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機器學習方向博五學生談論了他的讀博經歷

2020-12-17 電子發燒友

一位機器學習方向博五學生談論了他的讀博經歷

機器之心 發表於 2020-12-14 10:50:24

要不要讀博?讀博值不值得?如何才能順利完成博士生涯,並為職業發展打好基礎?最近,社交網絡上就此展開了一場爭論。

讀博還是不讀博,這是個問題。   是否讀博、讀博有多難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最近,一個 reddit 熱帖再次點燃了大家的討(tu)論(cao)熱情。   一位機器學習方向博五學生談論了他的讀博經歷,而主旨竟然是「為什麼你不應該讀博?」。  

為什麼不應該讀博?  這位博士生分享了他在「博士之旅」中的一些觀察,並表示自己的讀博經歷和體驗並非個例。   以下是他的觀察結果:   首先,讀博耗時長,機會成本高,而最終的回饋卻並不豐厚。這有點像是一個騙局。一些朋友還分享過教授不讓學生畢業的「恐怖故事」……   但這只是發帖人認為不應讀博的表層理由。   主要原因是讀博傷害創造力和創新性。博士項目吸納了很多視野廣闊、有創造力和創新性、有抱負、積極進取的學生,略微天真但有夢想。這些學生在開始讀博時擁有獨特的想法和視角,以及解決問題空間的新方法,並且期待自己能產生影響力。   然而博士項目把這些都毀掉了。在博士項目結束時,學生被變成了機器,用和他人同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們被這樣教導:這是 SOTA 方法,你只要對這些算法做出哪怕微小的改進就已經很幸運了。  問題在於 SOTA 可能只是局部最優解呢。也就是說,這些學生被灌輸的想法是用次優方法解決問題空間。這就難怪他們無法做出有影響力的東西呢,方法本身就處於平臺期了。   那麼如何使機器學習模型跳出局部最優解呢?對探索 / 隨機化給予獎勵。   發帖人認為我們需要反省教學方式。顯然,為了高效,博士生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特定領域專業知識,但這不能以想像力作為代價,更不能是尋求新方法的勇氣。99% 的新方法可能結果不如 SOTA 方法,但也許正是一個獨特的、瘋狂的 idea 會使領域變得更加開闊。   當你成為「專家」的時候,你獲得了很多,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發帖人表示:「在開始讀博前,我能夠很興奮地發動自己的想像力,思考一些天馬行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其中大部分想法存在致命缺陷,但我對此並不設限。」   科研應當是一場富有創造性的瘋狂冒險。而博士項目吸引了有潛力帶來巨大影響力的學生,然後又澆滅了他們的激情和創造性。這就像明星大學生運動員進入了一個執教糟糕的隊伍,最後變得越來越差。   這篇帖子發出後,引發了大家對「創造性」、「一味追求 SOTA」等的激烈討論。今天,reddit 上出現了一個回應帖,其標題是「為什麼應該讀博」。  為什麼應該讀博?  這位發帖人是一位強化學習方向的博士,ta 表示很享受自己的博士生涯,並闡述了從讀博經歷中學到的東西,給出了關於讀博的一些建議。   ta 認為以下這些事情使得讀博經歷令人滿意:  

與導師建立富有成效的關係。如果你足夠幸運,你的導師可能是世界級專家,還能即時回應你的問題,對你的 idea 感興趣並提出有益的改進建議。

在不要求具體產出的前提下,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主題。

日常工作能夠匹配你想要建立的技能組合。

基於自己的 idea 自主創建項目。

擁有實驗室專家資源,並鍛鍊與其合作、社交、接受反饋的能力。

獲得去工業界實習的機會。

在頂級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工作。

如果你能從讀博生涯中獲得這些,那這次經歷一定是有趣且值得的。如果你足夠幸運,這還將為你之後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那麼如何評估以上 7 點呢?發帖人提供了一些建議:  

仔細閱讀潛在導師的最佳出版物和近期有影響力的工作,確認其此前是否指導過優秀的學生。與潛在導師現在或之前的學生聯繫,詢問他們與導師合作時的工作狀態。如果可以的話,你還可以參與實驗室輪轉項目。

了解實驗室同事是否有很大的論文發表壓力。如果是,那麼你可能很難了解其他領域。你所在的實驗室 / 大學是否歡迎來自不同角度的創造性想法,是否有參加有趣講座、和有才能的人進行交流互動的機會?

你將成為 PhD 所學方向的領域專家。思考這會帶給你什麼技能組合,讀博結束後你又能憑藉它們獲得什麼。同樣地,你還需要思考獲取這些技能的過程,以及你是否享受這一過程。

導師給你的是涉及狹窄主題的項目還是一幅更廣闊的圖景?(推薦後者,儘管風險性更大。)導師的發表文章主題局限於狹窄的主題還是多個相關領域?導師的工作是否具備較高質量?

與現在實驗室的成員見面,嘗試了解他們的興趣、專業方向和合作意願。如果他們近期發表過文章,閱讀並與他們進行討論。

博士期間的實習對學習和未來職業生涯很有幫助。機器學習領域能夠提供很好的機會,請儘量利用好這些機會。

實驗室同事是否經常在頂級會議和期刊上發表文章?他們的工作是否被廣泛引用,或者更具體地,是否對領域研究產生直接影響?

最後,請記住一點,在現實中,你不太可能有機會滿足所有這些標準,所以你的期望要合理,將讀博可能獲得的機會與非博士的機會進行仔細權衡,認真評估所有證據,然後跟著自己的直覺做出是否讀博的選擇。   此外,這位發帖人還強調:  

沉沒成本謬誤是真實的。在考慮現有項目和未來項目時,如果你在一個想法上下了很大功夫卻沒有成功,不要害怕改變方向。同樣地,如果你盡力了,但事情並沒有解決,也不要怯於更換導師或合作夥伴。在止步不前時要及時發現這一點,並盡己所能(當然是在合理的範圍內)擺脫它。如果事情變得很糟糕,不要害怕輟學。讀博生涯應該充滿興奮和機會,而不是對失敗的恐懼。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讀完博士。去年,Nature 進行的博士生調查揭示了博士學位攻讀中那些艱難的真相:科研壓力、與導師的交流問題、就業壓力等等。然而,依然有很多令人豔羨的「別人的博士生涯」。   當我們羨慕「別人的博士生涯」時,真正羨慕的是什麼?當我們面臨讀博挫折時,是否要撐下去,能否撐下去?   以及最根本的,讀博還是不讀博?這個問題,你怎麼答?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要不要讀博?機器學習博五學生和強化學習博士展開了一場battle
    是否讀博、讀博有多難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最近,一個 reddit 熱帖再次點燃了大家的討(tu)論(cao)熱情。一位機器學習方向博五學生談論了他的讀博經歷,而主旨竟然是「為什麼你不應該讀博?」。為什麼不應該讀博?這位博士生分享了他在「博士之旅」中的一些觀察,並表示自己的讀博經歷和體驗並非個例。
  • 讀博之前,我希望有人告訴我這些(計算機/NLP/機器學習方向)
    本文是兩個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方向的學者給出的「博士生存指南」,關於如何做好科研、自我管理和規劃職業。這些原則不僅針對計算機領域,對其他方向的學習者也適用。花點時間讀完,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無論讀博與否,你都需要「Do what makes you happy」。作者:Mark Dredze, Hanna M.
  • 讀博是否必要以及讀博的理由
    身邊總有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讀博是否有必要,為什麼要讀博?」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有沒有必要是個人選擇,要看您對未來人生是如何規劃的。眾所周知,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捷徑,所以,只要具備讀書的能力和條件,我認為,肯定是讀的越多越好。
  • 新成語:唐駿讀博
    【老馬每日IT消息短評】「正龍拍虎」與「唐駿讀博」。百科新詞,這兩個新的成語是對我們所處這個時代最好的註解和記錄。後人不會知道我們這個時代的眾多細節與苦難,但是他們可以從這個兩個詞彙中讀懂或在當下的兩個階層是何種狀態:官府(或者被官府利用的人)作假和自以為精英階層的不誠信。
  • 都說讀博難,為什麼還是會有很多的碩導鼓勵學生讀博呢?
    我的碩士導師曾經也就讀博這個問題和我多次交談過,一開始我的態度很堅定即一定不會選擇讀博的,因為不想自己而立之年還是一名學生,不想自己以後的生活節奏因為讀博而有所延遲,但最終我還是妥協了,因為我的導師極力鼓勵我去讀博,將整個讀博的所有事情都給我分析了一遍,得出的結果就是讀博或許才是我最佳的選擇,當然最終也如願以償。
  • 讀博熬不住了,拿個碩士學位投身業界如何?看過來人怎麼說
    機器學習碩士畢業後,讀博或工作,這是一個憂桑的人生抉擇。67% 的研究生說他們在過去一年裡至少有一次感到絕望;54% 的人情緒低落,無法正常工作。對於許多人來說,讀研究生並不是一種樂趣或個人的充實。它可能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可憐的薪資和不確定的就業條件等等。
  • 從頭花12年讀個機器學習博士,究竟值不值?
    「獲得機器學習博士學位後,我大概已經36甚至38歲了,找工作會很困難嗎?年齡歧視在矽谷普遍存在嗎?」這是Reddit論壇上,一位年輕人po出的帖子。(他真正的夢想是製作遊戲或CGI電影,但意識到單人或小組,不可能做出像GTA5或是巫師3這樣的遊戲)這名年輕人認為,機器學習也許能助他實現夢想,所以想在攻讀計算機科學本科後,再去讀個機器學習的博士。然而,選擇還沒開始,他卻已經陷入了焦慮:傳言矽谷盛行年齡歧視、內卷很厲害,那還能在38歲後找到工作嗎?
  • 英國讀博到底有多難?那些別人不會告訴你的讀博真實體驗
    然後地下會有一堆人來告訴你,可容易畢業了, 不僅容易畢業,也容易申請...小曼今天來跟大家說說實在話,英國讀博到底有多難,讀博的人間真實,以及讀博期間面對困局的方法~人間真實之一:申請難也許有人會問,小曼你不是說英國申請比較簡單嗎?為啥又說申請難?精分現場?
  • 快48歲了,他想脫產去讀博
    從內心出發,讀博不是人生夢想;但讀博,想實現人生的一種蛻變。一路走來,磕磕碰碰,內心深處有一種憋屈。這種憋屈,有點不服氣的味道」。這是一段真實的對話。他接近48歲,突然決定辭去事業單位工作,脫產去讀博。看見這段文字,我真的有些驚詫,一時沒法與他展開討論。想起先前寫過一篇博文,貼出來。一直以來,坊間流傳著一句話,讀博就如賭博。實際上,這可能是一種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謬談。
  • 讀博有多難?博士後是個啥?來看這些人的親身經歷
    讀博有多難?博士後是個啥?來看這些人的親身經歷 原標題:   作者:胡遠航  近日,演員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等問題持續發酵,激起千層浪,也引發網友對博士、博士後的關注。
  • 研究生畢業後,才真正感受到,為什麼很多學生想讀博?
    絕大多數的大學生談論讀博這個話題時,一般是在考研複習階段和研究生畢業階段,只有在這兩個時間段才會引起周圍學生的共鳴。處於考研複習期時,之所以會有學生談起讀博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讀研的想法,那麼為什麼不想想要不要讀博呢?而且自己報考的專業有沒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也是他們關注的一個焦點。
  • Nature調查:讀博難,在中國讀博難上加難
    在前兩期報告中,受訪的博士生們表達了自己讀博期間的迷茫、挫敗以及與導師之間的疏離感,但受訪者多為國外學生。那中國的博士生現狀如何呢?在本期報告中,《Nature》給出了針對中國博士生的調查結果。
  • 請三思:我不建議以下7種人讀博
    看了最近幾期募格公眾號的關於讀博期間的思考的推送,文字間十分迷茫。看完後只有一個問題:如果這都算問題?當初為何決定讀博?
  • 機器學習博士自曝:實驗室「閹割」我的創造力,勸你別讀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我博士第五年在讀,但我不建議你來讀博士,因為這是個騙局……」一位外國網友在Reddit上發帖這麼說,他自述研究方向是機器學習。
  • 如何打算回國讀博,該如何辦?
    像牛津、劍橋的一年制碩士雖然也很好,但認可度往往還是低於美國的哈佛、斯坦福、芝加哥等同級別的大學,尤其是申請讀博,即便是牛津、劍橋的碩士,申請其他國家的大學,也未必能得到高度認可。比如,我一個本科校友,在牛津讀了一年制碩士,申請哈佛大學的博士成功,但哈佛並不認可他在牛津的學習經歷,如果進入哈佛大學讀博,必須補修碩士課程,正常情況,需要八年才能完成博士學業。
  • 讀博期間的「痛苦」領悟,希望你們引以為戒
    作者:餅子 來源:老踏科研聯盟自我簡介:我自認為自己是一位「無趣」的人,從小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學於農村,研究農村,將來回饋農村,自己的一生將與農村結下不解之緣。本人本碩博就讀於中國農大,讀博士之前,我一直把科研當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達到為了科研放棄一切的程度。
  • Nature:讀博不該有害身體健康
    會議嘉賓之一、德比大學的心理醫生&學生福祉研究負責人Gareth Hughes說,很多學術界的人把吃苦當榮譽,大家覺得如果一個人好好讀博不摸魚,那他肯定會累出病來,這種想法簡直匪夷所思。而且,他認為這種「讀博會累出病來」的文化,讓研究生們過度勞累,壓力巨大,影響了學界的人才培養。
  • 知乎熱議 | 家境普通還要不要讀博?
    「家境普通還要不要讀博?」一位某985高校碩博連讀生,勸退動力工程專業,最近被導師問到要不要轉博。在知乎上發布了該問題。比選擇讀博路線,儲蓄多了30w,反過來推算,那讀博畢業工作後,假設總開支為10w/年,且工作路線每年儲蓄總額不變的情況下,想1年內追上工作路線儲蓄目標,則需年賺50w以上想2年內追上工作路線儲蓄目標,則需年賺35w以上想3年內追上工作路線儲蓄目標,則需年賺30w以上...
  • 知乎熱議|家境普通還要不要讀博?
    「家境普通還要不要讀博?」一位某985高校碩博連讀生,勸退動力工程專業,最近被導師問到要不要轉博。在知乎上發布了該問題。所以,家境普通到底要不要讀博呢?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其實你已經看透了讀博的某一部分本質,即經濟問題。而這個問題對於家裡沒礦的同學來說,核心都是投入產出問題。知乎原問題的案例中,題主如果轉博,一年省點能存5w,其實讀博也是能賺錢的,但是這其中投入產出比是否值得呢?放諸職場上,就相當於你拿6年5k月薪,薪資不漲。
  • 為什麼說讀博是最好的選擇?
    讀博是在某一科研領域尋求人生真諦、接受思想的最高方式。一個人要完全掌握一個科研領域,並在這個領域開創新理論,讀博是最好的選擇。讀博比讀本、讀研更難,因為讀本是有問題;讀研是有問題,沒答案;而讀博是沒問題,沒答案,進門難,而出門更難。