一致,少數高校雖然取消了發表C刊的要求,但大部分高校在崗位招聘時依然看重C刊的發表數量,鑑於不少文科博士生就業首選仍然是高校,「C刊發文」終究是無法逃避的「大山」,僅有一篇畢業論文,根本沒有競爭力。

  有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博士預計畢業人數是16.9萬人,最後畢業人數是5.8萬人,未正常畢業率高達65.7%,而2016年博士未正常畢業率則是66%。博士擴招,文科C刊版面有限,高校教師職稱晉升也有發論文的剛需,僧多粥少,水漲船高,在讀博士延期畢業已是常態。

  事實上,當前單一的學術評價標準也屢遭學術界詬病。文科的學術成果究竟該如何評價才算完全合理,已背離初衷的評價方式又該如何逆轉,說起來雖然頭頭是道,但實施起來也並不能保證完全「不走樣」。

  我以為,即使高校調整「遊戲規則」,採取多元評價方式,也並不代表就會降低標準,任何設定的「槓槓」都會成為部分人的「攔路虎」,大家「混一混」都能樂樂呵呵、輕輕鬆鬆畢業的話,無異於自殺式地「戕害」博士教育質量。

  然而,抱怨多了,並不能解決什麼實質問題。平心而論,資源競爭從參加高考時就已經開始了,到了教育金字塔最頂層——博士階段,競爭強烈加劇更是一種必然,優勝劣汰、生存競爭是常理,現實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如願以償。據了解,在歐美一些國家,博士畢業的難度甚至比國內還要大,與國內高校只看結果相比,國外高校更注重過程考核,不僅在讀年限長,淘汰率也很高,這種壓力直接導致很多人根本無法承受。

  也要看到,再惡劣的競爭環境,總有人能把「遊戲規則」玩轉在股掌之間,文科專業中,碩士生在C刊發表論文的不是沒有,理工科更不乏「牛人」。當然,這樣的人僅屬少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既不是天資聰穎,也沒有敏銳的學術感知力,要想在學術資源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就只能靠比其他人多「吃苦」,靠加倍努力來補償。

  上學期,一位教授在課堂上抱怨,他一個就讀博三的學生回校見他,談及畢業論文進展情況、所提出的問題等,幾乎沒有任何長進,和上次見面差不多,這讓他對這個學生感到失望,離校這段時間根本沒認真看書,延期畢業成定局。

  按照一些文科專業的培養安排,第一年前兩個學期修學分上課,第三學期在畢業論文開題後,就開始「放羊」了,有的出國參加項目交流,有的回去兼職,還有的待在學校,大家各忙各的,不會像有的工科那樣,天天還要打卡,在實驗室待著,甚至有「老闆」監督、給導師打工,博士最長修讀年限是7年,文科專業可支配的時間相對寬裕。

  其實,每個專業都有按期、延期甚至無法畢業等多種情況,能不能早些畢業,個人專業素養、自我約束力、努力程度、導師的能力和責任心等都是影響因素。困難面前,總有人會放鬆自己、敗下陣來,也總有人對自己嚴格要求、迎難而上。

  我認識兩位工科專業的博士朋友,今年都能按期畢業,他們都有家庭和孩子,其中一個還是在職的,平時還要平衡工作和外地讀博的關係,問及小論文發表情況,他們都已發表超出學校要求的數量。當然,專業不同,並不具備可比性,但他們專業的競爭恐怕並不比我們輕鬆多少,發表論文的數量也能說明一個人的努力程度。

  「訴苦」算是一種求得關注和心理上的宣洩,然而,他人若沒經歷過,對於讀博的「苦悶」也根本無法真正感同身受。要知道,沒人在乎你背後的努力和痛苦,人們只會關注你成功與否的結局。博士群體中有年輕的,也有中年的,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面對壓力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方式也不同。作為成年人,既然選擇了讀博,就要做好充分地心理準備,積極面對殘酷競爭,與其多「訴苦」,不如多「吃苦」,早作規劃,努力付出。

  胡波(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郝孟佳、熊旭)

相關焦點

  • 讀博的困惑:博士畢業的待遇還不如北京工作的程式設計師?
    博士畢業真的就可以高薪就業嗎,其實並不是,在很多科研單位博士的工資待遇其實並不高,就我所知的幾個博士同學,他們博士畢業後工資才六千左右,如果和在北京工作的應屆生程式設計師比起來博士都沒有他們掙得多,因此也讓很多博士比較困惑,讓一些正在讀博的博士有些迷茫。對於這些現象我的理解如下:第一,博士確實不是高薪就業的代名詞。
  • 快48歲了,他想脫產去讀博
    從內心出發,讀博不是人生夢想;但讀博,想實現人生的一種蛻變。一路走來,磕磕碰碰,內心深處有一種憋屈。這種憋屈,有點不服氣的味道」。這是一段真實的對話。他接近48歲,突然決定辭去事業單位工作,脫產去讀博。看見這段文字,我真的有些驚詫,一時沒法與他展開討論。想起先前寫過一篇博文,貼出來。一直以來,坊間流傳著一句話,讀博就如賭博。實際上,這可能是一種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謬談。
  • 為什麼每年博士畢業6萬多人,總有幾個讀博讀廢了?
    但也不可否認存在某些個例,因為讀博過程中的一些主觀客觀原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既浪費了國家的教育科研資源,也白白耗費了自己的青春時光,甚至對個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希望大家在這個問題下對這些讀博不成功的案例展開討論,分析原因,總結教訓,讓廣大在讀的博士生和準博士生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希望大家都能有個成功的讀博經歷,謝謝!
  • 「格言」讀書貴多,冀其博而能通;行善貴多,冀其專而能久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297【格言】讀書貴多,冀其博而能通;行善貴多,冀其專而能久。——《修慝餘編》【譯文】讀書貴多,以期淵博而通達;行善求多, 以求專注而長久。「讀書貴多,以其博而能通」至少還有兩層意思,一個「多」是體現的數量多,背後的意義在於勤奮和堅持不懈,否則做不到多,就拿春節假期時間來說,有人讀了一本書,有人讀了三本書,而師父楊軍先生僅3月份就讀了24本書,並做了讀後說明,這可謂多,這就是讀書的貴族,我是嘆而觀止,我想大家也可以理解這裡用寶貴,珍貴都不足以形容。
  • 38歲博士生年薪30萬,卻直言後悔讀博,這工資還不如碩士,很心酸
    38歲博士生年薪30萬,卻直言後悔讀博,這工資還不如碩士,很心酸提起博士生,我們都會覺得很厲害,在我們的印象裡一般都是大神級別的人物,要麼就是學習成績非常好,要麼就是比尋常人有耐力,因為它不是那麼容易攻讀的
  • 多數學生放棄讀博,過來人道出真相
    我國現在的研究生數量也在逐年增多,不過考博士的人數卻並不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其中,考研成功後,還要不要考博?多數學生放棄讀博,過來人道出真相!話不多說,趕緊跟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第一點:考博士的門檻太高了,直接卡住很多學生考博士和考研究生可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考博士的難度要更高一些,因此不少學生最後會選擇放棄繼續讀博!
  • 博士延期畢業率高達60%多,但這卻不影響碩士研究生讀博的決心
    由於我們是文科生,所以很多的學生覺得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會把握,讀博是一定的,當然我們那時就已經知道博士研究生很難畢業,而這個問題過了幾年之後也就是研究生畢業時,他們也確實是讀博了,雖然他們自己也非常清楚這樣做自己將會承擔怎樣的壓力以及未知,但他們更清楚這樣做的美好結果是怎樣的,所以毅然選擇了讀博。
  • 這輩子聽過的最大謊言:年輕人就要多吃苦?
    知名作家,李敖說過一句話:「怕吃苦,吃苦一輩子。不怕吃苦,吃苦半輩子」儘管李敖名滿天下,但是就衝他說的這一句話,我就必須要批判一下他。吃苦根本不能讓人成長。小時候,總會聽到有一些長輩教導你:「年輕人就要多吃苦,你現在不吃苦,將來長大了就得吃苦。」當時聽完內心十分的不屑,你自己怎麼不吃苦?鼓勵我來吃苦,居心何在?後來年齡逐漸長大了開始慶幸,幸虧當時沒有聽這話,躲過了一個大坑。
  • 吃苦教育是為孩子好?物極必反,讓孩子被動吃苦不如主動獨立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是被寵著長大的,磕了碰了全家人都會跟著著急,突然被扔到美名其曰吃苦鍛鍊的艱苦環境中,怎麼可能受得了?除了對孩子的身體摧殘以外,根本一點作用都沒有。要知道孩子小的時候,正是依賴父母,心裡充滿了安全感的時候,認為家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而吃苦教育,則相當於狠狠地擊碎了他的依賴,打破了他對於家的印象。
  • Nature:讀博不該有害身體健康
    會議嘉賓之一、德比大學的心理醫生&學生福祉研究負責人Gareth Hughes說,很多學術界的人把吃苦當榮譽,大家覺得如果一個人好好讀博不摸魚,那他肯定會累出病來,這種想法簡直匪夷所思。而且,他認為這種「讀博會累出病來」的文化,讓研究生們過度勞累,壓力巨大,影響了學界的人才培養。
  • 蘭州大學一數學教授帶課腦癱旁聽生7年多 助其「讀博」
    徐守軍:剛接觸時,還可以,比別人稍多點兒,我也會耐心解答,畢竟這孩子需要更多關愛。課程、學術的交流真正多起來,是2014年後半年,大三下學期和大四上學期,也就是本科生轉研究生過渡階段。那時已進入到數學專業課的學習階段,思維就要開放一點兒,對那些更適合或有想法做研究的學生,我就會跟他們深度交流。謝炎廷就屬於這種。
  • 30多所高校清退1300多名研究生,有人讀博15年沒畢業
    「教育失信」現象「零容忍」,多所高校釋放「嚴出」信號其實,早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公示之前,就已經有多所高校對博士在內的研究生念起了「緊箍咒」——「批量」清退不合格的博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過1300名碩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長學習年限」、「未報到入讀」、「申請退學」等多個方面。
  • 30多所高校清退1300多名研究生,有人讀博15年沒畢業
    「教育失信」現象「零容忍」,多所高校釋放「嚴出」信號其實,早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公示之前,就已經有多所高校對博士在內的研究生念起了「緊箍咒」——「批量」清退不合格的博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過1300名碩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長學習年限」、「未報到入讀」、「申請退學」等多個方面。
  • 30多所高校清退1300多名研究生 有人讀博15年沒畢業
    「教育失信」現象「零容忍」多所高校釋放「嚴出」信號其實,早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公示之前,就已經有多所高校對博士在內的研究生念起了「緊箍咒」——「批量」清退不合格的博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過1300名碩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長學習年限」、「未報到入讀」、「申請退學」等多個方面。
  • 1300多名研究生被清退,多人聯繫不上,有人讀博超過15年
    「清退」處理,對部分學生念起了「緊箍咒」,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已有30多所高校總共是清退了超過1300多名碩博研究生,原因主要是「已超最長學習年限」和「申請退學」。除了學生的個人原因外,博士生無法繼續科研也有可能是導師或學校的責任,有的學校政策朝令夕改,在學生快要畢業時突然調整了畢業門檻,比如要學生在幾個月內搞出一篇SCI論文,導致部分學生不能順利畢業;還有就是如果遇到了不良導師也會導致學生不能順利畢業,有些導師會利用手中的權力故意讓學生不能畢業,所以在讀博前要對自己心儀的導師有充分的了解,多多聯繫一些往屆的師兄師姐,讀博後要及時與導師溝通研究進展
  • 人在年輕時,就該多嘗試、多吃苦嗎?錯,這是大多數年輕人的錯覺
    於是,很多年輕人打著年輕的藉口,總在不斷地嘗試、折騰,仿佛不折騰,不多吃苦就對不起自己的青春。特別是當下這個迭代速度很快的時代,各種焦慮、浮躁風氣瀰漫,很多年輕人更是一年又一年,總在不斷地嘗試、折騰,沒有一刻靜下來,日子看似熱熱鬧鬧,忙忙碌碌,然而一年到頭總結一下,仍是一無所獲,一無所成。
  • 讀博是否必要以及讀博的理由
    身邊總有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讀博是否有必要,為什麼要讀博?」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有沒有必要是個人選擇,要看您對未來人生是如何規劃的。眾所周知,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捷徑,所以,只要具備讀書的能力和條件,我認為,肯定是讀的越多越好。
  • 讀博真是浪費時間嗎?懂行的人才知道:許多博士可比上班掙得多!
    (註:中國博士屬於典型的「易進難出」) 不少人認為:讀博純粹是浪費時間,有這精力還不如多工作幾年!不光能賺錢,還可以積攢工作經驗,說不定就是一個「小領導」了,所以如果不是家境殷實的話千萬不要考博士。
  • 一位機器學習方向博五學生談論了他的讀博經歷
    要不要讀博?讀博值不值得?如何才能順利完成博士生涯,並為職業發展打好基礎?最近,社交網絡上就此展開了一場爭論。 讀博還是不讀博,這是個問題。   是否讀博、讀博有多難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最近,一個 reddit 熱帖再次點燃了大家的討(tu)論(cao)熱情。   一位機器學習方向博五學生談論了他的讀博經歷,而主旨竟然是「為什麼你不應該讀博?」。
  •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但也不可否認存在某些個例,因為讀博過程中的一些主觀客觀原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不光白白耗費了自己的青春時光,嚴重的甚至對個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又有什麼讀博的「潛規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度過博士生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